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祥瑋(心理學博士) 李曉陽
全憑一口仙氣,我們能保持一時的淡定,但無法成為輕松搞定“熊孩子”的“別人家的媽媽”。發脾氣、大吼大叫肯定不行,耐心地說教沒效果,除了頻頻吐槽嘆氣,你還有轍嗎?

有位媽媽經常在朋友圈吐槽她女兒對她發動的一次次“戰爭”,有個視頻里,小家伙甚至雙手叉腰,怒目圓睜,很認真地大喊大叫:“我也是媽媽,我是布娃娃的媽媽,所以現在我說了算!”
現在的孩子越來越多地享受著家人的獨寵,自然而然小心思越來越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方設法地和父母對著干……被稱之為“熊孩子”的物種就是這么“進化”來的。家有“熊孩子”“小蠻牛”,父母真是如同要去西天取經般歷經九九八十一難,考驗耐心和養育技巧的時候到來了!
不過,有一件事已經被確定了,那就是暴脾氣的父母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小蠻牛”的問題毫無效果。不僅解決不了眼前的問題,還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那么,如何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呢?爸爸媽媽不妨試試“小心機教育法”——不和孩子發生正面沖突,用更具創造性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并且妥妥地“對癥下藥”,以便很快達成目標。
“小心機教育法”的核心是讓孩子覺得這些策略是他自己想出來的主意!

在家中,孩子除了睡覺,很難有閑下來的時候,自己摸摸這、弄弄那。他們最大的樂趣似乎就是一遍遍地鼓搗自己的玩具,不停地把玩具從玩具箱中取出來,然后全部擺放在地上。當媽媽要求小家伙把玩具放回玩具箱中時,他經常會不理睬媽媽的要求,甚至會換個地方接著“擺攤兒”。很多媽媽都會被這樣的場景氣到抓狂。
對于這類型的“小蠻牛”,最好的策略就是玩限時游戲——讓他在規定的時間內,盡可能地把玩具收拾到玩具箱中,在小朋友收拾玩具的過程中,可以給孩子制作一張游戲記錄表,讓他不斷挑戰、更新自己的最好成績,打破紀錄時記得及時給予獎勵。
當小家伙對媽媽說的話不予理睬時,媽媽可以試試這樣說:“寶貝,今天愿不愿意給媽媽當收拾玩具的特邀小助手啊?你平時經常會幫媽媽擺桌子、收拾臟衣服、擦鏡子……”這樣做,孩子會感覺自己是能幫媽媽解決很多問題的小能手,在家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頂“小高帽”會讓他變得非常主動的。
媽媽在和“小蠻牛”交流時,要多鼓勵、多支持。一旦孩子收拾了玩具,要多說鼓勵的話,還可以在孩子爸爸回家后,當著孩子的面稱贊,比如“今天小寶可棒呢,收拾玩具又快又整齊”等等。
在“威逼利誘”小家伙時,也要注意自己的表達方式。比如不要威脅說“如果你不把玩具都收拾好,那我今天就不帶你去公園”,而應該這樣說“一旦你收拾好你的玩具,那么我們可以馬上去公園”。如果他繼續說想去找小伙伴玩,媽媽可以直接答應他的要求,但是有一個小小的條件就是:只要收拾好玩具。然后迅速兌現承諾,一旦孩子收拾好就立刻出發,這樣可以直接加快孩子收拾玩具的速度。
媽媽們想必都有同感:家里的小朋友似乎是不會困的,他們永遠有用之不竭的精力。晚上去洗澡的時候尤其興奮:有玩具有水,一切都是那么的舒適又開心,才不要去睡覺呢!然后當然就是睡覺漫長拉鋸戰了,無數爸媽在這場“戰斗”中精疲力竭卻仍無法取得勝利。
商店里總會有讓人忍不住買買買的聲音,快餐店里往往播放的是讓人吃完快點走的音樂,這是緣于不同的音律會給大腦以不同的刺激,讓人從潛意識里面想要去做某件事情。大人抵抗這些還需要相當強的意志力呢,就別說小朋友了——找到那首讓家里的“小蠻牛”情不自禁安靜下來的樂曲,接下來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在引導孩子該去休息時,不妨試試玩個小把戲:準備幾個他一定會回答“是”的問題,例如“玩水玩得開心嗎?”“想不想玩小船?”“小鴨子會浮上來嗎?”等等。悄悄地引導他覺得媽媽說得都很對,再提出來“是不是該從浴缸里出來去聽睡前故事了?”小朋友的小腦瓜往往就順暢地接受了你的要求。
為了萬無一失,提醒時還可以這樣提問,給他兩個選擇:“你是想要自己擦干呢,還是我來幫你呢?”“睡前故事想聽小熊呢,還是和小兔子有關的呢?”大部分小家伙在這樣的小把戲下已經“迷失方向”,變得非常配合啦!
當然,家中的“小蠻牛”往往都很聰明,爸爸媽媽的小心思稍有不慎就會被他識破。這時,不要表現出緊張,要很淡定地讓小朋友在兩個問題面前做選擇。“小蠻牛”如果不甘心自己被束縛住,就要耐住性子多跟他做幾次這樣的選擇題,他總會被父母磨得不耐煩了,要選一道,做出妥協。如果“小蠻牛”還是很固執甚至開始哭鬧,爸媽也千萬不要因此而心軟,要讓他知道這么發脾氣可是沒有任何效果的,必須做出選擇。這樣堅持,“小蠻牛”就會慢慢變得溫順了,這也可以避免你每晚都要這樣來一場“選擇題大賽”,要知道,任何小把戲用多了都容易失效哦!

為了讓孩子不挑食,各位達媽也是費盡心思——不斷變換食物的花樣;關注各種做菜的方法;和美食網紅學了不少竅門。然而,要想讓“小蠻牛”好好吃飯,只是把食物做好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得有一點兒小心機。
提起怎樣能讓孩子乖乖吃飯,不挑食,爸爸媽媽們可謂是絞盡腦汁。不妨試試這種方法——不給小朋友挑食的機會。
每次給孩子盛飯時控制分量;在吃飯時,不逼迫他吃,也不提及有關食材的任何信息。變換話題轉移他的注意力,比如“你今天玩得開心嗎”等。否則的話,“小蠻牛”找到了跟你“作戰”的契機,比如“我就是不吃這個顏色的菜”,就很難再讓他平靜下來了。
喜歡吃點心是孩子的固有屬性,寧愿不吃飯也要吃一點兒點心。有時候“小蠻牛”故意不吃飯,就是想等飯點過了稱自己餓了時可以獲得其他好吃的食物補給。這時,媽媽可以把正餐和一丁點兒小點心一起放到餐桌上,告訴他今天的點心就是這些,如果不吃飯餓了也不再提供了。此時就算小家伙選擇先吃點心也沒關系,他一定吃不飽,但想吃點心的愿望又被滿足了,拖延吃飯的理由找不到,此時的他只好把自己的小心思乖乖收起來,認認真真吃飯。
實在解決不了的話,不妨就“認輸”吧!告訴他“菜單”(甚至可以畫出來給他看),讓他自己決定自己應該吃些什么。當然了,他能選的東西都應該是你安排好了的——很有營養,而且搭配得當。可以在“菜單”上動一些小心機,例如把蔬菜雞蛋卷餅寫成蔬菜蛋糕這樣的。
這是一位兒科醫生的建議,她告訴我們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很有效,因為用不了多久他就會厭煩,回到讓你來做決定的道路上。就算是某頓飯孩子說自己什么也不吃,這位兒科醫生也建議我們就聽從他的——一頓不吃不會損害孩子的身體,相信醫生的話。
當然,也會有些特別倔強的“小蠻牛”會把自己選擇這件事堅持很久,如果是這樣,媽媽一定要保持冷靜,不要和他對抗,畢竟我們的目標是讓他的食譜更加健康和多樣,如果“認輸”可以解決問題,比強迫孩子吃、每天因為吃飯而“開戰”,要利大于弊得多了。

一旦獲得可以自己挑選衣服穿的權力,孩子就會穿自己喜歡的衣服,才不去理會溫度是多少,會不會刮風下雨什么的,也不再去理睬爸媽的建議了。他認為只要自己喜歡,夏天也可以穿那件酷酷的夾克,冬天也能穿美美的紗裙。經常在急著出門時,看見娃穿了一件完全不合時宜但自己卻認為“美美噠”的衣服出現了,而且堅決不肯換!面對這樣的場景,將挑選衣服這事放權給孩子的父母經常后悔不迭。

我們常常會把家中所有的衣物都放進同一個衣櫥,這種情況下,讓孩子看到自己想穿卻不該穿的衣服就成了“戰爭導火索”。為了減少問題,我們可以把不應季的衣服以及你不愿意讓他穿的衣服統統轉移到他的視線之外,從根源上避免小家伙一定要穿某一件衣服而引發“世界大戰”的可能性。
提前準備好兩三套衣服,在晚上睡覺前就拿給孩子看,讓他選擇好第二天早晨自己要穿哪一套,當最后的決定是小朋友自己做出來的時候,就不容易發生反抗行為了。當然,孩子第二天早上有可能反悔,但是選擇范圍依然在那幾套合適的衣服范圍內,這樣也不至于耽擱太長時間。
在穿什么衣服方面,天氣往往是父母和孩子針鋒相對的焦點:天氣很涼了“小蠻牛”堅持不穿外套,爸爸媽媽們考慮到孩子的身體堅決不肯妥協。但實際上,我們或許不一定要讓他馬上穿上合適的衣服,可以讓他選擇穿自己喜歡的那件,但要把外套放在包里帶上才行。之后,就讓“小蠻牛”自己去感受一下天氣吧!沒準出門沒多久,他就開始翻包,自己把外套拽出來穿上了。如果他打算就這么“涼爽”地去上幼兒園,那就說明這個小火娃可能真的不需要穿那么多!
這些“小心機”的背后,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做支撐,就是換位思考。平時我們在單位里或在大家庭中時,想與人相處愉快,都需要懂得換位思考——理解上司,體諒下屬,照顧親朋,做事周到……所以,在面對孩子時,我們也需要放下自己是“父母大人”的身段,在學會換位思考的基礎上探索、尋找那些能搞定孩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