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遠航

“媽媽,我從四歲離開您,我好想您。現(xiàn)在我已八十多歲了,我還記得您最后離開那天夜里,您的眼淚掉在我臉上。媽媽,雖然我已經(jīng)80多歲了,我心里永遠記得那天晚上的情形。媽媽,我好想您。近日,抗戰(zhàn)“飛將軍”高志航的女兒高麗良發(fā)文泣尋母親葛莉婭。
爸爸是抗日英雄
高麗良的父親高志航,原名高銘久,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著名的空軍抗日英雄。1924年,東北軍擴建空軍,年僅17歲的他改名高志航,赴法國學習飛行。1927年1月,高志航學成歸國,被張學良任命為東北航務處飛鷹隊少校。后輾轉(zhuǎn)至南京,在空軍部門服役。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zhàn)爆發(fā)。日本海軍第三艦隊司令長谷川清計劃空襲杭州、南昌、虹橋等幾個機場,一舉摧毀中國空軍。次日14時50分,長谷川清命令駐臺北的18架“九六式”陸上攻擊機空襲杭州筧橋機場,時任中國空軍驅(qū)逐機部隊司令兼第4航空大隊大隊長的高志航率隊上空迎擊。
在持續(xù)約30分鐘的空戰(zhàn)中,高志航擊落日機一架,全大隊擊落日機3架,擊傷1架,后墜毀在基隆海面。中國空軍以4:0開創(chuàng)首次對日軍空戰(zhàn)大捷,高志航成為中國空軍擊落外敵的第一人,被譽為“空軍戰(zhàn)神”。
同年11月21日,高志航奉命經(jīng)河南周家口機場接受前蘇聯(lián)援華戰(zhàn)機時,遇日軍轟炸,連同14架飛機消失在火海中,時年30歲。高志航犧牲后,周恩來、蔣介石、張學良高度評價其事跡。周恩來稱贊高志航“是中華民族的英雄,為抗日犧牲的,為民族犧牲的”。2014年,高志航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首批著名抗日英烈名錄。
“其實,1935年,爺爺和叔叔曾去上海找過爸爸。因為嫌我小,就沒帶我。聽說父親在碼頭接到他們時,沒看到我,當場就背過身去抹眼淚。”高麗良說,雖然父親的模樣在她腦海里很模糊,但她記住聽過的有關父親的所有故事。父親犧牲一個多月后,8歲的高麗良得知消息。她趴在枕頭上哭了許久,默默地對自己說,“我是沒有爸爸的人了。”
媽媽,我還是想你
問起母親葛莉婭,高麗良尚未開口,眼淚就落了下來。“我都89歲了,每天還是止不住地想她。”老人稱,她至今清晰地記得和母親分別時的場景。
事實上,高麗良的母親葛莉婭是高志航的第二任妻子,為流亡中國的白俄貴族。“爸爸是在前往黑龍江執(zhí)行任務時,在一家外國人開的商店認識了媽媽。”高麗良稱,“當時,接待爸爸的售貨員只會說俄語,爸爸一個字也聽不懂。后來,他試圖用法語交流,但售貨員還是聽不懂。正當他不知所措時,一個年輕的女郎走了過來,用流利的法語和爸爸打招呼。這個白皮膚、高鼻梁的女郎,就是媽媽。”高麗良指著墻上唯一一張和父母的合影說,“爸爸媽媽就這樣認識了,并很快墜入愛河。后來,他們先斬后奏,在滿洲里結(jié)了婚。”
1932年,高志航進入中央航空署,因政策不允許空軍軍官與外籍女子通婚,高志航和葛莉婭被迫離婚。后來,葛莉婭又被驅(qū)逐出境。“當時怎么會想到,一別就是這么多年。”高麗良回憶,上小學時,有一天老師告訴她,前一天有個外國人到學校找她,可惜她恰巧回家拿寫字簿了。后來家人猜測,可能是媽媽托人來找她。
1949年6月,高麗良被調(diào)到《北平解放報》工作。解放大西南時,她南下到了昆明,成了家,有了4個兒女,后又經(jīng)歷了風風雨雨。
“文革時我被打成反革命,1979年,我終于獲得平反。那時,我最想做的事,就是去找我的爸爸媽媽。”高麗良說,她和同父異母的小妹高憶春去了湖北宜昌,做了大量的走訪。后來,得以確定父親的安葬地。但屢次到哈爾濱找線索,寫了俄文信托人到俄羅斯各地打聽消息,都沒能找到母親。
2010年,為了找尋母親的消息,81歲高齡的高麗良專門去了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在那里的日子,她每看到一個老太太,就恨不得湊上去看看。
“見到一個老太太就看看,見到一個就看看,但都不是我媽媽。半個世紀前,我已經(jīng)錯過了那個在街對面遠遠看著我的金發(fā)碧眼的女郎,我不想再次錯過……”談起這趟旅程,老人泣不成聲。
“媽媽,我從4歲離開您,我好想您。現(xiàn)在我已80多歲了,我還記得您最后離開那天夜里,您的眼淚掉在我臉上。媽媽,雖然我已經(jīng)80多歲了,我心里永遠記得那天晚上的情形。媽媽,我好想您。”(來源:中國新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