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訪問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期間,提出了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一帶一路的初衷在于通過經濟、政治、歷史和文化上的合作與交流,促進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共同發展。其中,“帶”指的是穿越中亞,連接中國和歐洲的“絲綢之路經濟帶”;“路”指的是今天的“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路”橫跨南亞,建立歐洲與中國東部的聯系,“支路”抵達東非,建立中國與東非的聯系。
中國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迅速發展。一帶一路幫助中國通過增加硬實力和軟實力來改變亞洲秩序。一帶一路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與擔憂,并且促使其他國家紛紛采取措施來抵制中國的“新霸權”。
本文在分析一帶一路對中國的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影響的基礎上,對中國對于美國在亞洲的地位的挑戰展開研究討論。
習近平一直非常注重中國的技術研究和開發。在2016年舉辦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發表了題為“科技創新是中國發展的硬實力”的重要講話。習近平指出,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將持續推進科技創新的進程。例如,在科技發展戰略的指引下,中國的高鐵發展迅猛,為促進一帶一路發展、建立中國與外部的聯系做出了卓越貢獻。
中國國家統計局2月28日發布的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的GDP總額為827122億元,同比增長6.9%;全社會研究與開發(R&D)支出達到1750億元,同比增長11.6%,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12%,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平。這些數據顯示,中國已經把創新作為軍事和經濟的戰略支持。
哈佛大學的教授弗朗西斯·福山在2014年在接受訪問過程中討論到中國問題的時候曾經指出,中國的經濟體制是不可持續的。因此,以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和政治制度現狀,中國可能在“短期內”超越西方國家的民主制度。
然而,隨著一帶一路的出現,弗朗西斯·福山可能會后悔他低估了中國經濟。即使一帶一路五條線路的布局沒有全部完成,一帶一路在過去五年里也已經為中國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并已納入到中國的頂層設計當中。
一帶一路將持續為中國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2014年,我國試驗列車的時速已經達到605km,打破了世界記錄,中國的高鐵技術大大推動了一帶一路的發展。一帶一路中的“帶”計劃開發三條路線,“路”計劃開發兩路線。中國正在努力開發一帶一路經濟走廊,并推動技術產品出口貿易的發展。例如,蒙巴薩內羅畢鐵路建成后,將中國和東非連接起來,帶來了價值38億400萬美元的合作項目,創造了3萬個就業崗位,推動了中國、肯尼亞乃至整個南非的經濟發展。
除了投資市場,一帶一路也給中國帶來了能源資源。2018年1月16日,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布《2017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中顯示,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進口國,消耗的6億1000萬噸石油中,約4億2000萬噸來自進口。中巴經濟走廊可以將石油從中東運輸到中國的西南部,這有助于中國減少對馬六甲海峽和主權存在爭議的南海的石油運輸管道的依賴。在“一帶一路”經濟區開放以后,簽約項目達3000多個。2015,中國國有企業在49個國家進行直接投資,比上年增長18.2%。2015,中國有關一帶一路的服務外包合同突破178億3000萬美元,實現值為122億5000萬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42.6%和23.45%。
一帶一路將以雄厚的資金支持為依托,覆蓋全球一半以上急需發展基金支持的國家: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綢之路基金,都是一帶一路重要基金支持機構。李威,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亞投行的發展將推動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改革。亞投行現在由77個成員國組成,其中包括34個亞洲國家,將通過長期而穩定的財政支持來改善和亞洲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亞洲經濟可持續發展。
亞投行是中國建立自己的全球金融體系的另一舉措,也是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的重要手段。所有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在需要興建高鐵的時候,都可以直接借入人民幣,以后還可以用人民幣結算貿易。亞投行視域下的一帶一路正挑戰者美元在一帶一路地區的地位。
央視財經網主編牛文新在2015年3月的中國經濟周刊中評論,亞投行能夠打破布雷頓森林體系在金融發展中的壟斷,從而降低基礎設施建設中的貸款費用,進而帶來“第二個亞洲經濟奇跡”。
軟實力的概念首先是由哈弗大學教授奈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來的。奈將軟實力定義為“通過吸引,而不是強制或支付來獲得你想要的東西的能力。”
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世界已經看到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目前,隨著一帶一路的發展,中國的經濟正在穩步上升,以勢不可擋之勢成為一個全球強國。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已經受到第三世界國家的關注,并使中國在亞洲地區的國家形象更加高大,影響力更加深遠。正如奈在他的書中提到的(2004),硬實力和軟實力是密切相關的。目前,中國經濟作為最大的硬實力已經逐漸轉換成中國最大的軟實力:中國發展模式。2008年的金融危機已經證實了華盛頓共識的失敗,隨之而來的,就是北京共識將得到發展中國家更多的關注和認可。“北京共識”這個概念是由北京大學客座教授喬舒亞·庫珀·雷默于2004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已經得到了眾多亞洲國家的贊許和認可。通過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建立聯系,一帶一路也實現了自身發展模式的輸出與傳播。
一帶一路能夠給其他國家做出示范的另外一種發展模式,就是陸地強國與海洋強國的結合。如果中國想成為全球大國,它就應該突破海洋的限制。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在1980年提出的海權論中指出,國家的強大與海洋息息相關。一帶一路通過鐵路建立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聯系,使海權論發生了轉變。隨著中國的高速列車技術的快速發展,通過鐵路運輸貨物會變得比海運更加快捷。陸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共同攜手,推動中國貿易向東拓展。
習近平指出,建設“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帶一路順利實施的重要基礎。一帶一路的回歸,將通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的歷史來引起民族“共振”。郝世源(音譯)在2015年11月26日的人民日報中發表了題為《文化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力量》的文章。在文章中他談到傳統文化中的“茶葉之路”作為“文化共識”,成為開辟“草原絲綢之路”的文化助力。他認為,“茶葉之路”作為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是連接中國、蒙古和俄羅斯三個國家的文化紐帶。
音樂作為一種文化形式,也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論壇”開幕的前一周,中央音樂學院舉辦了“一帶一路”國際音樂教育聯盟成立大會——暨音樂學術研討與展演新聞發布會”。來自16個國家20個學院的院長、專家和學者們共參與了包括由“絲綢之路探索者”樂隊演奏的音樂會在內的29個活動項目。這個樂隊的創始人,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劉一寧(音譯)介紹說,樂隊計劃在美國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演出。她說:“全世界的觀眾都能夠在音樂中感受到‘和諧共振’,這將使世界更加熱愛和了解中國文化及音樂,從而對一帶一路更加充滿興趣和信心。”
一帶一路也吸引了更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學生到中國學習。在向外國出口貨物和投資的同時,中國也在輸出中國的文化和價值觀念。據中國教育部統計,在2016,有來自64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207746留學生到中國留學,與去年同期相增加13.6%,遠高于其他國家的平均增長率。在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提出以后,教育部已采取積極措施并公布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教育交流與合作,實現教育領域的“民心相通”,促進一帶一路建設與發展。
奈在《軟實力》(2004)中圍繞臺灣海峽問題,提出了中國軟實力的限制因素。然而,一帶一路已經考慮到這一問題。在中國大陸,中國已計劃建設新的鐵路——“八縱八橫”高速鐵路。其中的一條縱向鐵路計劃通往臺灣。中國已經巧妙的避開了關于臺灣的政治問題,并計劃以經貿手段解決這一問題。
蔡英文想出很多方法減少臺灣經濟對中國大陸的依賴,然而,因為一帶一路的影響,這些方法都或多或少的遭受了阻礙。自蔡英文上臺以來,她始終堅持“親美親日、遠離大陸”的政策。美國退出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使得蔡英文加入美國領導的經濟合作體的計劃受阻。安倍晉三加入一帶一路及亞投行的決定又使蔡英文的對日政策舉步維艱。美國和日本都不會為了臺灣而損失自己的利益,在對待臺灣的態度上,他們都是“說的比做的多”。蔡英文已經發現,臺灣在與美國和日本的關系上,始終處于被動位置。
蔡英文一直堅持她的“新向南政策”,目的是加強臺灣與一些東南亞國家之間的合作聯系,減少臺灣與中國大陸的聯系。然而,一帶一路顯然阻斷了蔡英文政策的實施進程,因為一帶一路與“新向南”政策所涉及的國家有很多重合之處。正如臺灣教授楊開煌(音譯)所說,一帶一路已經掌握了未來的趨勢,體現了未來的價值。對于相關國家才說,一帶一路顯然比“新向南政策”更有說服力和吸引力。
在一帶一路的支持下,中國正在改變亞洲秩序。中國經濟的實力和影響力迅速上升。作為亞洲最大的經濟體,中國正在探索穩定的、可持續的經濟體系,而一帶一路正是構建這一體系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一直期待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除了孔子學院,一帶一路也是增強中國軟實力,提升中國影響力的有效途徑。 為了實現自身作為全球性力量的崛起,也為了挑戰美國在亞洲的主導地位,中國在一帶一路的支持下,建立了自己的硬實力和軟實力體系。中國需要努力保持良好的形象,加強與世界的合作,這將使中國更容易崛起為全球大國。中國的崛起是毋庸置疑的,一切只需靜待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