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翔
摘 要:近年來,隨著法律法規的不斷健全,企業破產已經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課題。但對于企業破產操作來說,由于其涉及內容多、范圍廣,在實際操作上還有許多的實際問題。本文從法理和實證兩個角度,分析企業破產清算組所具有的法律地位和訴訟的主體資格,希望對同行有所借鑒。
關鍵詞:企業破產;清算組;法律問題
企業破產組從目前來看,其組成成員主要根據擬破產企業的性質不同而組成的成員不同。但無論是什么構成,其基本作用和目的都是相同的。從法律意義而言,該組織所具有的法律地位和訴訟主體資格都是一個需要認真探討的問題。
1. 企業的破產清算組具有主要特點
根據《破產法》及與之相關的司法解釋,企業的破產清算組主要有以下特點。
1.1在成立時間及其條件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該組織是在企業發生嚴重的資不抵債并進入破產后成立的,并由人民法院負責,組織成立。
1.2在職責或是其功能上具有明顯的特殊性。
該組織主要包括: “接管破產企業”以及“清理破產企業的所有財產”等10個方面的職責。
1.3在成員組成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根據企業性質不同,其清算組成員有一定區別。以國有企業為例,其成員由人民法院指定,來源為企業的上級主管部門,政府的財部部門以及專業人員;而非國有企業,其成員,則來源于律師以及會計師和審計師(也可以及資產評估師)這些專業人員,并均需要具備負責該案的人民法院認可。當然,其前提條件是該些聘用人員必須經審理破產案件的人民法院認可并可聘任必要的工作人員參與工作。
1.3其他方面的特殊性。
所謂其他方面的特性主要包括:1、臨時性(由臨時性招集人員來組成);2、專業性(成員應該對破產程序及業務熟悉)3、確定性(人員由法院確定名單),4、無利益關聯性;5、可變換性(由法院確定成員是否更換)。
2. 企業破產清算組所具有的法律地位
從該組織的法律地位而言,我們可以對該組織進行如下的定位。
首先,該組織是屬于特殊情況下成立的,屬于依法成立,其目的是對破產企業的法人資格目的進行終結,其本身來說,并沒有獨立的資產,其法律人格是附屬于破產企業的;
第二,根據法律關系及破產企業涉及諸多外部債權和債務的實際來看,該組織代表的是破產企業,是其表意機關(或代表機關),對外擔負意思表示;
第三,基于破產企業其所有內部組織和其所占據的管理角度看,該組織依法接受人民法院指導,屬對破產企業進行內部管理并執行法律規定清算義務的具體執行機關;
第四、該組織承擔著對破產企業進行清算的義務人職責,由法律規定其具體功能和具體職責,其權限和主體地位屬于法定地位,無自由約定方面問題。
3.基于法律角度的企業破產清算組具備的訴訟主體資格
以《民事訴訟法》和相關的司法解釋來說,訴訟的主體包括了公民、法人,還可以是其他組織。通過司法實踐可知,常出現將企業破產清算組直接列為訴訟當事人現象,甚至于在破產企業法人資格已經終止后,個別人員(包括組織機構)在參加訴訟時,仍以該組織名義參加,造成了法律在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主要應該注意以下方面:
3.1避免將破產企業與企業破產清算組地位等同。在實際司法實踐中,該組織擁有公章,并以獨立機構名義,向破產企業的債務人履行諸如“催收債務”等一系列職責。其做法在實質上或是形式上,已經使二者間的地位等同起來。這方面是與相關法律規定存在矛盾的,應該避免。
3.2破產企業與企業破產清算組的權力與能力方面存在交叉。根據相關法理,企業在破產清算結果前,尚未終止法人資格;在其法人資格未被消滅前,仍享有民事權利能力和一定的行為能力。企業破產清算組作為代表機關和執行機關,其從事的民事活動帶來的法律效果隨著破產企業。其職能類似于企業在破產前的法定代表人(或董事會),屬于企業內部機構所行使的正常職能。因此,進入企業破產程序后,清算組在從事上述行業時應該還可以以破產企業名義進行。對此,法律本身,對于該組織可進行訴訟方面的直接性明文規定。
3.3破產清算組的訴訟主體定位尚待確定。這一點,主要基于訴訟法角度而言,當前,作訴訟主體,其當事人既包括公民,也包括法人或其他組織的范疇。所以說,從企業破產清算組其自身來說,在法律上不應該能將其理解為“被法律所認可”的“其他組織”。同樣,再以我國《民事訴訟法》來說,該法規定,“權利能力”、“行為能力”以及“責任能力”這三者間應該相統一的這一理論,對于那些“不具備民事法律責任承擔能力”的“組織或機構”,從法律上來說,對其對外民事權力能力(主要指的是該組織或機構在對外方面的主體資格能力)也是不認可的。當然,這一點,可以采取進一步采取完善代表訴訟相關制度方式來解決。
4.結束語
綜上分析,我們可知,對于企業的破產清算組來說,對于這一機構,應該將其定位于既不離開破產企業而獨立性存在的組織或機構,而應該將其定位于隸屬于破產企業內部,屬于一種特殊表意機關(或是代表機關),還是一種執行機關。因此,該組織成員在履行職責時,如果出現損害破產企業債權人利益(包括破產企業職工、國家、破產企業股東)等方面利益時,應該由其個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此外,由于該組織無財產,因此,不應該具有民事主體的相關法律資格。對于確實需要對外進行簽約或訴訟時,應以被清算的破產企業(清算對象)的名義來組織和實施。而且,待破產企業資格已經被消滅之后,該清算組必須解散,,避免任何人或組織再以該名義進行民事活動。對于在破產程序已經終結后,如果仍有一些善后事宜需要處理,應該一律由人民法院(負責審理該破產案件)負責,還可以交由人民政府(破產企業所在地的)來負責,而與此相關的所有當事人,如原破產企業的全部股東、相關債權人和相關債務人及所有清算組成員,仍然要履行協助和處理相關事宜的義務。
參考文獻:
[1] 李敏華、藍承烈:《制約合伙企業破產目標實現各要素的界定》,載《社會科學家》2005年第6期。
[2] 王欣新:《破產法專題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3] [美]大衛 G.愛潑斯坦等:《美國破產法》,韓長印等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頁、25~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