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身體健康對老人固然重要,但由于生理或社會等多種原因,老年人在步入晚年后可能會出現焦慮癥、抑郁癥等各種心理精神障礙,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這些心理問題也會輻射到身體,導致健康惡化。
精神疾病困擾全球老人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老年科主任孫新宇有一位病人是她醫生朋友的父親。這位朋友找到她,說他的父親“幾乎把所有科室都看遍了”。最初,老人說胃不舒服,吃不下飯,但去消化科沒有查出大問題。老人又說心臟憋得難受,但心內科也沒查出病來。后來,呼吸、神內、泌尿、骨科、中醫科……能看的科室都看了,該做的檢查都做了,胃鏡做了好幾次,腫瘤的可能性也排除了,但老爺子還是懷疑自己得了很重的病,每天吃不下睡不著,就在家翻醫書,研究自己的“病”。最后,醫生建議他去看看心理科。老人的表現是典型的疑病癥狀,是抑郁的一種表現。在醫生和家屬的勸說下,他同意嘗試接受治療,抗抑郁藥治療兩三周后情況就有好轉,不到兩個月他就恢復正常了。
如今,抑郁、焦慮等精神障礙已被大眾熟知,但老年人似乎是這些疾病中被忽視的群體。研究表明,65歲以上人口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占高齡存活人口中的26%。由于很多人的抑郁癥狀并非一過性的,甚至會反復發作,對生活影響大,自殺比例也高于一般人群。
心魔帶來慢病和自殺
精神疾病的發病原因目前還不十分清楚,但對老年人來說,退休、空巢、軀體疾病、婚姻變故、子女關系等,都有可能成為誘因。
一是生物學原因。進入老年期,包括大腦功能在內的諸多生理功能都在退化,軀體的疾病越來越多。數據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達54%,超過70%的老年人同時患有兩種及以上慢病。人的身體是一個整體,而精神心理活動的維系需要整個身體機能的正常運轉。
二是個性原因。有的人性格較敏感、內向,遇事容易鉆牛角尖,對心理打擊的抵御能力較差;而有的人比較開朗,不管遇到什么事都想得開,患心理疾病的幾率就小一些。此外,人老了往往更固執,考慮問題比較極端,不容易跟人交流,也是心理疾病的誘因。
三是社會心理因素。比如以前是獨當一面的領導,如今精力衰退,會有很深的失落感。老年喪偶是突出的負性事件。很多老人對老伴從感情到生活習慣上都有依賴性,突然只剩自己了,身邊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肯定會感到孤獨。即使孩子很孝順,也不可能取代老伴的地位。而再婚壓力、子女經濟糾紛、隨子女到外地居住等,都讓很多老人無所適從。
上述問題除了讓老人陷入心理困擾中,還可能帶來軀體疾病。研究表明,抑郁和軀體疾病的關系可能是雙向的,比如慢性疼痛可能是抑郁的易感因素,抑郁則可能加重心腦血管疾病。
子女關愛勝似良藥
早診斷、早治療對精神疾病的治療來說意義重大。抑郁癥的臨床治療效果非常好,90%以上都能治好。因此,提高精神疾病的早期識別率尤為重要。
抑郁的核心是動力下降、精力下降、興趣喪失。孫新宇說,很多老年抑郁患者的表現形式隱蔽,癥狀更多集中在對身體或晚輩的過度關注上,表現出易怒、焦慮和身體癥狀。如果一個老人擔憂的事突然多了,喜歡做的事不做了,跟外界交流少了,總說身體不舒服,在排除了軀體疾病后,就要考慮是否患上了抑郁癥。一旦情緒變得極端,自我封閉,不跟人說話,怕別人瞧不起,自殺風險就高了,需要趕緊去精神科就診。
專家同時給老年人開出了“精神保健品”,照此執行有助于老人的心理健康。
子女陪伴和電話是解壓劑和暖心劑。“臨床上,如果一個患病老人的家庭支持系統較好,他的預后就會很好。如果子女的關愛到位,老人甚至不會得病。”孫新宇說,一個問候的電話就會讓父母感受到愛的溫暖。陪伴老人,不僅是吃飯,還可以帶著老人看看電影、外出游玩等,和父母一起活動猶如解壓劑,能緩解因孤獨帶來的抑郁感。
社區花樣活動是強心劑。在社區,老人可獲得面對面的情感交流和社交活動,通過益智游戲,如象棋、圍棋、書法、繪畫、手工、健康舞蹈、合唱團、京劇等活動,老人的孤獨感就能得到顯著緩解。
醫療幫助和健康宣教是鎮靜劑。如果老人出現可疑的精神癥狀,特別是有高自殺風險時,千萬別諱疾忌醫。正確的健康教育和宣傳可以幫助老人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