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常輝
(黃河科技學院 商學院,鄭州 453300)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綠色發展”作為我國“十三五”期間乃至更長時期內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表明未來綠色化、低碳化的發展方式將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模式。從本質上來看,綠色發展通過能耗物耗減量化、生態環境綠色化、生產方式清潔化實現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使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生態相協調。當前,河南省已步入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客觀上要求必須推動綠色轉型;同時,河南省正處于深入實施三大國家戰略,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省振興的關鍵期及“四個河南”建設的決勝期,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走綠色發展之路對于實現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的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堅持綠色發展就是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共建“社會-經濟-生態”協調可持續發展,其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和要求完全契合。由此可見,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省經濟總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梯隊,并且在“十三五”期間隨著河南省深度融入“一帶一路”,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河南省在區位交通、人力資源、市場潛力、政策支撐等領域的紅利將集中釋放,河南省在經濟、文化、社會等層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相對容易實現。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由于河南省目前仍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期,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轉變,因此在生態文明領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還很艱巨,“十三五”期間必須走綠色發展道路,保持全省經濟、社會、自然生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根據新要求,結合河南省正處于爬坡過坎、轉型升級階段的實際,河南省提出了打造“富強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麗河南”建設。美麗河南建設涵蓋了從轉變發展方式到構建綠色經濟體系,從提升生態承載力到全面建設生態文明的全過程,是河南省面臨的緊迫任務,關乎全省人民的福祉,關乎河南省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堅持綠色發展有利于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有利于改善發展環境,提高發展質量,從根本上緩解城鄉環境壓力;有利于促進生產方式和消費觀念轉變,促進全社會建立生態文明;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環境,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為子孫后代的資源環境開發和可持續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因此,堅持綠色發展是實施美麗河南省戰略的具體體現。
1.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促進產業綠色發展
近年來,河南省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堅持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通過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步伐,促進產業綠色發展。河南省實施建設“三個大省”戰略,把大力發展高成長性產業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深入挖掘比較優勢,大力發展電子信息、食品、汽車、裝備制造、建材、輕工等高成長性產業;立足現有產業基礎,運用高新技術、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化工、紡織、有色、鋼鐵等傳統產業;以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為載體,內引外聯,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航空、生物醫藥、物流、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推行企業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產,既夯實了長遠發展的經濟基礎,又為河南省綠色發展贏得了寶貴的環境容量,為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綠色發展能力和水平
近年來,河南省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能力和水平逐步提升。2014年,深入開展重點領域節能減排低碳發展行動,積極推進污水、垃圾處理等環保設施建設,加快林業生態省提升工程建設,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260萬噸、垃圾日處理能力3 050噸,完成營造林653萬畝。丹江口庫區上游及南水北調沿線一批生態環保重點項目建成投用。
3.不斷加強體制機制建設,為綠色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在管理體制和機制上,河南省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長牽頭、政府多部門組成河南省環境保護委員會,建立了政府環保目標責任制、領導干部考核責任制,實行環境保護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推行了水污染生態補償制度和排污權交易試點等環境經濟政策。在全國率先實施了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預算管理制度,有效控制了污染物排放總量,以資源環境約束推動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先后出臺了《河南省生態公益林管理辦法》、《河南省建設項目環境保護條例》、《河南省水污染防治條例》、《河南省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河南省減少污染物排放條例》等環保法規。2014年出臺的《美麗河南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將生態保護成績納入政府績效考核,標志著地方政府績效考核向生態文明做出的重大調整和進步。
1.資源環境壓力較大,制約綠色發展空間拓展
長期以來,河南省由于人均資源有限、生態承載力較弱,在經濟發展中承載著巨大的環境壓力;此外,河南省作為國家糧食主產區,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大,建設用地預留空間少,經濟發展中的土地供給缺口日益突出,部分地區可用的建設預留地嚴重不足,有的甚至無地可用,嚴重制約河南省綠色發展的水平和規模。另一方面,河南省人口總量大、人均占有資源少,開發強度大,自然資源約束加劇,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突出。當前,河南省資源環境領域存在著諸如能源礦產等資源開發程度較高、水資源缺乏且年際與地域分布不均、土地資源承載力較重、可利用的后備土地資源嚴重不足、土地人口承載壓力過大等問題,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劇,限制了河南省綠色發展空間。
2.經濟發展方式粗放,制約綠色發展能力提升
當前,從產業層面看,河南省產業發展層次不高、產業結構存在較大優化空間,特別是服務業比重與發達省份相比明顯偏低,工業結構重型化突出,資源能源型工業比重較大。從產業發展方式上看,粗放型發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改觀,萬元生產總值能耗、水耗等指標仍處于不容樂觀的水平,在長期粗放型發展中累積的資源環境問題尚未從根本上得以破解。在“十三五”時期,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推進,河南省資源能源消耗總量仍將進一步增加,資源環境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同時,由于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經濟發展中環境壓力較大,全省污染物排放強度總體偏高,生態環境問題仍然嚴重。據河南省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3年河南省工業廢水、工業廢氣和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分別為2006年的3.2倍、2.2倍和2.2倍。總體而言,河南省經濟發展方式粗放,長遠來看,將制約綠色發展能力提升。
3.綠色發展機制不健全,制約綠色發展潛力發揮
河南省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仍不健全,制約綠色發展潛力發揮。一是相關規章制度還不完善,特別是在大氣污染防治、水土污染防治、環境應急管理和生態環境自動監控等重點領域,缺乏一系列符合自身實際需要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來為這些領域的環保工作開展提供法律支撐。二是體制機制還未完全理順,在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考核和責任追究、生態環境保護決策、生態創建激勵機制、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以及生態環境監管等方面的工作機制還不夠健全,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機制以加強和規范地方之間和部門之間的協作,確保生態環境各領域、各環節的各項任務切實有效地推進。
在社會經濟發展程中,統籌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謀求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進一步優化產業發展的層次結構和空間結構,大力發展循環低碳綠色經濟,推動經濟增長方式從高能耗、高排放向低消耗、低排放轉變;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實現由資源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綠色驅動轉變,提高產業綠色發展的質量效益,形成集約化、低碳化、技術化和綠色化的產業結構。一是建設良性循環農業生態系統。著力發展循環農業,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推廣節水灌溉、免耕播種、旱作農業、秸稈還田、病害生物或物理防治、配方施肥、立體種養等先進適用技術,大力發展節水、節地、節肥、節藥、節能等節約型高效農業;著力推進畜禽糞便的沼氣化利用、秸稈的“四化”(肥料化、飼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利用以及林業剩余物的材料化利用,逐步建立“植物生產—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的農業循環系統。二是大力發展循環高效產業。以綠色發展為契機,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按照循環經濟理念和生態工業模式,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由初級原料產業向終極高新技術的轉變。最終,高附加值產業從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科技創新驅動轉變,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形成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節能環保的循環型高效產業體系。三是積極發展綠色服務業。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通過大力招商引資開發河南省旅游資源,推動旅游與生態融合發展,實施大板塊、大品牌、大集團戰略,整合旅游資源,著力構建新型生態綠色旅游產業鏈;著力發展綠色物流業,依托河南省交通區位優勢,按照循環經濟理念,優化全省物流業布局,建設生態物流園區,構建綠色、清潔、高效的現代物流體系;推進傳統服務業生態化改造,積極培育綠色產品消費市場,建立安全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質量控制系統,不斷提高綠色產品在消費市場中的份額;加大餐飲業連鎖經營模式推廣力度,鼓勵使用環保產品,替代傳統的難降解、難回收、污染大的產品;強化服務業環境管理,推進廢物資源化利用,控制缺水地區高耗水的洗浴業、洗車業、洗染業等增長速度,建立與水資源供給能力相適應的商貿流通服務業生產經營體系。
高效節約的資源能源利用方式,是河南省綠色發展的重要環節。“十三五”期間,應堅持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理念,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推進節能減排,強化資源節約,發展循環經濟,加強全方位全過程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由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向綠色、循環、低碳發展轉變,形成產業持續發展與資源能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發展格局。一是建立節約用水制度,提高水資源對綠色發展的支持能力。大力推進工業節水,提高農業灌溉用水利用效率,加快供水網絡改造,推廣節水新產品、新技術,實行梯級水價,建設節水型社會;依法淘汰高耗水行業落后的技術、設備和產品,推廣高效的工業節水和循環利用技術,嚴格控制缺水地區新的高耗水項目;加強城鄉水資源統一管理,統籌城鄉供水、水資源綜合利用、水環境治理、防洪排澇,促進優化配置。二是強化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水平,拓展綠色發展的土地資源空間。加大耕地保護力度,嚴守耕地紅線,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要求,發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管控作用,統籌安排農田保護、城鎮建設、產業集聚、生態涵養等空間布局;構建節約集約用地機制,完善監督管理機制,積極探索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三是發展清潔能源,優化能源結構,著力提升綠色發展的能源保障能力。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優化能源供應結構,加大太陽能、光電、熱能利用,實施太陽能屋面規劃和金太陽示范工程,推廣太陽能熱水器;積極開發和利用生物質能,推進綠色能源示范縣建設,繼續推進農村水電和農村沼氣建設,鼓勵和支持新農村社區發展集中沼氣,建設農村綠色能源體系;大力推進節能降耗,建立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重調控機制,加快傳統產業向低碳產業轉變,實施產業節能綜合轉型;推進建筑節能、低碳交通、公共節能、示范節能等主要技術和設備產業化,建設節能服務體系。
“十三五”期間,應著力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提升環境對綠色發展的承載能力。堅持預防和保護并重,以預防為主,切實加強環境監督。加強環境容量管理,促進環境保護工作從預防控制到環境質量控制轉型。建立全面環境預算管理體系,實施多種污染物的協調控制,建立健全跨流域、跨區域聯合污染防治、跨境防治機制。不斷提高環境質量,保障人民健康,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一是提高水污染治理能力,著力提升水資源承載力;加強印染、造紙、制革、飲料、農副產品加工、化工、食品加工等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加強對清潔生產的審核、評估和驗收;統籌治理四大流域和重點河段的污染問題,推進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建立淮河、黃河、海河、長江環境質量管理體系。二是推進大氣污染治理工作,提升大氣環境承載能力,加強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控制。強力推進電力行業燃煤機組脫硫脫硝設施建設,新老燃煤機組全部配套建設高效脫硫脫硝設施;加快調整能源結構,提高清潔能源比例和能源利用效率,加強顆粒物污染防治;防治新型大氣污染,防治揮發性有機物(VOC)及二次污染,推進加油站油氣污染治理工作,將新型大氣污染物納入監測體系,制訂實施防控方案。三是加強固體廢物排放治理,緩解生態環境污染壓力。加強工業固體廢物治理和綜合利用,加強固體廢物產生、利用、處置和排放各環節監控,制定完善鼓勵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的政策措施,支持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技術開發應用,引導企業開發利用固體廢物;加強對磷石膏、赤泥、尾礦渣、鑄造廢砂等大宗工業固體廢物堆存的污染防治;加強企業渣場監管,對尾礦庫進行風險隱患排查,防止污染物進入水體、大氣和土壤等環境。
實現能源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合理利用,積極發展新能源,逐步提高低碳清潔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節約和替代部分傳統化石能源,減輕環境壓力,從源頭推動經濟(產業)—能源(資源)—環境(生態)三者間的協調互動。以環境和生態為約束條件,調整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和供應格局,在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并重的情況下,依據河南省能源資源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現狀,積極推進能源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水電、生物質能等產業發展,提升能源綜合利用水平和效益,降低單位產品能耗,特別是工業中重點用能行業的單耗。從低碳能源開發、儲備、消費及能源設施改造四個方面加快低碳能源開發工程、開展低碳能源儲備工程、推廣低碳能源消費工程、推進能源設施改造工程,實現能源利用的整體效益最佳,促進河南省能源綠色化轉型與可持續發展。
從產業結構、產業梯度、產業模式、產業集群和產業關系等層面推行產業結構綠色調整工程、產業梯度綠色布局工程、產業模式綠色演化工程、產業集群綠色導向工程、產業關系綠色協調工程,推進河南省經濟產業發展綠色轉型。構建以“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為特征的綠色工業生態經濟系統,構建以循環型農業為主導的農業結構,形成多層次循環利用的低碳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構建以生態旅游、綠色物流和信息環境服務為核心帶動的綠色服務業體系。在此基礎上,以產業鏈延伸為依托,在三次產業中的重點行業實施產業優化工程,在產業鏈源頭通過引進替代能源或能源高效利用技術實現產業源頭綠色化;在產業鏈延伸過程中,通過構建循環產業鏈和清潔生產,實現節能減排、高碳產業低碳化;在產業鏈末端,通過利用減排技術和污染治理技術,達到末端減排目的,實現產業鏈末端的綠色化。
結合河南省城鎮化發展現狀,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先導,以推進新型城鎮化綠色發展為目標,從改善環境質量、發展低碳建筑、打造低碳交通、倡導低碳社區、鼓勵低碳消費等層面入手,構建綠色城市體系,改善人居環境質量,發展綠色住宅,發展生態社區。建設綠色消費體系,引導綠色消費行為;加強消費末端垃圾分類處置,創造綠色消費環境。保障能源、資源的供需平衡,降低產業發展的環境成本,減少廢棄物的產生,降低污染物排放,建設節約型綠色城市。
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是綠色發展的有效途徑。要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重要作用,以先進科技推動實現經濟綠色化。河南省應大力發展綠色技術,進一步完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圍繞綠色發展中的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打造具有河南省特色和核心競爭力的明星產品和技術成果;培育國內外知名、科技創新能力強的高新技術企業企業;建立和完善一批功能互補的高科技園區;造就和凝聚一批高素質的科技創新人才,為綠色發展提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