槑槑
世界上最豪華的車是什么車?法拉利、瑪莎拉蒂、蘭博基尼還是賓利?都不是,真正的豪車是秦始皇的銅車馬!
1974年,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面世,給全世界帶來巨大的震撼。1980年,秦始皇陵再次給世人一大驚喜,在位于秦始皇陵西側20米處,考古工作者勘探出一個車馬坑,并從中挖掘出兩輛大型彩繪銅車馬。
秦始皇陵銅車馬一經面世,立即引來贊美聲一片。銅車馬總重量為1241千克,由大小3462個零部件組裝而成,其中青銅制件1742個、黃金制件737個、白銀制件983個,其形體之大,堪稱“青銅之冠”,設計制作也與現代工程結構有著驚人的相似,大大超出人們的想象。
皇帝座駕
如果說秦始皇兵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跡”,那銅車馬就是“奇跡中的奇跡”。無論是整體形制還是細枝末節,銅車馬都可謂驚世駭俗,尤其是在制造工藝方面,更體現出秦人鑄造水平的純熟與高超。《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滅六國后“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由此可以推測秦人在鑄造大型青銅器方面已非常嫻熟,而銅車馬的出土就是最好的證明。
銅車馬一共有兩輛,皆以秦始皇的鑾駕車輛為原型,以1:2的比例按真實車馬尺寸嚴格鑄造并精心彩繪,是秦始皇陵陪葬品中級別最高的珍寶之一。
銅車馬一號車名叫“立車”,又叫“戎車”、“高車”,車廂右側置一面盾牌,車前掛有銅弩和銅箭,車上立有一頂圓傘,傘下站著一名高0.845米的銅武士俑。這輛配有武器的戰車,專門負責為秦始皇開道。
銅車馬二號車是四馬鞍車,出土時破碎為1555塊,經修復后完整如初。二號車通長3.17米,高1.06米,分前、后二室,車廂上有穹隆式的橢圓蓋子,前室內坐著一位駕車的官俑,后室則為秦始皇御用。
這兩輛銅車馬雖然比真實車馬小,但工藝技巧毫不含糊,車馬上的各種鏈條至今仍可靈活轉動,門、窗開閉自如,只要牽動便能行駛。
金銀鑲滿車
秦始皇陵銅車馬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金銀配飾最多的車。一號車有3500多個配飾,其中金銀飾品數量龐大,光黃金飾品的重量加起來約有3千克,而白銀飾品更多,約有4千克。二號車上的配飾也不含糊,且不說重量,就說數量,就有黃金配飾737件、白銀配飾983件!想想現在市面上的豪車,哪個鑲過這么多真金白銀?
不過,銅車馬堪稱豪車靠的不只是鑲金嵌銀,還有其復雜精湛的鑄造工藝,考古學家公認銅車馬是古代青銅器中制作工藝最復雜、水平最高的。
細節決定品質
鑄造這兩輛銅車馬,秦國的工匠們可謂嘔心瀝血。為了便于挪動和節約材料,工匠們特意把銅馬和銅人都鑄成了空心的。鑄造空心的銅馬銅人不光要給它們造出惟妙惟肖的外范,還要制造多個內范,這些內范全部用陶泥摻雜著小沙粒、谷子殼、稻草做成,可以均勻地傳導銅溶液的熱量,防止因某些地方太燙而導致模具爆裂。
做銅人更麻煩,銅人的頭、手以及頭上的裝飾,都是先造好再焊接到身體上去的。為了讓銅人看起來更完美,工匠們還煞費苦心地把焊接點都隱藏在了銅人的衣服領子和袖口里。
再看看馬匹的神態、肌肉、鬃毛,趕車人的胡須、毛發、表情、皮膚……每一個細節都栩栩如生,還有馬的韁繩、人的服裝、窗格,甚至連馬車里鋪的地毯、車上的大傘,竟然都能看出所要表現的材料是麻繩、絲綢、皮革還是木頭。這些都是怎樣做到的呢?
據說工匠們鑄造出銅車馬的大體模樣后,還花了很多精力去雕琢細節。比如,他們用直徑只有半毫米的細銅絲擰成馬韁繩的模樣,用精巧的扣鎖結構把金飾和銀飾串接在一起。為了展現長長的皮革帶子的柔軟,工匠們把銅片錘打成許多非常薄的小片,打造出彎曲褶皺,以此來制成柔軟皮革的模樣,再連接起來焊接到銅車馬上,可謂每一個細節都精益求精。
秦國的結繩圖譜
在工匠們眼中,僅僅是相似到以假亂真還不夠,要是能跟實物的細節一模一樣才算講究。比如說兩輛馬車上繩索的結繩方法,銅車馬上有九種活結和十三種死結的結繩方法。經過與秦漢時期古書的比對,考古學家發現秦朝人在什么情況下打哪一種活結或死結,竟然都在銅車馬上具體地展現了出來,整個銅車馬簡直就是一部結繩圖譜!
先進的戰車大傘
秦國工匠一講究,考古學家可樂了,因為他們從銅車馬上獲得了破解古代科技謎團的鑰匙。
就說一號銅車馬上的那把大傘吧,它可給考古學家幫了大忙。沒發現銅車馬之前,大家都認為古代傘的模樣就是秦漢時期古籍《考工記》里描寫的樣子,可事實并非如此,傘骨沒有古籍里說得那么多不說,傘柄也并非分成好幾截。對于古籍里讓人費解的部分,考古學家們也終于明白了它的本意。
原來古代傘蓋的三分之二是平的,剩下的三分之一向下傾斜。這樣的弧度既不會遮擋趕車武士的視線,又不會讓雨水流到武士的身上, 同時大傘也不會在車輛狂奔時晃來晃去,因為銅車馬的傘柄末端插在一個結實的十字底座上,而這個十字底座又被楔子牢牢地鎖在車底的一個凹槽里,非常牢固,因此完全不怕顛簸。
推拉門出自秦國制造
和一號車相比,二號車雖然沒有讓考古學家體會到破解謎團的樂趣,但它的現代化設計讓大家深深折服。
看看它的車窗,二號銅車馬的車廂側壁上有一個可以推拉的小門,小門上還安裝了小插銷。這種推拉門技術至今依然在使用,不信的話看看現代汽車的升降玻璃和家里的推拉門吧,這可是從秦朝傳下來的技術。
當然,拉開窗戶上的小門就可以看到外面的景色,還可以呼吸新鮮空氣,可是皇帝的龍顏怎么能隨便被路人看到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工匠們巧妙地在車廂前壁處設計了一個菱形鏤空的窗扇,這樣一來,不但車廂里光線充足、空氣清新,還方便皇帝發號施令,而且外面的人根本無法看進來。
整個銅車馬的制造大量使用了各種機械連接、加工、造型、合金配比和彩繪技術,簡直就是一部鮮活的機械制造術大全,銅車馬無愧于“豪車”的稱號,它不僅是中國的國寶,也是世界青銅器史上的瑰寶!
震撼世界的秦始皇陵銅車馬使我們領略了秦朝精湛的制造工藝,其制作之復雜、造型之完美,堪稱兩千多年前金屬制造方面的最高成就。在這巨大成就的背后,支撐它的是秦朝嚴密的管理制度。秦朝的經濟法規反映了我國古代文明所達到的高度,是中華民族燦爛絢麗的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們在一味批評秦朝法網過密的同時,也決不能忽視它所具有的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