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珊
(廣東理工學院,廣東 肇慶 526000)
易觀國際(Analysys International)CEO于楊于2012年11月首次提出“互聯網+”的新概念。2015年7月,國家正式發布相關文件,促進互聯網向生產領域拓展,以提高產業發展水平,加強各行業創新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優勢和新動能。簡單來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并不是兩者的簡單相加,而是要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有機融合形成新的發展生態。在金融這一領域,從2013年開始的在線理財、支付、電商小貸、P2P、眾籌等為代表的互聯網與金融結合的模式逐漸出現在公眾的生活中,互聯網金融已然成為了具有較強活力的新金融行業,為民眾提供了新的投資理財渠道。隨著中國互聯網金融深化發展,金融風險的內容變得更加復雜,發揮的作用也越加明顯。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將本專業的關鍵知識和技能靈活地應用到以后從事的工作中去,即學以致用。所以,在金融風險課程教學過程中要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推陳出新。因此,研究基于“互聯網+”背景下的應用型本科金融風險課程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金融服務屬于物化服務,通過設置營業網點來提供服務。互聯網金融則是虛擬的,主要是通過在線方式為客戶提供服務,并不使用實體貨幣進行交易,這種虛擬化的服務十分方便而且效率也特別高。例如,與互聯網金融創新的第三方支付相比,傳統金融在支付和結算等服務方面效率很低[1]。
相比大企業來說,中小企業從傳統的金融行業借貸難度大、利息高,因此企業資金需求往往不能得到滿足。互聯網金融的出現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了許多可行的途徑,如P2P和眾籌等。互聯網金融有效實現了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連接,將大眾的資金和資源進行整合配置和合理利用,從而使企業融資難的困境得到緩解。2017年全年網絡借貸行業成交量達到了28 048.49億元,相比2016年的成交量(20 638.72億元)增長了35.9%。
傳統的商業銀行進行風險管理的數據來源主要是客戶的交易信息和存款信息,其相關數據數量較少,信息的獲取也需要較高的成本。但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基于大數據,銀行的數據來源范圍更加廣泛,獲取的渠道也更便捷,成本較低,數據的準確度更高。另外,對于大量數據的分析、處理也會比以前高效。通過數據分析模型分析銀行的蘊含風險,提供了龐大的數據支撐,大大提高了分析結果的質量和可信度,是銀行在信息逐漸對稱的情況下,制定行之有效的風險規避措施[2]。
相對于金融專業的其他專業課,金融風險所涉及的理論模型多、難度大。所以,在準備這一門課的過程中需要多渠道獲取相關的金融市場、國家政策方針等前沿信息,將其融入金融風險的課堂講述中,使學生有一種更直觀的感受,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有認同感,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3]。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來改進教學方法。首先,針對教材可以不在局限于紙質版,可以采用數字版,進行重點標記、布置作業、形成試卷等。該版本還可以對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生成柱狀圖和雷達圖,讓教師更了解學生每一部分知識的掌握情況。其次,可以由以前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轉變為案例教學模式。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融入案例教學中,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體會到樂趣性和知識的有用性,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提高學生自學能力[4]。
當前,用人單位在招聘的過程中并不在僅僅局限于考察學生的理論知識,而是更注重知識的運用,這就需要學校和企業加強合作。一方面,學校和企業可以通過舉辦相關賽事的方法來選取優秀的學生進入企業,進行相關金融風險的實踐;另一方面,企業也可以在學校開辦相關的金融風險講座,將他們的工作經驗傳授給學生。實踐是理論最好的指導,是理論的實際運用,所以學校要加強與企業之間的合作,特別是長期合作,讓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用到實處,揭開自身對理論的困惑[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