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
在烈日炎炎的夏日,現代人有空調可以降溫,還有各種降溫神器傍身,可是在生產條件低下的古代,古人會想出什么樣的妙招清涼度夏呢?
花式冷飲消暑熱
都說“民以食為天”,每到天氣炎熱之時,很多人的胃口都會變差,但這時若是送上一杯冷飲,恐怕沒有人會拒絕。其實,冷飲的出現遠比我們想象的早得多。
早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商賈富貴人家就已經開始在冬日鑿冰貯藏于窖,以備來年盛夏消暑之需。周代設有專掌冰權的人員,名為“凌人”。西周時期,凌人更上升為朝廷中的一個職位,專門負責冷飲的制作,這足以說明當時冷飲之珍貴。春秋末期,諸侯們喜愛在宴席上飲冰鎮米酒,《楚辭·招魂》中就有“挫糟凍飲,酹清涼些”的記述,稱贊冰鎮過的米酒喝起來既醇香又清涼。古代甚至還有冰廚,《吳越春秋》中就記載了越王勾踐出游時食宿于冰廚的文字。
到了唐代,冰商開始出現,也就是商業性的藏冰戶,他們冬天藏冰,入夏便拿出來販賣。據《唐摭言》中記載,有人盛夏在街頭賣冰,過路者酷暑難耐,都想一食為快,賣冰者自以為奇貨可居,故意把冰價抬高,路人氣憤之下紛紛走開。
宋代冷飲有了新的突破,南宋詩人楊萬里曾對一種叫“冰酪”的冷飲大加贊賞:“似賦還咸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馬可·波羅來到中國后,受元世祖賞賜,有幸品嘗到用果汁、牛奶、冰塊等調制而成的皇家冷飲冰酪,后來馬可·波羅還把冰酪的制作技術帶回了意大利。這樣看來,如今西方的花式冰激凌原來最早起源于我國。
夏裝遠比想象中開放
現代人大概以為即便是在夏天,古人繁復的服飾禮儀必然也是里三層外三層的,但其實當時的夏裝并非包裹嚴實,相反某些朝代穿著比現在更開放。
魏晉之前,男子喜歡在夏天打赤膊,女子則多穿開襠褲。原來,古人外穿深衣,內里多穿脛衣,脛衣是一種沒有襠的褲子,上端用帶子系在腰部。不過,這樣的著裝很容易走光,所以除非必要,古人很少提起下裳。
在唐代,女子著裝推崇薄、透、露,多穿著半臂裝和袒胸裝。據稱,唐高宗李治曾兩次下令要求臣民著裝得體,但當時的國母、后來的大周皇帝武則天喜歡趕時髦,禁露令一時有效,但“旋又仍舊”。唐代傳世繪畫《簪花仕女圖》描繪的就是晚唐、五代貴族女子身著這種消夏裝扮的動人風姿。
不過,穿得薄透并非古代夏裝的唯一標準,更何況袒露肌膚的穿衣之道并非適用于我國的各個朝代,所以衣料清涼才是夏季穿衣的首選。
軟羅、輕紗這一類是常見于古文獻中的夏季衣料,多為高級的輕薄絲織品,而真正男女通用、貴賤不分的還是棉麻類織物。后來更受歡迎的是苧麻,考古學家孫機先生在《中國物質文化》一書中介紹了這種被歐洲人稱為“中國草”的植物,它是我國特產的一種優良紡織原料,“織物潔白清爽,清涼離汗”。苧麻布別稱“夏布”,紡織有粗有精,精細的夏布柔軟輕盈,據稱最細柔者可媲美絲綢輕紗,是專供皇家的高級衣料,而粗制的夏布則粗硬扎人,多供窮人穿用,這其中粗和細之間的差別就是手工的紡織加工技藝,這也是夏布制作技藝能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原因。
古代冰箱現雛形
扇子的發明人是誰已無從考證,據《古今注》記載,最早的扇子出現于商代,是用五顏六色的雄雉尾羽制成的,故稱之為“翟扇”。但此時的扇子并不是用來拂涼驅暑,而是用來遮陽擋風的,插在車上還是一種儀仗。據考古發現,扇子當儀仗使用時左右開合像門,這也是為什么“扇”字從“羽”和“戶”部的緣故。后來的扇子多為竹編,古人稱之為“搖風”。古代文人墨客還喜歡在扇面上寫詩作畫,既可消暑又添情趣。如果是達官貴人,在酷暑則可以享受人工風扇,不過這樣一來,主人自然是涼爽愜意,仆人卻是汗流浹背。
除了最常見的扇子,每當寒冬季節,專職官吏便會負責采集天然冰塊貯存于冰窖之中,待盛夏時取出,以供皇家和貴族使用。到了明清兩代,民間也陸續開始大量藏冰,清末時期,普通百姓家中出現了功能類似于現代冰箱的冰桶,這種冰桶內多采用導熱性很弱的鉛和錫,以延長冰塊的使用時間。湖北隨縣曾侯乙楚墓于1978年曾出土過兩件冰鑒,冰鑒上還放著一柄長勺是專門用來舀冷飲的。設計奇巧、鑄造精工的鑒缶被譽為“中國古代的冰箱”,鑒缶由盛酒器尊缶與鑒組成,方尊缶置于方鑒正中,方鑒有鏤孔花紋的蓋,蓋中間的方口正好套住方尊缶的頸部,鑒的底部設有活動機關,牢牢地固定著尊缶,鑒與尊缶之間留有較大的空隙,應是夏天盛放冰塊、冬天盛放熱水之用。
除了上述方法,古人還有其他度夏高招。中國自古被稱為“瓷器王國”,古人除了用瓷器做碗、做花瓶外,還發明了瓷枕。瓷枕的枕面有一層釉,冰冰涼涼,夏天枕于其上睡覺自然涼快,所謂“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恐怕就是古人對瓷枕的熱情謳歌。古代夏天同樣有蚊蟲,但那時蚊香并不普及,更沒有電蚊香片之類的用具,所以古人一般都躲在蚊帳里睡覺,人們還會在帳內懸掛茉莉、珠蘭等香花,夜晚睡于帳中香氣四溢,沁人心脾。巧手的婦女還會用花枝編成麒麟、鯉魚等吉祥物掛在紗帳里,或是別出心裁地掛上香囊,讓香囊中的藥材幫助驅趕蚊蟲,堪稱不用燃燒的環保蚊香。
唐代已有“空調”房
我們的祖先除了用扇子這種傳統消暑工具,之后又不斷研發出新的降溫設施。漢代時,能工巧匠就研制出一種名為“葉輪撥風”的大型納涼器具,其降溫效果非常可觀。《西京雜記》卷一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長安巧匠丁緩作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戰。”通過這段簡短的文字,可以想象其撥風原理應該是利用葉輪的旋轉形成風源,即在巨輪上安上七個葉片,只需一人搖動手柄,七個葉輪便會飛速旋轉,空氣隨之被攪動起來產生涼風。當然這種大型設備一般人消費不起,只有皇家貴族才能享用。
到了唐代,長安等地出現了一種供人們消暑的涼屋。涼屋一般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環的方式推動扇輪搖轉,猶如民間的水車將水中涼氣緩緩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簾,使涼氣進入屋內。唐代詩人張仲素在《雜曲歌辭·宮中樂》一詩中曰:“江果瑤池實,金盤露井冰。甘泉將避暑,臺殿曉光凝。”說的就是這種利用水循環建成的涼屋,但詩名“宮中樂”可見涼屋與普通百姓無緣。
宋代開封出現的涼殿比唐代的涼屋更豪華,涼殿不但以風輪送冷水涼氣,還在蓄水池和大廳四周擺設各種花卉,使冷風帶香,芬芳滿室,其降溫效果之好猶如入冬。當然,這種涼殿只有皇親國戚才能享受,但也有一些地方權貴紛紛仿效,建起了私家涼殿或在宅院中造一雨亭,檐上飛流四注,即使在酷暑時節也能倍感涼爽。
科學不斷進步,明代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對當時的納涼場所有過精彩的描述:“霍都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不難看出,明代人的消暑方式又更進了一步,且巧妙利用地理優勢,又不乏科學道理。想來,古代的涼屋、涼殿和霍都別墅比起如今密不透風的空調房來說,降溫效果更好,空氣更清新,也更符合環保理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