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健
摘 要:當企業發生稅會差異時,就會形成可抵扣或者應納稅差異。但我們實際處理稅務時,應當以稅務口徑進行計量,并按稅務要求對企業應納稅所得額進行調整。這時會計稅法對同一件事物的認定口徑就會存在差異,同時這種差異會隨時間而消失,如果僅僅只是計算所得稅費用,我們可以使用公式得出所得稅費用=(利潤總額±永久性差異)×所得稅稅率。企業的所得稅費用往往與稅法認定的應交所得稅存在差異,通過暫時性差異我們可以把企業會計處理方式下的所得稅費用調整為稅務口徑下的應交所得稅。
關鍵詞:永久性差異;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
1 引言
1.1 所得稅費用與永久性差異
《企業會計準則—所得稅會計》對永久性差異和暫時性差異做出了明確區別,若是差異永久性存在,應當認定為永久性差異。稅務會計存在持續性差異,這種差異應當從當期進行計算應納稅所得額,同時并不影響以后期間所得稅。這時會計和稅務處理方式一致,應當將這部分差異從應納稅所得額中剔除出去。這時從利潤角度而言就可以表達為,所得稅費用=(利潤總額±永久性差異)×所得稅稅率。
1.2 遞延所得稅資產與遞延所得稅負債
暫時性差異是因為稅會在計量同一件事物上存在方法差異而造成的,這種差異并不影響事物的最終結果,如固定資產的折舊,假如稅法使用平均年限法,而會計上使用雙倍余額法提折舊。兩種方法下的會計利潤是不同的,隨后幾期的利潤,稅法和會計會有差異,但這種差異造成的影響總數一致,最終結果是沒有變化的。
應納稅差異由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形成,這種差異會在減少當期所得稅同時會增加企業未來所得稅納稅負擔。相反,應納稅差異會增加當期的所得稅費用。而遞延資產在會計處理的方式類似于長期待攤費用,在當期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會減少所得稅費用同時,同樣會降低未來繳納企業所得稅的金額。
1.3 暫時性差異與永久性差異
1.3.1永久性差異的概念
永久性差異描述的某個會計期間內,存在的持續性認定差異,這種差異從始自終不隨時間消滅。這也是會計角度和稅法角度在認定同一件事物時持有的永久性差異,會持續存在。但這種差異只影響當期,不存在持續影響。
1.3.2永久性差異的分類
永久性差異通常表現為非暫時性的稅會差異,通常見到的永久性差異有:非公益性捐贈支出、罰沒支出、超標的業務招待費等。這類差異一經發生,便永久存在。會計和稅務上對永久性差異處理方法一致,會影響當期企業應納稅所得額。
2 案例分析
企業在做具體賬務處理時,應當以未來期間企業獲得相應的應稅所得額來確認企業的遞延所得稅資產。而發生的相關應納稅差異應當及時計入延所得稅負債,這種處理則反應出會計的謹慎性要求。
(1)首先判定差異類型:
本例中,年末庫存商品新增可抵扣暫時性差異=110-80=30萬元,無形資產新增可抵扣暫時性差異=42-41=1萬元。而交易性金融資產因為公允價值發生的變動會形成暫時性差異。企業應當計入“遞延所得稅負債”科目。而在實際處置時,暫時性差異才能轉回。本例中,應當轉回遞延所得稅負債=期末可抵扣暫時性差異余額-期初可抵扣暫時性差異余額=0-30=-30萬元,需要轉回遞延所得稅負債30萬元。交易性金融資產時,本期發生或轉回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期末可抵扣暫時性差異余額-期初可抵扣暫時性差異余額=2-10=-8萬,所以要轉回遞延所得稅資產8萬元。
假定本年利潤500萬元,應納稅所得額=500+30+1+30-8=552萬,應交所得稅=552ⅹ25%=138萬;遞延所得稅資產=凈新增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稅率=(30+1-8)ⅹ25%=5.75萬,遞延所得稅負債=轉回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稅率=30×25%=7.5萬元。本期所得稅費用=138-5.75-7.5=124.75萬元。
(2)會計分錄如下
借:所得稅費用 124.75
遞延所得稅資產 5.75
遞延所得稅負債 7.5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138
3 總結
所得稅費用,是以企業會計角度來核算本身發生的耗費與支出。當出現永久性差異時候,應當剔除這部分支出,這部分支出會直接影響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如果出現的是暫時性差異,我們要以稅務口徑來計量費用,確認對應的利潤,從而認定應交所得稅。而資產負債表債務觀點恰好通過暫時性來進行調整稅務和會計處理上的不同,這種處理方式可以更好的增強會計和稅務的聯系,我們在學習工作過程中應當加以重視。
參考文獻:
[1]遞延所得稅資產確認問題研究[J].劉金海.經濟研究導刊.2012(03)
[2]資產負債觀與所得稅會計的改進[J].王琳,劉君.涉外稅務.2007(10)
[3]損益表債務法與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比較[J].李玲,張志鳳.會計師.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