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麗蘋 鄒明宇 李鵬飛(湖南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82)
骨質疏松亦稱骨質疏松癥(OP),是一種以低骨量及骨組織微結構退變為特征的全身性代謝骨病,伴有骨脆性增加和易于發生骨折的現象,多發生于中老年人和絕經婦女。尤其是髖骨骨折是導致老年人致殘、病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隨著當下“健康生活、幸福生活”新型口號的提出,關注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成為了社會群眾熱議的話題。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骨質疏松癥已是一個全球性關注的健康問題,其嚴重性僅次于心血管病,骨質疏松慢性疾病帶來的困擾,已經嚴重的影響人的生活質量,迄今為止,骨質疏松仍缺乏有效健全的治療方法,關鍵在于預防。因此,針對骨質疏松的成因機制采取何種干預方式成為了學術界歷來研究的重要課題。在眾多學者的努力下,科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為防治骨質疏松癥提供有效的防治方法和理論依據。為進一步探析我國關于骨質疏松的研究動態,對近20年來一直未變動的體育類五大C刊雜志(體育科學、體育與科學、北京體育大學學報、上海體育學院學報、武漢體育學院學報)收錄的有關骨質疏松科研論文,以及在中國期刊數據庫收錄的科研論文進行科學的計量學統計分析,通過總結我國1998-2017年來的研究骨質疏松的科研論文情況,對學界內關于骨質疏松研究的基本脈絡以及未來的研究方向。
以1998-2017年為時間限制,以20年間一直未變動的五類體育CSSCI核心期刊 《體育科學》、《體育與科學》、《北京體育大學學報》、《上海體育學院學報》、《武漢體育學院學報》為載體,將在五類體育C刊上檢索到有關骨質疏松的59篇科研論文作為本研究對象。注:通過查閱資料得知,我國中文CSSCI期刊1-2年評定一次,自1998年來,我國C類期刊種類一直有所變動,為此,在決擇期刊種類時采用每年度評定結果重合的原則。把1998-2017年以來一直列于中文CSSCI期刊要目總覽表內的 《體育科學》、《體育與科學》、《北京體育大學學報》、《上海體育學院學報》、《武漢體育學院學報》所收錄的文章為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的文獻來源主要通過兩條途徑檢索,第一條途徑是通過中國知網CNKI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方法步驟為:登錄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數字出版平臺→高級檢索→期刊導航→輸入檢索條件:“主題”以“骨質疏松”為檢索詞→來源期刊:分別依次輸入五類C刊→來源類別:選取CSSCI→進行模糊檢索。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上共檢索到57篇文獻。第二條途徑是在這五類體育C刊的官網數據庫上以“骨質疏松”為檢索詞,最后根據檢索結果篩選出1998年至2017年有關于骨質疏松的科研論文2篇。經合計,中國體育類5大C刊在20年內收錄有關于“骨質疏松”的科研論文為59篇。并運用Excel和spass21.0對數據進行數理統計分析。
通過中國知網CNKI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和五類體育C刊官網出版總庫,檢索得到1998-2017年20年間收錄的關于骨質疏松科研論文共59篇。以下圖1為各年份發表的關于骨質疏松的科研論文篇數分布情況。

圖1 1998-2017年五類體育C刊骨質疏松論文發表情況(篇)
從圖1可看出,在1998-2017年內五類體育C刊收錄有關骨質疏松的科研論文分布比較散亂,呈一種隔年上升或下降的現象。其中2007年發表了6篇,為骨質疏松類文獻在20年間發表于五類體育C刊最多的一年。而2015年和2017年并未在這五類體育C刊發表過與骨質疏松相關的科研論文。但是,在不限年份、刊物、文獻類別等條件前提下,以“骨質疏松”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內進行檢索,結果顯示與之相關的文獻為五萬多篇。而以“骨質疏松”為主題進行檢索,結果顯示為七萬多篇,最早發表年度距今年已有62年之久,特別是近十年內發表的文章數量都是以千計數。根據可視化分析得知,骨質疏松研究有幾個突出的表現:一是研究趨勢仍呈逐年上升;二是機構分布主要以我國各大醫學類院校為主,其中廣州中醫藥大學發表文獻數位居首榜;三是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為主,各省份基金為輔的基金分布態勢。這三點反映出近20年在五類體育C刊上發表的文獻雖少,卻不足以說明學者對這方面的研究力度有所減弱,而一直會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話題。

表1 近20年五大體育類C刊文獻主要的研究對象分布情況
由表1統計的結果顯示,關于骨質疏松癥的理論研究占比為25.8%。是這五類C刊收錄發表的論文數中研究對象分布最多的一種。骨質疏松癥的發病原理,不僅涵蓋醫學方面理論知識,也涉及到體育學科類的人體的解剖學、生理學、運動康復等,作為防治骨質疏松癥研究的理論指導。特別中醫理論對骨質疏松癥的 “腎主骨,生髓”方面的研究討論,在現代醫學對骨質疏松癥的研究成果中具有很強的先導性和代表性,提高中醫藥治療治骨質疏松癥的水平。而以理論性研究文獻也切合學術界內的研究主流。其次,研究對象分布中占比僅次于理論研究的就是研究中所選取的老鼠研究對象,比例為24.2%;這表明老鼠骨質與人體骨質較為相近的,且老鼠在實驗研究過程中變量的可控性,實驗的操作的便利性,也是醫學類與體育類對人體結構進行實驗研究時首選老鼠作為實驗對象的原因。
而在人群研究中,重在中老年人和絕經婦女。隨著年齡增大,骨量流失愈大,深受骨質疏松癥狀困擾也大。而對于絕經女性,在絕經期間患骨質疏松病癥也越來越多,日益得到學者們的注視。此外,運動員、大學生、青少年等其他職業群體雖占較小比例,但也說明了目前患骨質疏松癥涉及到不同類型人群。特別是運動員和青少年,更是要注意這方面的防預。

表2 近20年五大體育類C刊文獻關于骨質疏松的干預方式分布情況
由表2中分布結果,近20年來五類體育C刊發表關于骨質疏松的科研論文中,涉及骨質疏松干預方式的論文占75.38%,未涉及骨質疏松干預方式的論文占24.62%。涉及干預方式的論文中采用運動干預方式的論文篇數最多,有36篇,占所有干預方式篇章總數中的55.38%。其次是運動與藥物、運動與營養等相結合的干預方式,各占比均為7.69%。而單靠藥物或外物刺激對人體骨質疏松這種慢性疾病的干預研究,目前在五類體育C刊上發表的科研論文較少,分別占3.08%和1.54%,與其是體育類期刊屬性有關,并不代表在這方面的研究僅此。另外,在干預方式中,針對人體不同生物力學以及干預對象的不同,學者對在選擇的運動干預方式也有所甄別,以上幾種干預方式是較為常見的,特別是運動干預方式,在該領域的研究過程中是眾多研究學者的首選,并通過研究結果得出運動對于骨質疏松的干預是直接和富有成效的,為該領域的后續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

表3 近20年五大類體育C刊文獻關于骨質疏松的影響機制統計情況
對骨質疏松影響機制的研究是了解骨質疏松形成機理的重要方法,通過表3可以看出,涉及骨質疏松影響機制的論文占比64.41%,未對影響機制進行研究的論文占比35.59%。目前對骨質疏松癥影響因素主要歸結于生理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大原因,其中生理因素包括骨細胞及礦物質代謝的激素調節,遺傳及基因的多態性等因素。本文研究對象中關于骨質疏松影響機制主要有骨量生理變化、激素變化、體力活動缺乏、飲食營養習慣等常見的5種,其中,對骨量生理變化和激素變化的研究居多,分別占27.12%和22.03%,反映出了近20年來學術界對骨質疏松影響機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體骨量生理和激素變化方面,同時也說明了人體骨量變化和激素變化是引起骨質疏松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而體力活動缺乏和飲食營養習慣的研究分別只有6篇和3篇,占10.17%和5.08%說明近年研究方向有所拓展,但還需對外因造成骨質疏松機制的研究仍待加強。

表4 科研論文的外延引用文獻統計分析
引用文獻分析是利用數學和統計學等方法,對所研究的科研論文所引用的期刊、著作等對象進行分析,揭示引文的數量特征和規律的一種文獻計量研究方法。通過表4統計得出59篇關于骨質疏松的科研論文共有引文897條,從引文分類來看,我國五大核心期刊骨質疏松的文獻引文主要以外文文獻為主,占74.14%,遠遠高于我國體育科技隊伍外文文獻引用的平均水平,在統計中發現外文引用英文為主,這彰顯了英文國家在骨質疏松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從表4中還可以看出,目前我國對骨質疏松的研究的中文類引文類型豐富,主要包括期刊、著作、學報、網頁及會議。引文的主要來源是期刊,主要在體育和醫學領域分別占11.48%和14.72%,也從側面說明學科之間存在聯系性,對科研論文的研究可采用不同學科知識相結合的方法,反映出我國在骨質疏松研究方面處于體育和生物醫學兩大學科相互聯系、滲透的階段。著作、學報類、網頁及會議雖同樣具有較高的引用價值,但引用率卻相對較低,分別占2.79%、0.89%、1.56%,這也和在不限年份、刊物、文獻類別等條件前提下,以“骨質疏松”為關鍵詞、主題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內進行檢索,根據全部文獻的計量可視化分析的情況大致一致。
計量學分析是用特殊的量化方法處理信息,在學術評價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們通過文獻統計分析發現近20年五大體育類C刊中關于骨質疏松的科研論文呈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近20年五大體育類C刊中關于骨質疏松的科研論文在近年來呈下降趨勢。骨質疏松癥作為現代流行的慢性疾病,為更好掌握研究現狀與進展,不僅鼓勵支持科研人員積極開展相關研究,也要從體育學科的視角去尋求有效的防治方式;
(2)中老年人和絕經婦女因生理現象決定其是骨質疏松癥的易發人群。目前對骨質疏松科研論文的研究主體也主要是這兩大人群,在快節奏的社會背景下,骨質疏松的易發人群范圍也不斷擴大,并由患有骨質疏松主要風險人群向潛在人群再向普通人群轉移,一定程度上表明研究側重點在發生;
(3)研究內容要側重對骨生物力學探究,注重不同載荷下骨的力學特征,尤其是體育鍛煉對骨力學性能的影響;
(4)引文中外文文獻占大,國外對這一領域很重視,并且國際骨質疏松雜志對這一方面的研究關注度比較高。而另一方面說明我國骨質疏松領域研究的科研人員利用外文情報能力強,不斷將國外的新觀點、新方法、新成果吸納進我國骨質疏松領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