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華靜
(杭州金魚家電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310018)
從市場角度來看,當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途徑少,想通過國內證券市場融資的中小企業,因為其要求高故退而選擇外源融資,而外源融資途徑中主要的是銀行貸款,由于中小企業普遍都在成長過程中,不具備足夠的實力達到銀行貸款設定的要求,因為銀行貸款要提供貸款抵押物條件。反觀中小企業本身的情況,缺乏對融資問題的深刻認識,造成外部投資者不信任中小企業,企業毫無顧忌地施行盲目擴張方針,沒有注重質量發展,缺少專業性高的財務人員,在風險管理、債務管理上不成熟,造成企業償還債務能力薄弱。資金缺乏已經嚴重阻礙了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影響社會經濟發進步,研究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邊紅霞(2008)認為,中小企業融資存在的問題有:直接融資渠道稀缺;內部融資占企業融資比重大;中小企業過于依靠非正式金融機構融資。李玉海(2006)認為在中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過于狹窄,債務融資是中小企業主要融資途徑,銀行又是債務融資的重要渠道,其他融資手段匱乏。
1、中小企業自身存在問題
Shape(1990)認為中小企業在成立初期存在信息制度不完善、信息不透明問題,同時由于用于抵押擔保的資產較少,從金融機構獲取資金難度較大。何德旭(1999)等諸多學者表示,中小企業在制度規范化方面還有待提高,中小企業在財務、風控方面管理較差,中小企業由于自身性質原因決定其行為由企業實控人主導,與金融機構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信用價值評估較低;具體融資過程中,中小企業缺少用于抵押擔保的不動產,抵押過程中存在交易費用過高的問題,中小企業難以匹配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融資標準。
2、金融機構存在自身缺陷
李光(2001)在其研究中指出,銀行作為金融機構難以滿足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商業銀行缺少發放貸款的權限;商業銀行貸款需要抵押品并且
設有一定的財務指標;商業銀行更傾向于給大型企業放貸。這都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劉國光(2008)指出,銀行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是為了使銀行自身更好發展而非為了中小企業發展。高正平(2001)指出我國的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存在歧視現象,國有銀行放貸更偏向于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中小企業難以取得貸款資格。
1、中小企業自身因素
(1)自身競爭力較弱。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我國中小企業迅速發展和壯大。在改革開發初期,當時的宏觀環境中,買方市場大于賣方市場,中小企業之間的競爭小,其自身弱點沒有影響其發展。如今,在經濟全球化和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宏觀環境下,各個行業和各個規模的企業競爭激烈,其中許多企業面臨著難以生存和發展的困境。其中,我國一部分中小企業原有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己經不適應現在的經濟發展要求。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與改革,其中這部分企業需要大量資金來改善技術、擴大生產規模、技術創新,從而進一步提高自身素質,增強競爭力。
(2)管理機制和財務制度不規范。大部分中小企業管理水平較低,存在不規范、不科學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和融資能力。據調查,我國中小企業50%以上的財務管理不健全,普遍的中小企業都不具備良好的財務報表以及持續經營記錄,其內部財務制度、財務管理不夠規范和穩定。財務制度不規范,財務信息透明度差,企業和銀行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這也是銀行不愿貸款給中小企業的原因之一。財務制度不規范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企業的資金利用率,也增加了企業的融資壓力。中小企業融資本身就難,再加上資金利用率低,從而造成中小企業生產經營資金緊張,影響著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存在的問題都會使中小企業負債增加,經營業績惡化,大多數中小企業信用下降,從而形成融資困難的惡性循環。
(3)信用觀念淡薄,中小企業違約率高。我國大部分中小企業信用觀念淡薄。了解到我國合同履約率平均少于70%,產生的合同欺詐損失平均就有55億元,還沒有支付的金額就過了3000億元,其三方債務以及現金交易產生的財務費用約有2000億元。這些中小企業缺乏誠信意識和法律觀念,有時為取得暫時的利益,而沒有注重自身企業的信用問題,使得企業信用受損。由于大部分中小企業信用較差,在當中小企業向銀行等金融機構申請貸款時,銀行等金融機構不能把握其風險,出于其安全性和收益性的要求,會對中小企業的貸款申請進行嚴格審查,這便降低了大部分中小企業貸款申請的成功率,因為普遍的中小企業融資都是通過銀行貸款,所以不利于中小企業的融資。
2、我國金融體系因素
(1)中小企業融資難,就金融體系上來說,主要是我國資本市場不成熟。我國的資本市場發展不成熟、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度。雖然我國的資本市場中已設立了主板市場(一板市場)、創業板市場(二板市場)、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三板市場)、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四板市場),但是其資本市場還是剛剛起步的、不完善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雖然我國設立了創業板市場、三板市場、四板市場,并且2004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在主板市場內設立了中小企業板塊。從表格2004—2011股票市場統計中可以看出,對中小企業來說能擠入這個市場的比例不高,大部分中小企業很難從這個方法來解決融資問題。在2011年,我國中小板公司數有646家,創業板公司數有281家。雖然相比于前幾年,我國中小板公司數和創業板公司數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其比例還是不高,分別只占了境內上市公司數(A、B股)的28%和12%。
(2)我國缺乏完善的社會融資服務機構。我國的社會融資服務機構還不夠成熟,影響著中小企業的擔保和抵押,增加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壓力。并且我國一些辦理抵押物評估的相關手續費較高,特別是對于中下企業的短期貸款而言,還需要支付高額抵押登記費,這將大大增加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如按照兩個月期限的短期貸款來說,依據法定貸款利率5.58%和抵押登記手續費0.95%計算,企業的貸款成本達到11.28%,高于貸款利率5.7個百分點。
3、我國宏觀環境因素
(1)我國缺乏完善的中小企業法律法規。我國還不具備成熟的中小企業規章制度,缺乏中小企業的法律法規等方面的體系建設,相對滯后于美國、日本等法律法規成熟的國家。
(2)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不完善。我國的信用擔保體系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體系還存在許多的不足之處。首先,我國政策性擔保機構比重過大,其資金主要來源于我國財政收入。這不僅增加了政府的財政負擔,而且中小企業發展迅速,對資金的需求越來越大,其擔保基金已遠不能滿足中小企業的需求。截至2004年12月底,全國2188家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中,政府完全出資的有460家,占總數的21.02%,政府參與出資的有477家,占21.8%,也就是說我國的政策性擔保機構高達937家,占擔保機構總數的42.82%。其次,大部分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和銀行之間還是存在配合障礙和分歧。最后,中小企業中可以獲得擔保還是少數,對于大多數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還是無法解決。
(3)政府政策支持不夠。現今,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各國家政府都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大多數的國家還建立有獨立的融資機制,如美國在1953年成立小企業管理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日本相繼建立了國民金融公庫、中小企業金融公庫、商工組合中央金庫、環境衛生金融公庫和沖繩振興開發金融公庫5個融資機構。這5個融資機構是由政府控制出資的,主要為推進中小企業的發展,為其提供優惠的貸款。我國政府尤為注重中小企業的發展,但其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還是不夠的。
(4)民間融資的監管存在缺失現象。據相關資料顯示,中小企業融資除了通過銀行貸款外,民間融資也成為重要融資來源之一。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民間融資貸款利率較高,其較高的貸款利息,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小企業的資金短缺壓力。近年來,在江浙地區發生了多起企業老板“攜款跑路”事件。規范的民間融資可以成為中小企業融資重要的來源之一,但現今我國的民間融資監管力度不夠,不合理的民間融資非但解決不了中小企業融資問題,而且會干擾金融秩序,破壞社會的穩定發展。
中小企業影響著經濟的發展,處理好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推進我國經濟健康穩定的發展。所以,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是我國現階段必須要馬上解決的問題。要想解決好我國的中小企融資問題,不僅要政府建設和完善我國的法律法規、信用擔保體系和銀行體系等系統,而且我國中小企業自身素質也要不斷地進行完善和提高。我們需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和經濟發展狀況,并且只有在中小企業和社會以及政府共同努力,才能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和改革,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很快會得到有效改善和解決。
參考文獻:
[1]姚益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M].北京市: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
[2]王俊波.貨幣政策調整與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09(8).
[3]給古勒其.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J].經濟生活文摘,2013(1).
[4]王斐.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J].東方企業文化,2012(23).
[5]趙丹.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J].中國商界,2012(12).
[6]薛穎.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2(24).
[7]雷小菊.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J].時代經貿,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