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初以來,煤炭去產能政策已實施兩年多。隨著去產能推進,國內煤炭市場供需形勢發生了明顯變化,近兩年山西煤炭行業去產能政策執行及成效如何,當前形勢下金融機構對煤炭行業采取的信貸政策是什么,煤炭企業和金融機構該如何利用市場調整的契機做好煤炭文章,以上這些問題值得關注。
(一)產能退出情況。從近兩年實施情況看,山西引導退出煤炭產能力度較大,2016年,全省關閉25座煤礦,退出產能2325萬噸/年;2017年,全省關閉27座煤礦,退出產能2265萬噸/年,后三年去產能任務為6790萬噸/年。已壓減的產能主要為資源枯竭、資不抵債和煤質較差三類礦井。如同煤集團的同家梁煤礦和東周窯煤礦、焦煤集團的白家莊煤礦、晉煤集團的古書院煤礦和王臺鋪煤礦,東山煤礦集團主礦等,這些煤礦開采年限較長,有的已經有60-70年的開采歷史,目前進入資源衰減期,有的煤礦地質條件惡劣,產能較大但年產量低,人員多,處于虧損狀態。如沈煤集團山西晉遼礦業下屬的兩座礦井,近幾年受煤炭形勢拖累,經營出現極度困難,退出前已經持續虧損。如陽煤集團的元堡煤礦、晉煤集團的天安廣利煤業等均為前幾年的整合礦井。
(二)產能接續情況。一是減量置換。去年以來,國家出臺了減量置換政策并適時進行了調整完善,對于置換先進產能,促進建設煤礦產能形成意義重大。截至目前,山西27座煤礦已獲批實施產能置換,建設規模1.56億噸/年。同時,省內已完成76座資源整合兼并重組煤礦產能置換方案的確認,建設規模7570萬噸/年。二是減量重組。年初國家明確減量重組有關原則,對山西而言,可有效解決股份制煤礦關閉退出和重組整合遺留問題。目前省政府即將出臺《山西省推進煤礦減量重組的實施意見》。三是產能核增。國家出臺《關于做好符合條件的優質產能煤礦生產能力核定工作的通知》,對產能核增提出工作要求。山西省經摸底后,共上報擬核增產能煤礦37座,產能4405萬噸/年,擬核增3345萬噸/年,核增后產能7750萬噸/年。
隨著煤炭去產能的推進,全國煤炭市場發生了積極變化,山西煤炭企業受益明顯。2017年1-8月,全省煤炭企業產量累計完成5.8億噸,同比增長10.9%;銷量累計完成5.3億噸,同比增長12.2%;累計實現銷售收入6853億元,同比增長5.1%;累計實現利潤171億元,同比增加205億元;省屬五大煤炭集團在崗職工人均收入為37254元,同比增長9.3%。隨著今后去產能政策逐步轉向發展先進產能和抑制落后產能并舉,山西煤炭產能的比較優勢也將逐漸凸顯。
(一)煤炭產能先進程度高。據2017年初統計,山西省共有357座煤礦(產能7.15億噸/年)被評定為安全高效礦井,是全國(763座)的47%;共建成標準化煤礦453座(公告產能7.53億噸/年),占全省總能力的53%,這兩項是國家評定先進產能的基礎性工作。先進產能評價依據中有一項重要指標是煤礦綜合單產規模,2015年底,山西省煤礦單井平均規模達到138萬噸/年,遠高于全國30萬噸/年的水平。截至2016年底,全國30萬噸以下(不含30萬噸)煤礦有近3000處,而山西早在2012年之前已經將30萬噸以下小煤礦全部淘汰。從2016年退出產能情況看,全國產煤省份關閉退出煤礦平均產能基本在90萬噸以下,大部分為30萬噸或15萬噸以下,最小的為5萬噸,而山西退出煤礦平均產能為93萬噸,近兩年關閉退出的煤礦中產能在90萬噸以上的有20座。目前全省已形成2個億噸級大型煤炭集團,正在推進5座千萬噸級礦井建設。采煤機械化程度達到81%,資源回收率達到80%以上。2016年底全省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為0.053,大大低于全國0.156的水平。現有保留礦井在規模、環保、質量、技術、能耗、安全等方面明顯優于其他煤炭產地。
(二)煤炭行業戰略地位重要。按照國務院《關于支持山西省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意見》,要山西打造能源革命排頭兵,建成國家新型能源基地。國家確定山西為能源基地的根本原因在于山西煤炭工業的發展基礎牢固,在煤炭儲量(占比全國25%)、煤種(涵蓋動力煤、焦煤、無煙煤所有品種)、煤質(低硫、低灰、高發熱量)、開采條件(適于大規模機械化開采)、運輸成本(運輸距離較短且鐵路及公路運輸便利)、煤炭專業人才(全國一流)等方面均具有其他地區不可比擬的優勢。這些特點代表了山西煤炭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山西煤炭在全國能源市場中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
(三)煤炭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足。山西煤炭企業以國有為主,經過2009-2012年的煤炭資源整合和2016年以來的煤炭去產能,煤炭行業的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組建的省屬七大煤炭集團資產規模大、風險承擔能力強,在產能、資金、技術等方面長期處于領先地位。同時,各大型煤炭企業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條件和區位優勢,按照“煤-焦-化”、“煤-電-材”、“煤-電-鋁”、“煤-電-新能源車”、“煤-電-輸電”等產業延伸現有煤炭產業鏈條,發展下游行業,煤炭產能就地消化的能力大大增強。以塔山為代表的現代化礦井,已經形成了“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經濟模式,代表了煤炭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隨著煤炭產業轉型升級和能源供給革命推動,山西將形成清潔、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山西的煤炭經濟屬性決定了山西金融機構與煤炭行業有著相互依存的密切關系。目前全省煤炭企業的銀行貸款占其融資總額的比重約為60%;煤炭行業的貸款集中度也比較高,各機構全部貸款中煤炭行業貸款平均占比約為30%左右,部分機構占比達到40%以上,歷史最高時期達到50%以上,信貸總量規模也超過其他產煤大省。當前由于煤炭行業為產能過剩行業,各金融機構對煤炭行業的信貸政策總體轉為審慎態度,信貸規模呈收縮態勢。信貸策略具體分三類:
(一)“逐步壓降、加快退出”的政策。部分金融機構將煤炭行業確定為謹慎進入類行業,對煤炭行業信貸余額實行限額管理,對煤炭企業辦理融資租賃和類信貸業務的政策規定更加嚴格,要求加快退出。納入退出計劃的去產能煤炭企業中,貸款余額較小的,要求當年全部退出;貸款余額較大的,分年制定壓退計劃,2-3年內退出。
(二)“嚴控總量、調整結構”的政策。部分金融機構總部給山西分支機構的煤炭行業信貸份額總量不增,在此前提下要求逐步調整結構。貸款對象調整為重點支持位列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布的全國50強煤炭企業、位于國有企業前15位企業或年產量較大的當地龍頭煤炭企業等,山西主要集中于省屬七大煤炭集團,且偏好于以集團而非下屬子公司名義承接貸款。貸款范圍為流動資金貸款(維持正常接續)、產能置換的優勢產能礦井項目貸款、重點轉型升級項目貸款、煤層氣開發貸款等。對不良名單企業、近兩年發生過重大安全事故的煤炭企業及時壓縮退出,對違規或不達標企業以及“僵尸企業”不予合作。
(三)主要產煤省份信貸略松的政策。少部分金融機構要求除山西、陜西和內蒙古外,2017年末煤炭行業信貸余額均不得超過年初水平。對于具備資源優勢(開采條件及煤種較好)、債務負擔可控(現金流明顯改善,債務壓力改善可期)的大型煤炭集團可視情況增加授信。
鑒于山西煤炭行業存量貸款規模較大,目前煤炭企業處于經營恢復期,轉型升級與彌補歷史欠賬疊加的資金需求較大,目前各金融機構節奏一致的信貸退出將可能導致煤炭企業續貸、續債壓力巨大,資金鏈條緊張,甚至會引發個別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因此,建議金融機構:
(一)正確看待山西煤炭行業的戰略地位。未來煤炭產業依然會是山西最重要的產業之一,煤炭企業仍將會是山西金融機構的重點合作對象,金融機構應正確認識山西煤炭企業的戰略合作意義,從可持續發展和金融安全角度,合理把握信貸政策調整的節奏和力度,避免順周期“同退同進”帶來的惡性競爭和風險問題。
(二)客觀評估山西煤炭產能的特殊性。從全國范圍看,煤炭仍屬于產能過剩行業,去產能仍需要按照既定目標推進,其核心是去掉落后產能和低效產能。從山西看,煤炭產能先進程度較高,隨著近幾年煤炭市場自動出清和去產能積極效應的逐步顯現,山西煤炭企業的相對優勢也更加明顯。金融機構不應把山西煤炭行業簡單列為信貸逐步退出的過剩產能行業,應特殊對待,給予傾斜,當前應保持穩貸或適度增貸,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