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農政策是指為滿足“三農”發展中的不同資金需求,政府提供貨幣資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而資本匱乏是農業發展的重要瓶頸,這就決定了實施金融支農政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因此,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對金融支農政策進行梳理并加以完善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本文以永州市為例,闡述金融支農政策的實施成效與特點,分析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金融支農的新要求,指出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政策優化建議。
從2004年開始,“中央一號”文件連續鎖定三農,金融支農力度持續加強。永州市金融系統積極響應中央號召,不斷完善政策體系,加大信貸投放,提升服務水平,推動金融支農政策在實踐中取得了積極成效,并呈現以下特點:
(一)做好政策傳導,構建信貸支農多方聯動機制。近年來,人民銀行永州市中支主動加強與地方政府、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和農戶之間的溝通聯系,形成了多方聯動、協同推進的支農新格局。一是通過召開聯席會議、約見談話等方式暢通政策傳導渠道。二是及時向地方政府專題匯報涉農信貸政策,加強與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溝通協調,推動落實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擴大支農再貸款在縣域的影響力。三是督促和指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深入鄉鎮、農村,向返鄉農民工、涉農小微企業廣泛宣傳涉農信貸政策、營銷涉農信貸產品,有效地激活了“三農”信貸的需求。
(二)發揮引導作用,推動金融機構加大涉農信貸力度。一是將支農再貸款的發放與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執行金融政策相結合。對票據后續監測考核達標和涉農信貸評估結果為優秀的機構,增大支持力度。三年來,按激勵政策給縣支行新增了6.43億元支農再貸款限額,并否決了3家涉農貸款投放不足的縣域法人金融機構再貸款申請。二是將支農再貸款與農村金融產品創新工作相結合。對創新成效突出、涉農貸款投放量大的機構,在支農再貸款方面優先支持。在支農再貸款政策的引導下,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加大了創新力度,培育了有價值的信貸產品,推動了涉農信貸投入。2017年,全市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新增涉農貸款占新增貸款的比重達92.18%。
(三)加強檢查監督,切實保障支農再貸款用好用活。探索建立了支農再貸款調研與分析、指導與管理、非現場監測與現場評估相結合等多項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一是加強調研預測。深入鄉鎮、農村調研信貸需求,提高支農再貸款需求的預測水平。二是加強檢查監督。堅持對借用支農再貸款的機構進行現場檢查,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指導整改;對問題嚴重的,收回或扣減支農再貸款額度。三是堅持非現場監測與現場評估相結合。建立了橫向時序性報表分析體系和縱向及時性評估體系。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以“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為核心內容,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這必將對金融支農提出新要求。
(一)對金融支農資金需求日益迫切。實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需要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產業升級,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以預見,改革將促進農業從勞動密集型逐步向資本密集型轉變,對金融資金的需求將持續增長。一是加強農田水利、生產基地、交通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加大資金投入;二是對傳統農業進行現代化改造,包括優化產業結構、加強技術研發、推廣新技術等,需要資金支持;三是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需要資金扶持。
(二)對金融支農產品需求不斷豐富。在融資產品方面,隨著農業產業鏈的延伸,經營主體對信貸資金的使用分布在基礎設施改擴建、技術研發、品牌創新、產品銷售等各個方面,需要金融機構提供豐富的金融產品,滿足差異化的資金需求。在避險產品方面,隨著農業投入的增加,技術含量的提高,經營風險防控愈發重要,需要保險機構開發推廣農產品目標價格指數保險、天氣指數保險等險種。此外,改革促使涉農企業利用期貨、期權管理市場風險的需求提升,需要金融機構開發具有互換、期權、期貨等多種特征的金融衍生品。
(三)對金融支農服務需求日益多樣。一是對融資方式要求更加多樣。當前,經營主體可以在債權融資、股權融資、投貸聯動等渠道上進行融資選擇,需要金融機構依據渠道特點提供專業化融資服務。二是對融資期限要求更加靈活。經營主體資金使用分布在生產經營中的各個環節,不同環節對資金使用期限要求差異較大,需要金融機構能滿足差異化的期限要求。三是對抵質押品要求更加豐富。隨著改革的深入,需要金融機構擴大抵質押品范圍,創新“兩權”抵押、生物資產抵押等抵質押方式。四是對支付結算要求更加便捷。當前,經營主體對非現金支持工具的需求顯著提升,需要金融機構發展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現代銀行業務。
(一)金融支農供給仍然不足。一是金融制度供給不足。現行金融制度框架以城市經濟為基礎,農村金融在運行過程中缺乏制度支撐。此外,金融支農、財政支農、產業政策協同發力不夠,財政部門支農支出安排與金融部門信貸政策配合不夠,產業政策的前期規劃、后期實施與金融支持存在脫節斷檔。二是金融組織供給不足。隨著國有商業銀行重心上移,鄉鎮網點撤并,部分農村地區機構總量不足、種類不全。三是金融規模供給不足。由于制度供給、組織供給的不足,導致農村金融供給規模不足,尚難滿足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資金需求。
(二)金融支農結構性錯配問題仍然存在。一是供給對象錯配。農業供給側改革要求調整信貸結構和方向,對低效過剩的農業領域要有所控制,對農業供給的薄弱環節、涉及農業知識產權的關鍵領域等方面要加大支持。但目前永州農村金融仍以傳統服務主體為主要供給對象,現代農業新興領域金融資源配置不足。二是供給額度錯配。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經營主體的壯大,需要更大的融資額度以滿足農業規?;l展的資金需求,但目前永州農村信貸供給除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外,仍以小額、分散為主。三是供給期限錯配。隨著農業投資回報期變長,需要延長資金供給期限,但目前永州農村金融供給主要以中短期貸款為主。
(三)金融支農潛在風險仍然較高。一是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部分農村地區信用管理評估體系建設不到位,經營網點不夠,資金監測手段落后,導致金融機構難以掌握企業和農戶的信用情況及信貸資金使用狀況,增加了貸款風險。二是金融中介發展較慢。由于在農村開展金融中介業務的成本較高,導致產權交易平臺等中介機構發展緩慢,增加了銀行處置不良貸款的難度。三是金融知識普及不夠。部分涉農企業、農戶缺乏金融知識,運用金融發展生產的能力不足,影響金融支農效果。四是風險防范體系不健全。當前永州農業保險發展緩慢,保險機構不足,品種較少,風險補償機制建設滯后,金融風險防控任務艱巨。
適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金融需求,優化金融支農政策的根本方向是要按照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加快農村金融創新”的工作部署,以“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為核心內容優化支持路徑。在宏觀層面,實現貨幣政策、監管政策、財稅政策等協同發力,加大信貸投放,調整信貸結構;在微觀層面,加大產品創新力度,實現農業產業發展鏈條的金融服務全覆蓋,通過金融資源配置支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升農業供給效率。在遵循這一根本方向的基礎上,金融支農政策優化要特別強調以下四個方面:
(一)增強各項支農政策的協同配合。一是優化財政金融支農政策的頂層設計。完善稅收優惠、轉移支付、專項獎勵、信貸補貼、資金自主定價權等制度建設,建立金融服務“三農”的正向激勵機制。二是開展財政金融支農的具體政策整合。由央行部門動態測算不同時期農村金融市場的公允利率水平,合理確定支農貸款、扶貧再貸款等政策工具的利率,二者的差額由財政部門予以適當補貼。三是加強金融與財政專項投資基金的結合。財政通過專項投資基金等方式加大對涉農工程項目的投入,金融機構圍繞項目提供金融服務。
(二)實施差異化的金融扶持政策。一是探索差異化的貨幣政策。實施差異化的存款準備金政策,在條件成熟時可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實施差異化的區域存款準備金政策;實施差異化的再貸款政策,通過利率優惠、延長期限、增加額度等措施提高經濟欠發達地區金融機構使用支農、支小、扶貧再貸款的積極性。二是實施差異化的信貸政策。銀行業機構要在項目準入、客戶準入、分類管理、資金定價、風險防控等方面實施差異化管理,制定適宜、優惠的涉農信貸政策。三是實施差異化的準入制度。降低經濟欠達地區金融機構準入門檻,鼓勵機構增加縣域網點,擴大涉農金融機構規模。
(三)實施創新驅動的發展策略。一是創新服務模式。金融機構要加大對農業產業集群和供應鏈經濟的研究與支持,提供產業鏈、供應鏈和商圈融資服務,實現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的一體化支持與服務。二是創新金融產品。要設計符合農業行業特性、企業特點、客戶特質的信貸產品,在現有農戶貸款、涉農企業貸款等的基礎,開發勞務經濟、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婦女創業等小額貸款,擴大抵質押物范圍,開發信用貸款。三是創新服務手段。要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完善客戶關系管理,實現貸前調查、貸后管理、風險監測、行業分析等系統化管理,提升農業供給側改革領域金融服務的深度。
(四)切實防范金融支農風險。一是構建農村金融風險分擔機制。加大風險補償基金建設力度,加快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等中介市場建設。二是完善農業保險服務體系。加大農業保險產品供給,探索建立農產品收入保險制度,實現由保自然風險向保市場風險的轉變;加大農業保險機構設置力度,建立適度競爭的農業保險組織體系。三是加強銀行信貸管理。完善信貸風險控制體系,建立市場信息預測體系,準確把握市場供求關系,優化信貸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