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地區支付服務是農村金融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改善農村地區支付環境,暢通農村支付結算渠道,推廣普及非現金支付工具,提高支付結算效率,對于促進農村金融服務升級和創新,刺激農村消費,改善民生,支持統籌城鄉發展,夯實農村發展基礎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常德市大力開展農村支付服務體系建設,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全力服務“三農”,農村支付服務硬件環境得到有效改善,但受金融投入、消費觀念、經濟發展等因素影響,如何突破瓶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值得關注。
1.支付服務組織建設情況。常德市全轄農村地區共有167個鄉鎮,轄2598個自然村,縣及縣以下農村地區總人口為340.73萬人,共有銀行網點458個,其中能以電子方式辦理跨行業務的網點有308個,占比為67.24%。目前銀行網點覆蓋全部鄉鎮,從業人員約有3000余人。另外,全轄農村地區ATM基本集中在縣域范圍或經濟較發達的中心鄉鎮;POS及電話支付終端近幾年發展極為迅速。
2.非現金支付工具發展情況。目前,常德市轄內農村地區非現金支付工具種類包括銀行卡、票據、網上支付、電話支付及移動支付等,其中以銀行卡應用最為廣泛,無論筆數還是金額,均占非現金支付工具的98%以上;票據拓展空間有限,近年發展緩慢停滯;而網上支付、電話支付及移動支付等新興結算方式近年在農村地區發展較快,增幅較大,以幾何方式增長。
1.夯實基礎。一是深入調研、科學規劃,確保了農村支付環境建設有領導牽頭、有規劃統籌、可持續推進。二是持續宣傳,加強引導,多年來堅持采用豐富多彩的宣傳方式,并有針對性地組織現場觀摩學習、業務培訓,改變農村居民的結算習慣。三是因勢利導,促成第三方支付機構與轄內涉農金融機構的在農村地區的業務合作,引導各方機構參與到農村支付環境建設中。
2.主動借力。一是組織轄內支行積極向縣委、縣政府領導及職能部門匯報,爭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如臨澧縣金融辦主任堅持全程參與,代表縣委、縣政府召開了多次農村支付環境建設推進會,并由縣政府牽頭舉辦臨澧縣步行街“刷卡無障礙一條街”啟動儀式。二是以點帶面,穩步推進銀行卡助農取款工作,并在長沙中支的指導下提前完成銀行卡助農取款100%行政村全覆蓋。
3.因地制宜。一是一縣一品。如石門縣全面布設“商易通”,覆蓋95%以上的柑橘銷售結算,津市打卡發放漁民補貼,澧縣率先完成“新農合一卡通”試點,臨澧縣加大銀行卡受理市場建設力度,使農村種養、加工等私營業主資金結算更加安全、快捷等。二是一行一特色。如郵儲銀行開展“綠卡通”業務,主賬戶下設定期或活期子賬戶,并可開設子卡,方便農戶分類管理資金;農行“公司+經銷商+農戶”和“整村推進”兩種模式,將惠農卡的授信功能與發放小額農貸功能進行有機結合等。
作為農村地區支付服務的主要提供者,各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投入較少,導致支付服務質量不高。一是網點萎縮嚴重。隨著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入,商業化經營壓力的增加迫使相對部分的金融機構退出農村市場,同時紛紛撤并機構,收縮業務,農村金融機構網點急劇萎縮,導致農村金融服務缺位,農村金融漸趨邊緣化。以轄內石門縣為例,縣以下設有營業網點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只有農行、郵儲銀行和農村信用社3家,其中農行只在中心鄉鎮設有營業所,郵儲銀行在鄉鎮設立的機構均為不受理對公業務的儲蓄所,農村信用社近年更是加大將業務重心向城鎮轉移的速度。二是支付服務業務種類單一??h以下農村信用社能提供的非現金結算業務僅有支票、電子匯兌和個人賬戶轉賬等業務,銀行本票、商業匯票、網上銀行等結算工具均未開通使用;郵政儲蓄僅能提供個人結算業務,且只能通過郵政儲蓄系統為農村客戶辦理系統內資金匯劃業務,無法對農村居民辦理跨系統結算,農村居民選擇范圍十分有限。且結算渠道不暢,如基層信用社仍無法直接辦理跨行、跨省結算業務,跨行資金結算仍需通過縣級農村信用社辦理。三是創新能力欠缺。由于涉農金融機構的歷史包袱及涉農網點處于最基層,成本擠壓和金融人才匱乏直接影響到其業務創新能力,無法根據當地實際開展支付服務品種創新,只能因循守舊,偏遠、落后的地區更成為了新興支付業務盲區。
一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當前轄內農村居民文化程度主要是初、高中文化,且主要為20-30歲左右的年青人,其余年齡段基本是初中及以下。此外,現階段農村地區居民以老人和留守兒童為主,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基于以上情況,受文化水平、結算習慣等影響,農村居民對現金交易的偏好難以動搖。二是對支付結算產品了解意愿不強烈。據了解,僅少數經濟較為發達的鄉鎮居民對網銀、手機支付等新興支付工具表示有興趣,但認為不夠安全。其余大部分農村地區居民較為關注轉賬、取現等業務,且主要集中于費用標準方面,而對于支付結算產品的了解及培訓缺乏興趣。三是對非現金支付工具使用持保守態度。目前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鄉鎮結算仍以現金為主,匯兌業務辦理較少,而票據、移動支付等業務對于農村大部分居民來說,仍然是極為陌生的概念。在對100戶農村居民的調查中,78.2%的被調查者表示在日常消費支出、務工收入、經營收付等結算中使用現金結算,使用銀行卡結算的只占22.9%,使用匯兌等其他支付方式的僅占7.9%。支付服務需求的不足,也影響了支付環境的有效改善和進一步發展。
相對于城鎮經濟的快速增長,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十分遲緩,據了解,常德市作為傳統農業地區,2017年末農業生產總值僅為395.5億,在全市生產總值中占比僅為12%,同比下降0.8個百分點,經濟發展貢獻率較低。由于轄區內現有農業生產規模小、產出低、生產經營較為粗放,與集約化、規?;?、標準化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要求差距較大。此外,農產品以糧食、蔬菜等基礎農產品為主,水果、油料、棉花、茶葉等附加值較高的經濟作物未形成支柱產業,且農產品生長周期較長,對資金周轉速度要求不高,因此,農村地區資金流量小、流動遲滯,結算業務量少且效率不高,難以消化支付服務設備的運維費用,導致現代支付體系在向農村地區發展時,缺少支撐點,影響了相關資源在農村地區的利用率。另外,由于農村地區商戶多為農資公司、便利超市及小商店等,收益水平較低,具有“追逐利潤最大化”這一天然屬性的金融機構對農村市場的拓展也明顯滯后。
一是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銀行農村金融服務的主力軍作用,合理布局其農村支付服務網點;適度調整和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降低準入門檻,積極引導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組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在農村布點,彌補國有銀行機構撤出農村市場的不足。積極引導和扶持涉農金融機構適當增設農村支付服務網點。二是鼓勵涉農金融機構網點加入支付系統,暢通結算渠道,同時可以考慮對農村地區的匯劃費用進行減免。積極引導銀聯公司與各發卡機構、收單機構共同研究制定農村地區銀行卡利益分配機制,降低特約商戶的手續費標準,為農民刷卡提供便利條件。三是針對農村地區電話比較普及并且使用方便的特點,大力推廣應用網上銀行、電話銀行等新興支付工具,滿足部分對外交易頻繁、管理先進企業的支付要求,實現電話繳費等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支付功能,切實提高農村的支付服務質量水平。
一是組織銀聯及各發卡機構、收單機構針對農村市場定期開展大規模的刷卡購物有禮營銷活動,吸引農村居民主動嘗試體驗刷卡消費的方便快捷,減少現金支付。二是將每年的支付結算宣傳活動時間固定下來,制訂長期的宣傳規劃,并將所需經費納入年度預算,確保支付結算宣傳工作的可持續、有深度、多形式,并在總行的統一宣傳綱領下,深入到農村一線,采取靈活多樣、貼近百姓的宣傳方式,提高農村居民對支付服務產品的認知度。三是切實加強對涉農金融機構網點從業人員、鄉鎮企業財務人員、鄉鎮機關工作人員及特約商戶的支付結算知識輔導及培訓工作,并通過以上人員輻射影響到更廣大的農村居民。
一是各級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引導農民從傳統農業向新型特色農業的轉變,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大力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在此基礎上,各涉農金融機構應在資金和結算上給予支持,充分發揮支農貸款對農村經濟的支持作用,實實在在的搞活農村經濟,達到“雙贏”效果,從而擴大農村市場對支付服務的需求。二是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政策傾斜力度,例如對降低農村地區收費標準的涉農金融機構給予一定的政府補貼;對設在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網點減征營業稅及其他相關稅費;對著力扶持地方農業發展的金融機構給予表彰并推廣宣傳等。三是各級政府部門應當在日常的轉移支付中嘗試使用各種新興支付結算業務,身體力行起到表率作用,進一步推動農村支付環境的長足發展。四是繼續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特別是互聯網入戶、光纖電纜鋪設、手機信號覆蓋等,為新興支付工具在農村的使用夯實應用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