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一帶一路”,目的在于亞歐非大陸及其沿海國家能夠加強貿易交流,建立和加強沿線各個國家之間合作伙伴關系,建立大范圍、立體層次、綜合性的互聯網絡,實現國家多方面在自主、平衡的基礎上長久發展。“一帶一路”這一互利互惠的項目將促進參與國發展戰略的對接與耦合,探索市場的潛力,促進投資和消費需求,創造就業機會,促進文化交流和相互學習各國人民的傳統文化,讓各國人民互相交流彼此了解,彼此互相信任互相尊敬,共同分享和平、友好和富裕的生活。
“一帶一路”是未來中國西部大開發,實施西部開放戰略的升級。中國西部具有較大的對外開放潛力,而擴大開放經濟的廣度和深度的方向也在西方。在過去的15年里西部實施了大開發,取得了目前為止無可比擬的成就。將來西部地區繼續實施大開發,仍然需要以對外開放為依托,進一步擴大西部的開放程度,把中國西部和中亞、南亞、西亞貿易和經濟合作進一步加強。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中國形成全方位開放格局、實現東西方平衡協調發展的關鍵環節。
“一帶一路”作為合作共贏、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的發展倡議,將為世界帶來無限商機,促進全球經濟共同發展,在世界范圍內產生積極響應和廣泛共識。政治家、許多外國媒體和研究機構紛紛報道,對“一帶一路”發展理念的認同和高度評價。截止到2016年底,超過100個國家表達了贊同“一帶一路”倡議并積極支持和參與的意愿,與39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46份“一帶一路”合作協議,內容包括投資、文化、貿易、科技、金融、社會、民生等領域的合作。
海外投資不斷增加,合作不斷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全國總投資約四千多億元,簽訂新合同,合同金額超過1萬份,總額超過2萬億元。與互連的基礎設施和國際合作能力的“雙核心”,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如老鐵路、瓜達爾港、中俄和中亞油氣管線已經啟動,沿線和30多個國家開展了國際合作能力的機制,和50多個外國工業園區的建設進展順利。中白工業園區、泰華羅永工業園區等多家海外產業園區發展迅速。
目前擺在“一帶一路”建設面前有兩大問題,一是地方企業到沿途國家投資后,會遇到政治不穩定風險、經濟風險和活動本身、文化差異和認知問題等等多種難題;二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內在困難”。區域產業鏈的建設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國際資本,而不是中國的“單打獨斗”。
“一帶一路”建設不僅受外部因素影響,中國國內有關各方的合作也是影響著“一帶一路”建設重要因素。我國的許多企業到外國投資經營工廠興辦企業,也有投資各種工程項目的建設,由于對這個項目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社會文化、宗教信仰和法律制度的了解不夠全面深刻。造成該工程缺乏政府的指導,參與各方合作不夠融洽,互相各自為政,更嚴重的是為了一己私利破壞行業規則;企業投資缺乏理性過于盲目,只是發現某個項目盈利機會大,就會匆忙投資于某行業或地區,很多企業都這樣做的結果是,由于投資過于集中造成飽和甚至過剩,致使企業投資失敗;對于出國投資辦廠的企業,在信息傳遞不及時,宣傳力度小的情況下,顯得身單力薄,孤立無援缺乏相關組織或團體的支持,以經濟利益為先,對當地政策和戰略了解不透徹,理解不深刻,因此陷入“孤軍奮戰”的局面。
“一帶一路”提倡促進企業走出國門參與海外投資和建設項目,盡管從企業經營方面看到哪里投資是市場行為,然而根據我國現階段社會經濟狀況和自身經濟發展階段,很多實際問題需要政府部門給予適當的激勵政策、行業指導、系統安全保障、法律援助和提供適合發展環境。因此,這些激勵措施和保護措施不僅可以減少企業投資的外部風險,而且有效地引導了海外投資的流向。對于投資規模較大的項目,特別是難以產生短期經濟效益但具有長期和長遠利益的項目,政府部門不僅要發揮協調作用,還要在資金和政策方面給予企業支持。
政府要開展理論研究和指導,引領“一帶一路”發展,讓企業“走出去”指明路線;研究提出國家長期戰略規劃的互聯發展戰略;加強政府間合作,加快我國政府參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全面把握中國和周圍的國家之間危機的現狀和基本趨勢,建立和完善中國的海外投資法律體系,加強政府與投資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間合作關系,充分發揮“政策溝通”的作用,為企業建立良好的對外投資環境。
企業是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的主體,是項目建設落實的重要執行者,是“一帶一路”具體實踐的執行者。目前,中國有3萬多家海外企業,遍布在188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6個經濟貿易合作區。在政府的引導下,企業要提高自身的學習和適應能力,加強政府、行業協會、中介的政策的實用性和有效性,提高對企業的扶持力度,最終提高“走出去”的績效。
首先,在政府的指導下,我們應該對我國的主導企業進行評估和澄清。在行業協會的指導下,我們應該讓“走出去”的企業和項目發揮戰略作用,避免過度集中帶來的惡性競爭。其次,研究機構和非政府組織幫助了解沿線國家最有需求的項目行業是什么,制定最實用的項目列表,發現雙方能夠實現利益最大化的雙贏切入點。第三,企業要與金融機構合作,搞好金融工作,提高基礎設施項目的經濟效益和可持續性,避免“一錘”項目。企業還需要與非政府組織共同努力,以“一線”建設項目的優勢,促進“雙方人民的共同愿望”的實現。通過項目建設人員交流,加深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使當地人民在收獲項目益處的同時獲得一種文化認同感,為我國企業樹立國際知名度打下堅實基礎。
金融支持“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政府應做頂層設計、規化科學的金融發展路徑,推動金融創新的體制機制,滿足“一帶一路”建設的金融需求;海外投資是金融資本與工業資本投資相結合的產物,投資在哪里,銀行應該在哪里設立,應該增加“一帶一路”范圍內的金融機構,完善為企業提供服務的功能,對企業的金融需求動態實時了解,為企業的融資提供建議和政策咨詢。
在亞洲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的基礎上,推進中歐金融合作,降低融資成本,提高金融體系整體效率。構建跨區域多元化金融市場體系,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金融市場框架。一方面,加大金融工作的發展力度,另一方面加強“一帶一路”區域金融市場合作。隨著中國“一帶一路”的擴大,促進“一帶一路”建設成為推動人民幣貨幣互換網絡,使人民幣早日實現國際化。
作為制度政策研究與決策咨詢的重要組織,起到把“一帶一路”政策和學術研究向普通大眾傳播的宣傳作用,同時也發揮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交流合作,實現互惠互利的橋梁作用。因此,要實現“一帶一路”政策的傳播,與人民的聯系,需要充分發揮專業研究機構力量、理論知識溝通能力和實踐經驗,同時還有對政府和公眾產生影響力。
研究機構應與全國智庫合作,共同研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發揮政府決策的作用,形成智庫與政府之間的良性循環。以問題為指導,我們應該結合已經實施或將要實施的國際項目,結合企業的需要,研究更具體的問題,為企業“走出去”發展指出方向。結合民間組織,舉辦“一帶一路”國際會議、國際論壇、國際學術交流、國際合作項目,通過各種媒體,介紹研究成果,幫助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了解政府政策,縮小國家意識之間的差距。
“一帶一路”的實現不僅需要國家和政府層面的合作,也需要社會和非官方層面的公民積極努力。民間力量是絲綢之路崛起的力量。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協調作用,發揮行業協會在制定行業規范、維護市場秩序、促進公平競爭、承擔政府職能轉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民間社會組織將在政府不能采取直接措施的領域,起到重要政策載體和協調中心的作用。當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遇到矛盾和糾紛時,民間組織代表國家出席參與,為解決問題提供一定的空間,而不是直接得到政府的支持。
積極推動非政府組織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充分發揮我國和周邊國家非政府組織在擴大輿論、科學決策、項目環境評估、國際項目協調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積極與非政府組織合作,擴大與周邊國家非政府組織的交流。支持我們的非政府組織在鄰國發展他們的關系網絡。從國家戰略層面出發,以“一帶一路”為出發點,實施了“走出去”的非政府組織項目。增加對周邊國家非政府組織的援助。設立專項資金,增加對周邊國家非政府組織的援助,幫助他們建立國家會員網絡、信息基礎設施、教育培訓設施等,幫助他們定期在中國學習和交流。委托一個非政府組織來評估或管理一個項目。評估和評價的具體項目,都以公開招標或直接形式進行,項目委托給我國非政府組織或國家相關項目負責具體實施,鼓勵外國非政府組織合作來提高非政府組織參與“一帶一路”的熱情。
“一帶一路”倡議是新時代的又一重大舉措,是我們國家提出的開放、包容、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理念,引領南亞、東亞、中亞、東歐、北非以及全世界經濟全面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不僅要求政府進行高層設計,同時企業完善自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加強與金融支持、科研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的合作。為實現金融、科研機構、非政府組織的融資、融智、融心,互助互幫,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支撐和保障,在物質和精神、生活三種利益驅動的經濟共同體創造了利益共同體和共同體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