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洺宇 趙惠娟
摘 要:目前,我國的城鎮化建設進入到了新階段,需要發揮特色小鎮在新型城鎮化中的力量。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對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發展進行了詳細介紹,指出了中國未來城市化發展的重點,制定了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協調發展的規劃目標:農業現代化,創建一個特色小鎮的目標也是基于此。立足雄安新區建設背景,本文以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趨勢為理論依據,提出在新區建設特色小鎮的理論基礎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雄安新區;特色小鎮;發展定位;路徑選擇
基金項目:河北金融學院大學生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雄安新區特色小鎮規劃路徑研究(課題編號:DXSKYY2017006)
1引言
作為全國試點新區,雄安新區是一個非首都功能集中的承載地。這是一種根據新概念建造的新型城市,它肩負著極其重要的國家戰略任務。培育和發展特色小鎮是中國當前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和創新的戰略舉措,也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從新區和城市發展模式來看,雄安新區需要學習和吸收現有模式創新的成果,同時需要在發展中取得重大創新和突破。從而引領創新性新區和中國城市進一步發展。
2特色小鎮建設概述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對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發展進行了詳細介紹,指出了中國未來城市化發展的重點,制定了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協調發展的規劃目標。特色小鎮融合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綠色經濟和協調創新等新興發展理念,致力于創造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的和諧狀態。“特色小鎮”被稱為“特色”的原因在于它的構建基于其獨特的資源稟賦,通過打通價值鏈的上下游環節,構建起較為完整經濟結構體系與社會環境體系,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共贏。
這里提到的“特色小鎮”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高科技創業園區,也不是基于城鄉編制的基層單元,同時也不同于傳統的行政區和工業園區。特色小鎮規劃面積一般約為3平方公里,它不受行政區劃的限制,按照三星級風景區的規劃標準建設,同時支持區域核心資源要素發展,以期打造各要素自成一體的運行模式。
3.雄安新區特色小鎮可行性分析
雄安新區發展建設特色小鎮,具有明顯的可行性,具體分析包括:
首先,區位優勢明顯。雄安新區位于北京,天津,保定的中心地帶,交通網四通八達,能夠形成便捷的交通系統,極大方便生產企業及小鎮居民。其次,北京、天津作為全國的重要核心城市,其占據的經濟、金融、科技力量可以產生明顯的外溢效應,對雄安新區及周邊帶來聯動發展的效果。依靠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轉移,雄安新區也可以根據自己發展導向,承接部分優勢產業,并就地轉化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樣的話,也為小鎮的產業發展提供了較為雄厚的基礎。再次,新區定位較高,在政策方面享有一定的優勢,可以通過先進的政策制定程序,為新區提供更加科學的指導方針。
4.雄安新區特色小鎮建設現存問題及原因分析
總體而言,雄安新區及周邊的白溝商貿小鎮、雄縣京南花谷小鎮等特色小鎮發展狀態良好。容城、雄縣、安新及周邊主要以工業和旅游業為主導,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均取得了較好的發展成果。這主要得益于該地區數年的產業積累、政策紅利以及先天的區位優勢。
但是,雄安新區及周邊的特色小鎮在發展中依然存在不少問題,集中在
4.1規劃創新力度不夠
在我國,特色小鎮的創建及發展一般由政府部門牽頭,其次才是市場力量的參與。可以說,在一開始政府就已經大致規劃了小鎮的定位,優勢產業,發展軌跡等內容。這樣的創建背景,本身就在某種程度上會產生主觀色彩過重的傾向,涉及過多的人為因素,導致小鎮本身的資源稟賦沒有被充分認識和挖掘。而且,地方政府往往看重數字政績,一旦論證某個小鎮的項目后,便會呈現一刀切的行動特征,而并不能從小鎮的現實情況出發。通過走訪,發現部分地區,包括雄安新區周邊的特色小鎮,存在照抄照搬的現象,單純將其他地方的布局、設計拿來即用,未能考慮與本地人文要素的融合度,導致小鎮千篇一律,缺乏新意。
4.2建設運營主體不明確
按照最初的設想,特色小鎮充分發揮市場運行規律,企業在其中是主要角色,政府只是前期的規劃引導,適當的提供資源支持,并從政策上發揮引導作用。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雄安新區特色小鎮的籌劃與運作的是政府行政單位——縣政府。依靠強制性的行政命令,推行造城計劃。并且,某些地方官員在地區效益、眼前利益的驅動下,可能會忽略地區發展特征,武斷推行建設計劃,甚至片面依靠行政命令達到建設目的。在此過程中,房地產化的傾向,也會威脅特色小鎮的建設初衷。一些開發商積極參與小鎮建設,在追求巨大的經濟回報的同時,會將特色小鎮項目推向商業化邊緣,成為房地產開發商的增值砝碼。
4.3產業發展結構不完善
經濟新常態,呼吁新的增長模式和出路;同時新型城鎮化也要求開拓更加深入的模式,特色小鎮正好可以滿足這些要求。但是,其中立足的根本還是本地的優勢產業,缺乏產業根基的特色小鎮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雄安新區特色小鎮建設中,雖然各地區已經將優勢資源進行充分挖掘,經過長時間的積累,也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優勢產業。例如容城的服裝業,安新的旅游業,雄縣的塑料包裝業和乳膠業等,但是產業鏈條相對狹窄,仍舊屬于傳統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沒能形成上下游完全打通的狀態,這也會在某種程度上限制價值的增值與相關產業的進一步開發。如果特色小鎮的產業依舊落后,不能形成規模集聚效應,不注重特色產業的打造,那么特色小鎮的建設還會回到之前傳統的路子上去。
5雄安新區特色小鎮的路徑規劃
5.1堅持政府引導,規范政府的行為
在特色小鎮規劃初期,需要政府發揮一定的引導作用,從上層設計到基層的各項支持,無論是稅收方面的減免還是資金、商業環境的營造,適當的前期引導是非常關鍵的。同時也要在后續的項目評估、監管領域設定考核標準,以監督小鎮的建設、運營效果,發現問題并及時糾偏。
政府需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與作用方向,不能大包大攬一切事務,在自己職責內給予必要的扶持與引導,同時配合相應資源的補充。堅決避免職位的越位與缺位,試圖插手超越自己管轄范圍內的工作。需要提起注意的是,隨著新區建設步入快軌道,很多配套措施也隨之不斷補充到位,也要求新區特色小鎮的建設能夠真正與雄安新區的宏大設想相吻合,在建設規劃、主題設定、文化符號打造等方面貼近新區的目標,兩者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考慮到小鎮建設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政府尤其要在用地、小鎮發展內涵、產業融合領域創新解決辦法,避免短視化的方式解決問題,對后續建設發展埋下隱患。
5.2構建產業生態,以產業為引領
打造特色產業生態是雄安新區特色小鎮建設的根基,也是一大亮點。而要想切實推進產業生態,關鍵還是創新性的推出各種業態模式,并從要素資源上下功夫。如何結合地區優勢資源,挖掘富有特色的核心要素,并進行就地轉化,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這其中,可以從人才引進、加大投資、融合“互聯網+”概念等方面,形成合力,打造雄安新區高端的產業生態圈。
這種效果的達成,需要上層制度設計與基層的執行層相互溝通,形成“一方統籌,多方聯動”的方式;同時,合理規劃布局,著眼于不同特色產業基礎上的小鎮,形成錯落有致的發展格局;關于考核方面,科學設置考核標準及權重,事關小鎮的后續運行;政府也要在土地、財政領域給予充分的支持,創建高效合理的資金保障體系、招投標運行機制等。立足地域特色、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積淀找準市場定位,發揮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對企業運營發揮有效的指導,高效率配置資源。還有一點,就是充分借助當地獨有的文化因素,以“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為發展準則,充分帶動市場發展,打造屬于自己的營銷品牌。
5.3優化土地配置
作為企業重要的資產之一,土地對特色小鎮也是意義重大,是其實現城鎮化和產業化的承載主體和基本保障。觸及土地問題,是特色小鎮建設繞不開的原點。要推進雄安新區特色小鎮的建設,離不開對土地要素的優化配置。具體來講,包括的工作內容有:
首先,計劃先行,設定科學的用地規劃,結合產業分布,對照分配用地,以此對業態發展形成引導機制。其次,由于土地有限,還需要通過其他途徑開辟新增用地,可以借助盤活舊房危房用地、荒地整治等方式增大土地基數。再次,靈活處理用途管制,結合小鎮后續建設中可能出現的新業態,留出空間,不對土地用途進行終身界定,保持一定的機動余地。最后,關注資金領域的平衡,避免不同部門或者板塊的資金支持失衡狀態的出現;也要在資金分配上,能夠結合當前與未來的用資情況,進行資本規模的預估;確保特色小鎮建設有收益、有特色、有產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制高點。
5.4加強文化建設,引導民眾參與
文化是特色小鎮的一個標簽,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符號,對于小鎮的建設具有深遠的影響。雄安新區特色小鎮更要注重特色文化的開發,并且結合新區的文化特質,將自身發展與新區的建設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共生的有機體。
一般而言,在雄安新區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首先需要重視文化符號的挖掘與培育,并且是區別于其他地區或者小鎮的文化符號。同時注重成員精神紐帶的重組,打造富有凝聚力的文化受眾。切實將文化的感召、渲染等富有柔性的特質發揮出來,對小鎮居民及到訪者從內心里產生撥動效應。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挖掘現有文化資源基礎上,也要積極培育新的文化風尚。結合地區傳統文化涵義以及當下經濟的發展態勢,鼓勵居民與小鎮建設者創新、內化,形成區域性核心文化,營造大眾積極參與的文化氣氛,并以此形成對創新創業者的強大吸引力、向心力。
普通大眾是小鎮建設最有力的參與者,更是小鎮的受益者;小鎮上的居民對特色小鎮的未來發展充滿期待與設想。所以,一定要把這部分力量融入其中。在決策、實施等環節,充分鼓勵居民的參與,發揮基層群眾強大的想象力與執行力,也將民眾對小鎮的期許融進整體規劃中。同時,政府也可以從人力資本培訓、素質提升等領域,切實提高小鎮建設主體的智力支持水平,打造高標準的特色小鎮。
結語
雄安新區的歷史定位,決定了該區域將擔負起偉大使命。作為新區建設重要議題的特色小鎮,也將在其中發揮相應的支撐作用。雄安新區以全球性標桿為設立標準,秉承綠色生態環保理念,旨在打造世界一流的新區典范。在這樣的規格下,新區特色小鎮無論從標準、計劃、實施還是后期跟蹤性反饋,都必須符合這樣的框架。政府、參與的企業、普通民眾,首先在意識上必須保持共識,共同認可對于小鎮的要求,并且在實際運行環節,同樣以高標準、高規格操作規范,指導自己。同時,適當借鑒其他新區和世界典型特色小鎮的建設經驗,融合本地小鎮的發展特征,切實打造一批能夠很好支撐雄安新區建設的特色小鎮。
參考文獻:
[1]盛世豪.特色小鎮:一種產業空間組織形式[J].浙江社會科學.2016(3):36-38
[2]馬斌.特色小鎮: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的大戰略[J].浙江社會科學.2016(3):39-42
[3]閔學勤.精準治理視角下的特色小鎮及其創建路徑.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0):55-56
[4]金永亮.基于浙江創建特色小鎮的實踐及借鑒.廣東經濟.2016(1):61-64
[5]孫世芳.河北省加快小鎮化建設步伐的幾個重大問題[J].保定學院學報,2009(6):2
[6]洪銀興.新階段小鎮化的目標和路徑[J].經濟學動態,2013(07):6.
作者簡介:
劉洺宇(1998-),男,河北金融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在讀學生;趙惠娟(1971-),女,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交流,金融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