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農業大學,哈爾濱 150000)
近年來,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結構,努力擴大支農信貸有效投放;探索符合農村實際需求的創新金融產品,改進和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運用貨幣政策工具,支持全省“三農”經濟發展,使涉農貸款投放量和糧食產量連創歷史新高,為全省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信貸投放量逐年增加,金融驅動力度顯著增強。全省各金融機構積極借鑒和學習現代化金融服務營銷思路和手段,主動開拓縣域信貸市場,信貸投放量逐年增加。
(二)貸款利率逐年下降,競爭性農村金融格局初顯。目前,農村金融市場日漸繁榮,新開辦或恢復縣域信貸業務的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相對較低,縣域信貸融資成本呈逐年下降趨勢。
(三)貸款投向多元化,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近年來,黑龍江省種植、養殖、農機、農業物資、棚室經濟、農產品加工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迅猛,在加快農業資源整合、農業規模化運作、農業加工和科技進步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已成為現代農業必不可少的生產方式。對此,全省金融機構積極加強和改善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金融服務,合理調配信貸資金,通過聯保貸款、“基地+農戶+合作組織”、“市場+合作組織”等創新方式滿足各類農業合作組織的貸款需求。
(一)縣域壟斷格局尚未完全打破,信貸資源配置效率偏低。目前,國有商業銀行、郵儲銀行、村鎮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開辦的農貸業務尚未成規模,農村信用社信貸壟斷格局尚未完全打破,一定程度抑制了信貸資源配置效率。一是融資成本高。二是信貸產品創新阻力大。一方面,農民及農村企業普遍缺少有效抵、質押擔保物,而農村信用社從風險控制的角度考慮,又不愿在放寬抵、質押擔保條件上進行創新。另一方面,很多農村信用聯社主要負責人均認為:從信用社在農村金融中的特殊地位、農村信貸資源稀缺性等多個角度看,未來相當一段時期內,現有的信貸產品仍將處于供不應求的局面,相對資金需求者而言,農村信用社的強勢地位不會改變。由于缺乏憂患意識,導致農村信用社轉換經營機制的動力不足,創新信貸產品、提高服務效率意識不強。
(二)金融資源外流嚴重,縣域信貸供求矛盾突出。在市場機制作用下,資金流向的“洼地效應”和財富分配的“馬太效應”,使大量農村資金流向城市效益較高的產業。自2000年開始,黑龍江省轄縣國有商業銀行就陸續撤出了鄉下營業網點,并上收信貸權限。郵儲銀行執行的高利率、存單質押等業務設計上的缺陷制約了信貸業務發展。與此同時,國有商業銀行、郵儲銀行卻憑借知名度高、結算體系暢通等優勢,大力吸收農村存款,并將其中大部分上存,造成了縣域金融資源大量外流,縣域金融嚴重“缺血”的局面。
(三)信貸風險分擔機制缺位,制約了現代大農業發展。一是農村征信系統建設剛剛起步。貸款機構對農戶的信息采集與評價尚處起步階段,社會信用服務的市場化程度較低,信用擔保公司少,中介服務不規范,易導致借款人為獲取貸款提供虛假信息,進而造成貸后管理困難、應收賬款難以回籠的現象。二是農業保險發展滯后。黑龍江省擁有耕地面積近1151.6萬公頃,占全國總耕地面積的10%,農業生產多為分散生產,且農作物產品種類繁多,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較大,非常需要一個有效的農業保險體系作為保障。目前黑龍江省農村地區多數保險公司開辦的都是壽險、財險,而與農村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的農業保險卻發展緩慢。三是省內多數擔保公司的擔保能力不足。
(四)信貸產品定價偏高,增加發展現代大農業的成本。目前省內國有商業銀行、郵儲銀行、村鎮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開辦的農貸業務尚未成規模,農村信用社信貸壟斷格局尚未完全打破,農村金融市場利率水平居高不下。在壟斷格局下,農村信用社存在上浮最大化的“理性”沖動。受此影響,全省涉農融資利率浮動區間上浮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支持農業融資成本,特別是信貸需求旺盛的涉農企業將面臨融資不足、經營成本過高等困境。在傳統融資渠道收緊的情況下,個別企業和個人傾向于民間借貸市場尋求融資支持,導致民間借貸市場較為活躍。民間高利貸等不規范融資行為有所抬頭,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農戶的利息負擔。
(一)進一步強化農村金融體系競爭性,提高信貸配置效率。一是進一步放寬對中小金融機構準入限制,引入民營資本及外資等,建立一批與傳統體制脫離、產權明晰、重點為農業服務的金融機構。二是在條件適宜的地區,可試辦新型農村金融信貸組織,利用發行者自有和自籌資金,提供信貸服務。三是整合現有金融機構,如將國有金融機構縣域分支機構與農村信用社整合,組建地方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等。四是郵儲銀行業務定位要向農業傾斜,可考慮按照郵儲銀行發放農業貸款比例、金額,設置不同檔次的優惠政策,發揮杠桿效應,提高其放貸積極性。郵儲銀行還應努力創新信貸品種,滿足多樣化金融需求,并適當下調貸款利率。
(二)多措并舉,努力化解農村金融資源凈流失問題。一是建議財政、稅務、人民銀行等有關部委聯合下發文件,借鑒國外先進的經驗;二是將現有的財政支農資金劃撥一部分作為貸款貼息資金、擔保基金、支農風險基金,財政部門可有針對性的選取農業龍頭企業給予配套的貼息政策,通過對相關主體貼息、增信等方式,撬動商業性金融機構信貸加大投入。三是對涉農貸款比例達到并超出考核標準的金融機構,對其對應信貸業務實行免征營業稅、減征所得稅的優惠政策。可適當延長支持農村信用社改革的稅收政策,對于金融機構發放的涉農貸款也應免征部分的所得稅和營業稅,免征稅收優惠政策與金融機構在當地的涉農貸款投放比例相結合。四是努力探索儲蓄資金回流機制。
(三)建立和完善農村保險和擔保體系,為現代大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切實保障。農業是高風險的弱質產業,農村經濟是缺少穩固基礎的經濟,農民是急需各方幫助的弱勢群體,如果現代大農業的發展沒有相應的保險系統作保障,大部分風險勢必會轉嫁到為其服務的機構身上。而從目前我國的農業國情來看,農業保險制度的建立,必須以國家為主導,建立財政補貼型農業保險制度。一是要在國家財政補貼的基礎上,實行零保費或低費率和高補貼的政策,要讓農民以少量的保費支出獲得較為穩定的農業收入。二是要改革國家目前對農民的農業補貼政策,停止或減少直補給農民的部分種類的補貼,變補貼為農業保險基金,用于補貼那些承擔因法律規定的不可抗拒的巨災損失賠付的農業保險機構,這樣既體現了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又使農民有了風險損失的補償保證,又解決了農業保險發展的后顧之憂。三是要以多種方式組建涉農貸款擔保中介結構。可嘗試由政府出資或以國家產業政策、財稅政策為引導,允許以獨資、合資、合作、股份制等各種形式建立擔保中介機構,不斷充實擔保機構的資金實力,充分發揮其信用放大能力,幫助發展現代農業解決貸款擔保難問題。
(四)拓寬融資方式降低成本,發展多層次農業金融服務體系。發展現代農業應拓寬融資方式,充分發揮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雙重作用,完善農村地區的信貸市場、保險市場、期貨市場,建立功能完備、分工合作、競爭適度的農村金融市場體系。一是培育競爭性農村金融市場,增強資金供求市場自主調節能力。引導商業銀行適當下放縣級分支機構貸款權限,以貸款或委托貸款等形式參與涉農貸款業務。提高農村信貸資金價格形成的市場化程度,激發農村信用社加快貸款利率定價的緊迫感,使其真正參與到市場競爭中來。二是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步伐,更好地為“三農”服務。農村信用社要以改革為契機,進一步發揮農村金融主力軍作用,建立科學的貸款定價機制,加大對“三農”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信貸支持。三是加快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開發農產品期貨新品種,適時推進期貨期權,試點設立期貨投資基金,鼓勵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進入期貨市場開展套期保值業務。四是加快發展農業高科技企業的高收益債券,引導農業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