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許昌市委黨校,許昌 461000)
《國務院關于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當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關系到國家和民族命運的大事,全社會都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
其一,重成績輕德育。當前,高考制度在新的歷史時期嚴重滯后,在應試教育指揮棒的作用下,許多學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只注重對少數尖子生的培養,忽視了對大多數學生的素質教育。而應試教育其后果嚴重地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的人才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其二,重課堂教育、輕實踐鍛煉。多數學校重視課堂教學,學生的課堂作業負擔過重,德育、體育、音樂、勞動技能等社會實踐教育被削弱,培養出來的學生動手能力差,高分低能現象嚴重。
其三,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中小學教育目前的現狀是注重知識傳授,忽視能力培養。特別是對學生的智能開發、培養創造創新能力方面得不到應有重視,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紙上談兵,綜合素質低下。
最后,重共性教育,輕個性發展。學校教育缺乏創新意識,教學千人一面,模式單一,忽視個性差異,不能因材施教。學生的愛好、興趣、特長得不到應有的發揮,個人潛能得不到發掘,在今后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
首先,眾多家長過分溺愛孩子,導致未成年人養成不良習慣。由于未成年人多數是獨生子女,家長都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視為家庭的中心,無原則地遷就孩子,樣樣順從,事事包辦,造成部分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依賴心理,以致養成自私、任性、嬌氣、懶惰等不良習性,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差。
其次,家長教育方法不當,影響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嚴而無方。只看重學習成績,盲目購買學習資料,重金聘請家教;只看重考試分數,忽視行為規范、思想品德教育。
再次,家長扭曲的“人才觀”。人才是多種多樣的,既有腦力勞動者,也有體力勞動者。在科研方面作出重大貢獻的或在平凡工作崗位上做出成績的都是人才,人才只有分工不同、層次不同而無高低優劣之分。但是,大多數父母“人才觀”扭曲,片面地認為只有科研工作者、行政干部、醫生等從事腦力勞動的知識分子是人才,只有上重點學校才是通向成才之路,從觀念上、情感上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成為普通的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忽視了人才的多樣性和層次性。
其四,不和諧的家庭環境,迫使孩子誤入歧途。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師,家庭、父母的生活習慣,行為方式會對孩子的生活、學習的影響乃至一生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F實社會中,諸多方面因素構成不和諧家庭環境并不鮮見,有的父母離異,子女失去父愛或母愛,缺乏家庭溫暖;有的父母為了生存外出打工或經商,子女生活交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料,對孩子的學習、管教無能為力;有的父母染有不良嗜好,甚至在家賭博、酗酒,使孩子學習大受影響;有的實施家庭暴力,信奉“棍頭底下出孝子”,或教育方法簡單,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動輒打罵。這種家庭環境導致非成年子女產生自卑感和逆反心理,如遇不良誘導,容易誤入歧途,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和對外開放,國際接軌和社會轉型,西方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滲透,在一些未成年人的頭腦中拜金主義盛行,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以及封建迷信、邪教和黃賭毒仍未肅清;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和各類文化娛樂場所的快速發展,腐朽沒落的有害信息乘虛傳播,假冒偽劣及欺詐活動成為公害;武打片、言情小說、愛情歌曲成了一些人精神生活的鴉片。這些負面的東西,對部分未成年人的思想造成了極為不良的影響,少數青少年胸無大志,盲目追星;信仰缺失,精神空虛;以自我為中心,我行我素,沒有責任感;且表現為思想貧乏、感情脆弱、行為偏激等。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方面存在的許多問題,直接影響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所以,我們必須從長遠戰略出發,冷靜面對,正視現實,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客觀地、科學地、歷史地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才能全面地準確地把握和解決這些問題。
首先,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門對這項工作的認識程度不夠。雖然教育方針強調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但在實踐中卻未能很好地貫徹。教育評價體系片面強調智育,對學生的評價以考試分數為主,這種導向必然造成學校和家庭教育重智而輕德。教育的第一天職就是把人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將自然人培養成社會人,培養成善良、正直、誠實、有責任感的、與他人能和睦相處的人。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孩子們之所以不正常,都是由于不正常教育的緣故。”時常看到一些現象:一些考試分數低的學生,在校不被老師喜歡,回家就被家長責備,甚至定格為笨學生、壞學生,使他們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他們可能就會發展到我行我素或者破罐破摔,做出一系列的錯事。如果教師能轉變觀念,盡職盡責的認真教育,就可能是另一種結果了。其次,沿襲了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仍然根深蒂固,“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觀念影響至今,這會導致未成年人除了讀書外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會,不想了解書本以外的知識。
社會上甚至在許多家庭中都存在著種種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環境和因素。影視劇中有關金錢、暴力、犯罪等的情節比比皆是;有些家長全然不顧對孩子的影響,在家里賭博打麻將。有些人為了賺錢,不惜做違法的事情。一些互聯網站沒有肩負起傳播先進文化和倡導健康網絡風氣的職責,甚至傳播違背社會公德的信息,如微信微博上時有污蔑、貶低英雄人物、宣揚低級趣味的信息,這些現象對未成年人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學校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簡單,目標空泛而不具體、抽象而不切合未實際,表現為空洞說教。思想教育內容陳舊,宏觀性的多,微觀性的少;共性的多,個性的少;歷史和外面世界的英雄模范人物多,身邊先進的人物事跡少;抽象的概念多,鮮活的事例少。上述情況的存在,造成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影響有限,效果堪憂。道德實踐對未成年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道德是規范,是以人的行為為載體的。我們的德育不能僅僅滿足于課堂和書本的說教,要與未成年人的生活、學習等行為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學校。“可憐天下父母心”,身為父母都希望孩子成龍、成鳳,但這種期盼的重心,在許多家長的心目中已從“德、智、體、美”向學習成績偏移。當然,這有來自應試教育這根指揮棒作用的影響,也有來自家庭教育重智輕德現象的因素。
未成年人的成長成才,離不開學校教育,更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孩子的思想認識、行為方式、生活習慣,是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就是孩子最初的、最近的榜樣。父母個人品德修養和知識水平,決定著家庭教育的水準和成效。家庭教育方式更多的是言傳身教,是一個自覺或不自覺的過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著子女們的為人處世,影響著孩子世界觀的形成。所以,父母如能夠以身作則,看問題客觀公正,待人接物重誠信守禮儀,進退有據,特別是正直善良的品格,對孩子都是最直接的正能量的陶冶與感化。例如,怎樣看待金錢和權力,怎樣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之間的關系,怎樣處理鄰里關系,怎樣看待社會上的丑陋、負面的東西,如果家長沒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沒有強烈的愛黨愛國的情懷,沒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充滿正能量的積極樂觀向上的態度,就很難教育孩子正確看待社會。
對人才的衡量要講德才兼備,首要的是德?!按髮W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德在人生成長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于“德”和“才”的關系,古人已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專門寫道:“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018年5月2日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明確指出:“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這是人才培養的辯證法?!钡?、才兼備的人才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最需要的,當今社會對誠信的強烈呼喚,人力資源市場對有德有才者的青睞,單位招聘員工都要做能力與品德的雙重考核,說明社會已在逐漸遠離重才輕德的誤區。面對社會如此的人才需求,家庭的育人觀念也要調整,與時俱進,不但要關注子女的學習成績,還要重視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養。家庭是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的搖籃,為人父母者,要有正確的人才觀,通過日常的言傳身教給子女以陶冶和影響,循循善誘,使他們從小在父母的教育關懷中走向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健康之路。
其一,要大力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教育。習近平同志講:“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魄。”學校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抓好學習、宣傳、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的這一講話精神,從增強愛國情感入手,不斷把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引向深入。
其二,要大力加強文明行為習慣的培養教育。要教育學生從規范行為習慣著手,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培養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根據“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基本道德規范要求,引導學生樹立心中有祖國,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他人的意識,懂得為人做事的基本準則,具備文明生活的基本素養,學會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其三,要加強誠信教育。在中國古人看來,誠是指一種真實無妄、表里如一的品格,也是道德的根本,故“養心莫善于誠”。信是指一種誠實不欺、遵守諾言的品格。誠信既涉及個人的道德品質,也關乎社會良好風尚的形成。因此,對未成年人進行誠信教育,養成好的道德品質,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以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風氣的好轉。
出于好奇心理的使然和好玩、好逗的天性,未成年人鐘情網絡,喜好收發短信、微信。而未成年人上網、發短信是有利有弊,如不加以規制和監督,則弊大于利。2017年11月,國家教育現狀專項摸底排查數據顯示:接受調查的青少年中,兩成以上的人每天會有5個小時以上的時間用于刷短視頻,超過四成青少年每天都會打開短視頻進行觀看。當然,更令人心驚的還是在“95后最向往的新興職業”調查中,網紅和主播成為了第一選擇,占據了被調查人總量的54%上網聊天看視頻,不但占用了未成年人大量寶貴的學習時間,也使部分青少年形成扭曲的價值觀。
針對這類問題,當然不能采取簡單禁止的辦法,首要的是興利除弊的疏導。當前,有的學校建起了自己的校園網,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有的學校推出“網絡視頻課堂”公益性節目,供師生免費瀏覽;有的學校在學生中建計算機興趣小組,開展網頁設計賽、動畫制作賽等競技賽,盡可能把未成年人吸引到傳播先進文化的網站。這些疏導措施,都值得推廣,它既滿足了未成年人上網的興趣,又可以引導他們進入安全健康的網上精神家園和快樂大本營,營造綠色網上空間。
多年來,社會各界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做了許多有益的事情,如規范網絡的立法逐步完善;文化市場的掃黃打非長期堅持不懈;營業性文化娛樂活動場所的規范和管理不斷加強;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的管理不斷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頒布,使未成年人的保護和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預防都有了法的依據。這些都是凈化未成年人成長環境的有力舉措,但是,社會各界凈化未成年人成長環境所做出的努力,還缺乏有組織的溝通和協調,相互之間還沒有能夠形成強大的合力。對此,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要給予高度的重視,有必要建立一個領導和協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權威性機構,來統一社會各界的力量,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提供強力支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