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計算機技術逐漸滲透到人們生活、生產的各個方面,互聯網技術對會計領域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對傳統會計工作的開展會產生一些影響。網絡會計是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產生,通過借助計算機技術,實現了會計信息與財務數據的處理,將計算機軟件、計算機硬件、會計操作、人為等元素組合起來,就構成了網絡會計。
網絡會計舞弊行為,指的是將計算機、相應設施、數據、程序作為主要對象。通過制造假象或者是一些不正規手段,欺騙他人財物,達到各類不正當目的,使得各類欺詐行為存在,網絡會計舞弊方式主要如下:
在數據錄入后,或者是數據錄入期間存在的舞弊行為,篡改輸入舞弊行為屬于當前常見的一種舞弊方式,其具體表現主要包括:第一,刪除其中的某一項業務數據,在應收賬款系統內,故意刪除其中的數據,促使原本應該入賬的賬款消失。第二,制造一些虛假業務數據,在銀行系統內通過錄入原本不存在的銀行存款單,促使銀行內的存款業務呈上升趨勢。
不法分子通過非法修改對賬簿、報表,借助計算機,將會計機密信息非法輸出,接著將信息傳送給他人。會計人員通過修改損益報表內的輸出數據,人為調整所得收益,以此滿足最終篡改目的,使得會計舞弊現象存在。
企業操作人員在計算機的支持下,充分利用自身的技能非法改動計算機程序,以此實現財務偷竊的最終目的。篡改程序舞弊行為的主要表現為:第一,針對資金需要財務四舍五入方式,在程序技術的支持下,偷偷轉移程序內的小部分數據(金額數據)到自身的戶頭上,這類舞弊行為即便是查賬也很難察覺出其中的異常。第二,通過應用計算機終端,實現文件數據的修改,在原本合法程序上增加一個小程序,在程序運行中操作人員可人為將資金轉出,這類舞弊方式較為隱蔽。最后,操作人員借助自身職務的便捷性,開設專門的假冒賬號。開展原本不存在的交易,促使正常交易資金流入假冒賬號內。
通過應用盜用服務手段,非法入侵企業的電子信息系統,以此達到最后窺竊財務數據、刪除系統數據的目的,以此獲取、收集相關的商業機密信息。盜用服務舞弊行為主要表現:需要借助計算機技術盜取相應的經濟情報,及一些含有商業價值的數據信息。賄賂操作、管理人員,通過應用各種非法手段威脅相關工作人員,以此達到獲取商業機密的最終目的。
在網絡環境下導致會計舞弊產生的原因,除了傳統會計法律、法規中問題,還包含了財務信息、利益等因素。綜合相關資料,網絡環境下會計舞弊產生的原因主要如下:
網絡會計部門與傳統部門體系相比,在網絡環境下,會計部門不僅涵蓋了傳統財務人員,還包含了傳統會計人員。為確保會計工作開展質量,還需要計算機專業相關人員的支持。網絡會計與傳統會計相比,內部控制主體范圍較大,控制流程相對復雜,各個部門承擔的責任也相對加大。
網絡會計需要借助計算機程序,開展賬務核對、對賬等,也包含傳統人工會計工作,這也就意味著計算機應用程序逐步完善,會計工作效率、會計信息核算精準性也增強。相反,若是應用程序存在差錯、缺陷,很難精準判斷與邏輯不符合的事項,在問題發生中很難及時分析問題原因。
互聯網技術得到了較為迅速的發展,計算機也逐漸應用在各個行業內,在一定程度上可推動電子商務、企業的信息發展,當前市面上的財務軟件較多。各項軟件的功能也愈發完善,比如:遠程報賬、審計、網上報稅等,均可以借助計算機與互聯網技術實現,為企業的會計工作提供了較大的便捷性。隨著會計控制范圍的不斷擴展,企業相關人員需要落實會計信息控制,嚴格把控企業的物流與信息,強化企業流動資金的管控。
當前,企業不管是在數據儲存還是數據處理中,均有著高度集中的特點,部分不法分子在個人利益的驅使下,會私自篡改計算機磁性介質上的數據信息。由于系統缺乏安全監管,即便是私自篡改也不會出現任何痕跡,嚴重威脅著企業的合法權利。在當前時代下,計算機犯罪有著隱蔽性的特點,危害程度逐漸增加,間接增加了企業內部控制難度。
網絡會計在應用中,通過借助網絡技術可實現會計信息處理速度的提升,確保會計處理質量、效率的提升。不可否認的是,網絡會計也存在著一些缺陷,使得一些違法亂紀、舞弊等違法現象存在,嚴重威脅著企業、國家的經濟利益。通過深入分析網絡會計中的不足,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針對網絡會計舞弊行為進行有效控制與預防,才能夠發揮出網絡會計的作用,在網絡環境下會計舞弊控制措施主要如下:
網絡會計犯罪本身屬于一種新技術犯罪,若是單單依靠常規的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難以有效管控會計電算化,加之缺乏監督力度,在網絡技術的應用中,難以管控網絡會計舞弊,需要設置專門的網絡犯罪立法、制定相應的法規、法律。針對其中的缺陷,需要綜合考慮我國國情、公司形態。電算化在犯罪法制建設中,需要以網絡化會計舞弊作為切入點。成立專門針對電算化犯罪的立法,明確規定各類舞弊行為,制定與之對應的懲治手段。構建專門的電算化系統保護法規,明確各類電算化系統的法律保護,并列舉出其中的保護類型。
企業各項控制活動的順利開展、實施與內部控制環境優劣有著很大的關系。在計算機互聯網技術基礎上,需要組建經驗豐富、專業技術水平高的人才隊伍,以此確保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在隊伍中需要包含程序設計、程序維護、管理、信息采集等工作人員。落實相應的崗位責任制度,避免誤差、舞弊行為的存在,明確各個部門、職工的崗位職責,強化監督管理。達到各個部門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目的,實現會計處理信息效率的提升,整合各類不相容內容,實現網絡會計運行速度的提升。
企業需要借助計算機處理會計信息,在企業管理中需要完善內部控制系統,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一般控制。構建軟件控制系統,實現軟件、技術授權、批準控制;第二,應用控制,包括數據輸入、處理、數據輸出等控制,確保網絡會計發揮其該有的作用。
3.4.1 完善控制制度,與傳統會計實物賬簿相比,互聯網儲存手段需要借助磁盤儲存。為確保資料的完整性與精準性,在磁盤查閱、資料歸檔、資料保存中,需要安排專人看管。逐步完善磁盤應用制度,避免在資料查閱過程中,使得會計資料泄露。
3.4.2 在會計軟件安裝、操作中,需要依據相關規范,開展定期檢查,以此確保在應用中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在會計系統設置中,需要合理配置用戶權限,避免外界人員肆意登錄,使得企業財務信息被盜取。一旦會計系統應用中出現突發性事件(比如:黑客攻擊、停電等),為確保系統的穩定性安全性,要設置數據、信息自動備份功能。確保外部訪問的合理性,設置專門的外部網絡區域,確保能夠與外界形成有效交流,實現會計信息的交換。為確保會計軟件的安全運行,需要避免會計軟件之間不存在任何交叉行為。
3.5.1 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交換速度與編輯性不斷增加。這就要求企業相關人員將互聯網監督機制引入到會計舞弊監督上。只有擴展互聯網監督閥內、實現網絡會計監督效率的提升,才能夠逐步增加舞弊監管體系的作用與影響力。
3.5.2 相關人員需要從紀檢、審計、監察部門入手,站在全體職工的角度上開展監督工作,充分調動廣大群眾,從旁觀者角度上開展監督工作。只有從多方位、多角度去強化監督力度,避免在當前監督中出現徇私舞弊、不良監督效果。企業需要完善監督渠道,制定完善的保密、獎勵制度,最大程度避免舞弊監管體制的存在。
綜上所述,電子計算機技術發展中,會計電算化、會計網絡化屬于時代發展產物,隨著電子計算機的迅速發展,網絡會計也逐漸得到完善與改進。隨著網絡會計的普遍應用,會計舞弊本身具有復雜性、隱蔽性的特點。在網絡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增加新技術,很難精準發現舞弊者的行為。企業需要依據自身的財務、發展狀況,選取最佳的解決方案。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網絡會計得到了大范圍推廣應用,企業各個部門需要致力于尋找防范、抑制措施,從源頭降低網絡會計舞弊、作假行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