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
我們常說醫者仁心,是因為這群人,無論年紀大小,無論何時何地,永遠以一顆“仁心”守護著每一個人。中國醫師以占世界衛生總支出1%的比例,為占世界22%的人口提供了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這是中國醫師的無私奉獻和對人類的巨大貢獻。
2017年11月3日,國務院同意關于設立“中國醫師節”的批復,決定自2018年起,將每年8月19日設立為“中國醫師節”。這也是繼護士節、教師節、記者節后第四個行業性節日,也是醫療行業的第二個節日。
首屆中國醫師節來臨之際,讓我們感謝每一位守護健康與生命的你,
向所有救死扶傷的中國醫師們,致敬!
在全民健康意識增強、醫療技術進步、社會老齡化等多方面背景下,醫師勢必在社會活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正因為醫師這一職業與人民的生活質量與幸福感結合得如此緊密,國家才在從嚴控制設立節日的政策背景下設立醫師節,就像新華社報道所說的:“體現了黨和國家對1100多萬衛生與健康工作者的關懷和肯定。”
黨的十九大提出“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
誰來提供?主要還是要靠各級醫療機構中日夜辛勞的醫生。
行醫之路漫長而艱辛,中國醫務工作者以占世界衛生總支出1%的比例,為占世界22%的人口提供了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這是900多萬醫務工作者加班加點、辛苦勞動實現的。其中有300多萬醫生,承擔了更為重要的責任。在醫患關系緊張的今天,他們常年超負荷工作,約50%醫生“工作日平均與家人相處時間”不足2小時,僅3%醫生有“雙休日”……這群身著白大褂救死扶傷的人,每天都在不倦奮戰。醫生們在臨床一線,承受著繁重的工作,有時還被誤解和傷害,但他們仍堅守崗位,用仁心醫術守衛百姓的健康。人們之所以尊重醫生,是因為醫生是生命的護衛。此次設立醫師節,旨在增強全社會對醫生的尊重。這樣一群人,理應擁有一個更隆重的節日。
宋代的《省心錄·論醫》說:“無恒德者,不可以作醫。”縱觀古今中外,大凡有所建樹的醫生,無一不是德藝雙馨之人,他們用自己的言行舉止詮釋著醫乃仁術,用自己的心血汗水捍衛著醫道尊嚴。當前醫患矛盾形成的一大原因在于醫生的專業身份沒有得到充分尊重,一些患者和家屬憑借片面的信息作出判斷,不信任醫生的專業判斷,醫鬧者甚至將醫療問題訴諸于暴力。作為普通人,表達對醫師敬意的最好方式就是信任醫師的專業能力,不讓偏見和臆斷蒙蔽自己的雙眼。
設立節日可以進一步推動全社會形成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促進醫患溝通,讓社會更好地理解醫師這一職業。從長遠看,為醫療工作者設立節日,能夠增強醫療工作者的職業榮譽感,讓醫生更體面、更有尊嚴,這也是社會為他們提供的獨特回報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