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宇

位于烏蒙山深處的畢節,是中國拉開“西部大開發”序幕的地方。迄今30年過去,畢節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年,我曾到畢節地區作過一次比較深入的新聞采訪,那些經歷過的事情和感受雖已遠去,但仍有一種激情和熱度,留在我的記憶深處。
1986年的初春,黨中央考察組深入到地處烏蒙山區的畢節地區,作了一次歷時經月的深入調研,對畢節致力改變深度貧困的做法和經驗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這件大事,當時在貴州的干部群眾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引發廣泛熱議,給探索脫貧道路和奮力與貧困作斗爭的全省人民帶來了信心和力量。
那時我剛加入電視記者行列,正密切關注著貴州農村問題,一直思考要制作一部電視政論片來反映貴州農村深刻的發展變化。有了中央考察組調研報告中的事例為線索,我信心滿滿地獨自一人搭乘長途汽車,前往畢節地區各縣去采訪。烏蒙山區山高谷深,行路艱難,當時從貴陽到畢節,居然要十來個小時,奔波在“威納赫”(即畢節最貧困落后的威寧、納雍、赫章三個縣)的山梁溝壑間,更是真真切切體會到了“要致富,先修路”這句口號的內涵和力量。去各縣采訪一圈下來,雖已是疲憊不堪,但內心的感動和沖擊,仍讓我迫切希望趁熱打鐵,把熱乎乎的第一手材料盡快變為電視片的拍攝臺本。在大方縣政府招待所,我用了兩天的時間,很快撰寫完成了電視片拍攝臺本。時隔不久,我就從省電視臺帶著一支年輕的攝制團隊,重返烏蒙山深處,完成了節目攝制任務。這部名為《西北角的熱風》的電視片,是貴州第一部電視政論片,當年11月在省電視臺播出后獲得了很大反響和廣泛好評,并在許多場合頻頻被提及。
我們前往畢節的攝制組一共7個人,以剛出校門的青年學生為主,大家對工作將面臨的艱苦自然預估不足。除行路艱難外,在畢節半個多月的工作時間里,我們僅遇到過三、四次晴天,其余的便是陰雨天氣,工作條件是堅苦的,但畢節人的幫助卻給了我們溫暖。拍攝工作得到了時任地委書記、行署專員的重視和關心,使工作開展得十分順利。
畢節的發展經驗,為什么會吸引中央考察組的目光,并得到肯定和贊揚?這些經驗,在當時脫貧任務十分艱巨的貴州又有哪些啟示?攝制組循著這些問題,在采訪中尋找著答案。在納雍縣沉睡千年的“黑石頭”如何變成市場上緊俏的建材“納墨玉”大理石的奇跡中;在邊遠的威寧縣高坎子鞭炮廠和草海邊的保家糖廠,一個個技能嫻熟的農家小姑娘小伙子們拿到了計件工資的快樂中;在渭河鐵廠、在嵐頭鐵廠奔流的鐵水、四濺的火花中……,攝制組不斷得到啟示,原因和答案就在其中。
畢節地區在發展中不是等、靠、要,不是把眼光放在依賴上級的“救濟”上面,而是廣泛發動群眾尋找致富門路。在群眾性的初級產品生產基礎上,有計劃地興辦骨干企業,把眾多的小產品小企業凝聚在一起,形成了系列產業,并成為經濟發展的突破口。短短的幾年時間,歷來被人們認為邊遠、閉塞、落后的畢節地區,財政收入由原來的全省最后一位躍居到全省第三位,城鄉面貌煥然一新。一九八六年春天,中央考察組在畢書地區考察后高興地指出,昔日貧窮落后的畢節地區出現了十大新變化。
在即將結束在畢節全部外景拍攝的一天,一處山坳里傳出陣陣清脆的鋼釬鑿石聲吸引了我們,循聲趕過去后,只見一位精壯的漢子正在山腰一處絕壁上采石,他的臉上透著一種淳樸剛毅之氣,正堅定地揮動大錘錘打著鋼釬,去擊碎那一塊堅硬的大石頭?!皞魃駥懻?,正在阿堵中”,這不正是能折射烏蒙山區人民不畏艱難、勇于向貧困抗爭的像征嗎!我讓攝像師趕快拍下了他的一組近景和特寫。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此后我有幸見證了畢節從建立“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拉開了中國西部大開發序幕,到走上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發展、人民幸福指數與日俱增的進程。畢節的巨變,貴州的跨越發展,離不開黨和國家長期以來方方面面的扶持和指導。每當我看到在這個偉大的歷史進程中,貴州人民始終不甘于貧困落后、銳意進取,以堅韌不拔、敢闖敢試的精神不斷創造出驕人成績時,總會聯想起遙遠的烏蒙山中,當年那錚錚清脆的鑿石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