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萍
摘 要:“前校后廠”是一種新產生的校企合作模式,學校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學校將畢業生推薦給企業,企業為學生提供一個優良的實習平臺和就業方向。這是一種優良的發展策略,但就我國校企合作現狀而言,仍有一些不足之處。本文闡述了校企合作的特點,詳細介紹校企合作具有的優勢和正面臨的各種問題,最后對此問題采取的策略進行了具體分析。希望為相關從業人員提供些許有益的幫助。
關鍵字:前校后廠;校企合作;策略;辦學思想
引言:
校企合作中的“企”是一些正規的企業單位,學生實習工作安全可靠,避免了學生在找實習工作的時候到處瞎碰并且有效排除了學生實習期被騙的危險因素。我國未來經濟狀態良好,市場上正是需要這種專業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模式不僅有利于培育技能型人才,并且使企業的發展得到增強。校企合作重視學生培養質量、在校學習情況和實踐能力,學校和企業一同共享資源和信息,達到一種“雙贏”的狀態。
一、校企合作的現狀
(一)校企合作的優勢
我國當下的很多普通高校依然保持著傳統教育模式,大多都是重視理論卻輕視實踐甚至在學習期間沒有對學生安排實踐活動,導致培養出的人才大多都只能“紙上談兵”,難以適應當經社會的高速發展。雖然大部分高校已經意識到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對培養一個優秀的學生極為重要,但目前許多高校對于學生的評價仍是以分數論之,沒有關注到學生的綜合發展。針對這種情況,高校若是采取校企合作模式即能很好的讓學生進行相關專業的實踐活動,達到“三分理論,七分實踐”的良好教育狀態。其次,參加校企合作的學生畢業證和普通本科批次并無區別,就業也相對更加有優勢,校企合作模式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使學生在畢業之后更快適應職場,且并不會影響學生考研,企業并不會強迫學生就業,在考研的時候也不會有正常批次和校企合作之分,也就是說,這是一個雙向選擇。
(二)校企合作面臨的問題
校企合作是一個長期的工程,在開展的時候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如果沒有扎實的經驗,校企合作方案不夠完善,則會導致校企合作極難良好的發展下去,所以有很多企業期望能夠通過學校為企業培養優秀的后備人員,卻苦于無從下手。學校制定的計劃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標準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實訓基地和教育配套措施都不夠完善,學生無法得到真正有效的實踐經驗。進行教育的教師并沒有進入企業進行訓練,對企業人才需要具備的知識技能并不清楚,學生一旦進入企業實習,會產生教育內容和實際操作的斷層現象。盡管學校制定了相關政策來支持校企合作,但并沒有真正的法律保障,地方人員對其認識不夠,致使學校和企業缺少合作辦學的內在動力,無經費保障、制度執行不到位。因此學校應當制定好相關法律,切實執行法規文件,從而促進校企合作的良性發展。至今,上一個好大學依然是整個社會的公認目標,國家應該徹底打破這種舊觀念,予以技能型人才一個新的社會地位[1]。
二、面對校企合作產生的問題所采取的策略
(一)完善公共實訓基地設施
實踐對于技能型人才是重點培養之處,但是大多數學校對實訓基地建設并不充足,基地設施也不夠完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于學生而言,沒有實訓的各種設施,即使有一大堆在課堂上學會的理論知識,也是無法成為一名優秀的技能型人才的。同時,學校也應該合理安排學生日常實訓的次數,對學生進行日常實訓考察。學期實踐教學計劃應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確定學生的日常實踐訓練能夠達到企業的需求。企業也應當定時安排學生進入企業觀摩,讓資深的老員工帶領學生進行實地操作[2]。
(二)培養專業的“雙師型”團隊
在學校和企業的人才交接工作中,學校擁有一批既能夠擔任日常理論教學,又能夠有效指導學生進行企業所需的實踐內容的“雙師型”教師團隊是保證這一過程順利完成的關鍵之處。然而現狀是,我國大部分高校教師并沒有經歷過企業相關的實踐操作,有充足的實踐經驗,基本處于一種大學一畢業就在學校就職的狀態。所以學校應該先安排本校教師進入企業進行一段時間的實踐訓練,再擇優進行深造,學校也可以請資深的專家人才來進行有關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講座,建立一支理論與實踐雙向并進的優秀師資隊伍。
(三)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應當制定相關法律政策,大力倡導校企合作,為校企合作的相關人員實行獎勵政策,讓學校和企業直接受益,提升學校和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熱情,增加積極性,進行資金投入,解決校企合作因資金產生的矛盾。由于學校和企業畢竟是兩個不同的體系,所推崇的東西也不盡相同,學校有學校的教學目標,企業有企業的利益追求。學校教學內容難免與企業當季所需的技能出現碰撞。政府應從中進行協調企業和學校之間的不對稱導致的合作延誤,保證校企合作有效良好的發展,政府應該清楚發展校企合作并不是學校需要承擔全部責任,政府也需要給予大力支持,我國應借鑒國外一些優秀的相關政策,但在實施政策的時候,也應該注重因材施教才是根本[3]。
(四)加強相關宣傳
很多企業并沒有意識到在校企合作關系中,企業也應參與到宣傳之中。當下,大部分的宣傳工作都是有學校來承擔,但對于學校而言,其宣傳大多都是在招生時進行一些宣傳,宣傳力度明顯不夠。所以企業也應該認識到企業應盡到自己這一方的義務,換句話說,學校招生其實也就是企業的人力資源投資。同時政府也應該給予大力支持,為校企合作進行一定的宣傳,增強民眾對校企合作正確認識[4]。
三、結束語
校企合作,發揮了學校和企業各自的特點、優勢,共同培養了社會和市場上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學校與企業合作共贏,互相扶持、團結協作,共同克服挑戰、創建未來。加強校企合作的定向培養,既為更多學生搭建了一條就業的直通道,又為更多企業輸送更多的具有專業性的優秀人才,同時也使得學校獲得更多有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正青.機械類專業關于前校后廠、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時代農機,2017(2):223-223.
[2]王春艷.校企合作,創新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J].教育教學論壇,2017(49):31-32.
[3]齊興龍.設計藝術類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研究[J].美術大觀,2017(7):152-153.
[4]王超.藝術設計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戲劇之家,2016(20):20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