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與俄羅斯之間的經濟貿易合作水平還呈現出落后的趨勢,不僅沒有發揮出兩國經濟貿易之間的巨大潛力,同時,也無法與國際的經濟發展形勢相融合。一帶一路框架之下,中俄雙方的國際經濟貿易活動范圍不斷擴大,特別是東北地區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合作已經上升為國家角度的經濟戰略發展。因而,推動兩國的區域經濟合作發展,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
俄羅斯于1991年正式獨立,從當時起,中國就一直與俄羅斯之間保持雙邊貿易合作的關系。第一階段,從1992年起,兩國的經濟合作處于不穩定時期,由于這段時間內俄羅斯的貿易處于自由發展階段,出現了各類經濟問題,再加上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無法采用有效的貿易制度與法規進行約束,兩國的經濟貿易管理出現了各類問題。而從1995年開始,俄羅斯的經濟貿易開始復蘇,但這一階段雙方的經濟實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貿易的開展。1999年,江澤民同志訪問俄羅斯,兩國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1999年實現了經濟的初步復蘇[1]。
第二階段,從2000年至2008年。這一時期兩國的經濟貿易發展速度極快,呈現了高速發展的趨勢。普京當選總統后,俄羅斯更加注重與中國在內的東亞國家進行經濟貿易。以2007年的數據為例,中俄貿易額達到了歷史新高的482億美元。
第三階段,從2009年發展至今。兩國的經濟貿易關系在恢復期過后不斷增強。雖然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貿易總額大幅下降,但是從2011年開始,一系列制度的出現讓中俄的關系得到了更有效的推動,從2010年開始,中國和俄羅斯之間已經形成了多年的貿易合作伙伴關系,中國也是俄羅斯長期以來的第一貿易合作方。在未來,兩國經濟貿易的進一步發展也會讓雙邊經貿合作關系邁上新的臺階[2]。
從兩國經濟貿易的商品結構來看,可以反映貿易雙方國家的資源構成、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水平。因此兩國按照《國際貿易標準分類》的相關要求,將國際的貿易產品分為不同的類型。兩國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貿易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升,此時無論是經濟發展的結構還是貿易活動的質量都得到了改善。從總體上看,初期產品仍然是兩國國際經濟貿易活動中的主體,其中尤以工業產品為主。但需要注意的一點在于近年來工業產品的趨勢并不穩定,在未來可能會被高科技與高附加值的產品所更替。另一方面,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數量與結構都相對平穩,并未因為2008年的金融危機而受到嚴重沖擊[3]。原因在于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快,尤其是在制造業的產業結構上進行了完善和優化,俄羅斯居民對于類似產品的需求程度大,此時處于賣方市場,中俄貿易結構的天平稍稍朝著中國利好,此時兩國之間的經濟貿易活動也會更加平穩,將制造品作為對俄出口的關鍵商品。
1992年以來,我國對俄羅斯的投資總體數量并不突出,但是從整體上看處于發展的趨勢。俄羅斯在獨立初期的社會結構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尤其是政治局勢的不穩定,讓經濟形勢也面臨了一定的影響,俄羅斯在當時吸引外資的能力有限,中國作為鄰國是少數的選擇者之一。1998年后,中國對俄羅斯的投資恢復了正常趨勢,尤其是2000年普京為俄羅斯經濟的復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008年至2009年,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的投資數量下降,俄羅斯經濟陷入了又一次僵局,直至2010年后,中國的投資重新恢復正常,并伴隨著后續一帶一路的規劃藍圖,讓兩國之間的投資合作貿易發展空間廣闊[4]。
從俄羅斯的角度來看,俄羅斯對于中國的直接投資,在規模上要小的多,直至2000年,才從低位波動轉變成為正常貿易。例如國際油價的下跌與歐債危機的出現,讓俄羅斯的經濟發展受到了阻礙。根據俄羅斯央行的數據顯示,2014年底,俄羅斯的國際儲備已經下降了約24%,使得俄羅斯不僅對我國的投資呈現降低的趨勢,對其它的東亞國家投資數量也呈現了急劇降低。但是近年來兩國關系的深化讓兩國之間的貿易關系更加緊密,無論是投資還是基礎的貿易合作都朝著共同促進的方向來發展。由此可見,中俄之間的國際經濟貿易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戰略合作潛力巨大。
“一帶一路”具有顯著的跨區域特征,可以拓展的范圍也非常大。因此,從俄羅斯的角度來看,未來的國際經濟貿易方式可以通過跨國此區域的經濟合作來實現戰略合作。因為俄羅斯具有顯著的交通優勢與地緣優勢,在一帶一路的沿線區域內可以發揮交通引導的作用。而俄羅斯本身的國力與軍事實力,也讓其成為了不可或缺的經濟主體。1991年獨聯體的首次出現,過渡到2014年的歐亞經濟聯盟,俄羅斯也一直講蘇聯后時代打造成經濟政治的一體化組織時代。所以,中國作為重要的鄰國,快速發展的經濟水平可以成為國際經濟貿易合作的基礎,實現兩國的戰略對接,以區域經濟合作促進國家戰略建設,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因為兩國互為戰略支持,是推動雙方戰略利益提升的關鍵。俄羅斯可以獲得中國的戰略支持,借助技術優勢復興東部地區的開發;中國可以依靠俄羅斯的幫助,減少西方國家對于中國的覬覦,強化兩國的大國地位與國際影響力[5]。因而,跨國次區域的經濟合作,可以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切入點。
跨國的國際經濟貿易活動離不開城市之間的合作,而這也可以成為中俄經濟合作的基礎。特別是一些邊境城市,可以加強城市間的聯系,為經濟合作提供重要的載體,例如我國東北地區的城市,黑河、佳木斯、滿洲里,與俄羅斯的海參崴、烏蘇里斯克,甚至包括一些蒙古國東部的城市都實現了對接。而西北地區,我國新疆地區的石河子、庫爾勒、鄂木斯克也和俄羅斯西部地區的新西伯利亞、阿爾泰斯克,包括一些中亞國家實現了貿易合作,多有貿易活動的產生。尤其是近年來兩國戰略關系的不斷深入,也讓跨境城市之間的合作變得更加便捷。“一帶一路”背景之下,城市間的國際經濟貿易活動可以從雙邊城市入手,從俄羅斯和中國的不同角度來整合跨區域資源[6]。
從內在的因素來看,俄羅斯與中國之間的城市交流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需求。因為俄羅斯東部地區的產業結構需要進一步改善,無論是人口規模密度還是經濟發展水平,東部地區都更加偏向于能源產業與原材料供應,以出口帶動經濟發展。顯然這種發展模式放在今天是比較落后的。所以,俄羅斯應該認識到,積極地與中國城市之間進行戰略合作是促進經濟一體化的基礎。
從外在因素分析,從烏克蘭危機的實例中,我們可以看到俄羅斯與美國、歐洲其它地區之間的關系不斷僵化,無論是經濟、政治還是軍事安全方面都呈現出對立的關系。特別是一些國家對于俄羅斯的經濟制裁,使得俄羅斯需要與其它亞太國家進行合作,才能保障其金融、能源和軍事產業的發展。而中國作為世界經濟強國,如果能與中國展開經濟合作與經濟貿易,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其它國家地區對于自身的影響,還能讓俄羅斯的優勢產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和提升。
因而,從這一角度來看,兩國城市之間的貿易合作是地緣關系與經濟基礎的必然性導致,也是一帶一路戰略框架下的經濟發展趨勢。
截止2015年,根據WTO的數據顯示,地區貿易安排已經成為了新時期國際經濟貿易互動的新方式。所以中國和俄羅斯之間也應該構建自由貿易的產業布局,加快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貿易發展戰略。在對待這一問題上,中國和俄羅斯應保持統一的態度與統一的思想。例如中國官方提出建立貿易便利的戰略制度體系,并最終建立自由貿易區;俄羅斯則針對于鄰國之間的經濟合作,提出了開放式的發展戰略。因而,俄羅斯可以從邊境區域入手,打造自由貿易的區域網絡,待時機成熟時再將產業布局進一步擴大,并建設中國與俄羅斯全區域內的自由貿易結構,在貿易模式上實現創新。
中俄之間的區域合作應該向戰略合作的模式轉變。從俄羅斯的發展局面來看,應該優化貿易結構,注重與中國之間的貿易互補,從多個角度展開戰略合作,才能為發展提供動力,立足于未來的整體收益,來實現雙贏,在“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之下,擴大經濟貿易活動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