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藏自治區文物局成立聯合專家組,完成清朝亞東關遺址實地考察工作。實地考察中,專家組發現,清朝亞東關遺址由6座建筑廢址與穿越遺址的驛道組成。整個建筑廢址殘存大量倒塌堆積,大量殘留的瓷器、鐵器、銅器等物件被發掘。依據布局、規模、室內結構等分析,專家初步推測建筑功能屬性分別為海關官署、關帝廟、海關工作人員及駐軍宿舍、海關辦理通關手續場所、海關日常用品交易場所。
專家組通過對遺址及周邊環境實地考察發現,因飽受自然災害侵蝕,遺址只剩下殘垣斷壁,搶救性保護修復迫在眉睫。為切實加強對清朝亞東關遺址的搶救性保護利用,確保遺址不再遭受破壞,專家組聯合亞東縣委、縣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搶救性保護修復方案。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明確部門聯動、考古先行,繼續做好遺址的勘察及相關資料的搜集工作,為后續保護修復工作奠定基礎。
亞東關地處亞東河下游,是西藏歷史上第一個海關,是清朝中央政府加強西藏地方有效管理、宣誓國家主權的重要見證,是絲綢之路南亞廊道亞東段上的重要一環。清朝亞東關遺址作為不可再生資源,承載著大量歷史記憶,保護利用亞東邊關文化對于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發展亞東旅游和地域經濟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來源:國家文物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