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中積極情感的核心為幸福感,是愛、喜歡、希望等正面情緒的最高體現。幸福感是正面情緒戰勝負面情緒后的結果,是個人對某一階段情感體驗綜合整體評價。個人情感經歷體驗的不同,幸福感的標準也不同。幸福感的來源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個體對外在環境的正向感知;第二,個體在家庭社會活動獲得的存在感;第三,在追求個人價值過程中實現人生意義。幸福感具有拓展——建構功能,是對個人思維和行為的拓展和構建。幸福感刺激個體對新事物新知識產生探索的欲望,進一步推動注意力、思維的擴展以及行動力范圍的擴大,此過程中獲得的認知飛躍又成為再次開拓探索的新動力,最終形成不竭的創新動力。
第一,教育者應采用積極愉悅的教學方式,通過借助先進的多媒體技術,用豐富多彩的音頻或視頻替代抽象死板的文字表述,以刺激感官的方式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進而使其產生好奇或興趣。
第二,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應建立和諧積極的師生關系,讓受教育者成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每個受教育者都有其特有的思維方式或情感表達,在教育活動中,教育者要推動與受教育者間的良性互動,使其在比較輕松的環境下放下焦慮和畏懼自由地表達見解想法,從而獲得存在感。
第三,教育者積極的評價對學生的發展有促進作用。客觀多樣的評價能夠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優勢,找到自己的不足,在不喪失自信的情況下接受教育。首先,每個受教育者的身上都有優點,教育者要用動態的眼光進行評價。對于自身優勢相對薄弱的學生,教育者要有耐心,保護其自尊心,通過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讓教育者有機會體驗收獲的喜悅,從而使其獲得深入學習的興趣。教育者也不能忽略學生的缺點,要用恰當適度的語言,在不影響學生積極性的前提下對學生進行批評。其次,教育者要建立連續完整的評價體系,使學生用整體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學習情況,不因一時的困難或負面評價讓自己消極情緒戰勝積極情緒,喪失繼續學下去的動力。在這一過程中,評價主體可以是多元化的,可以是師生互評、生生互評或家長與學生間的互評,其形式可以是訪談或調查問卷。
積極心理學中積極中包括24種優秀品質,如勇敢、堅持不懈、自我控制、適度和謙虛等。積極人格在積極的內外因的相互作用下產生。積極內因的形成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積極情緒,如興趣和喜歡的激發下,個人主動進行某種活動,并且當取得一定成績時,就會激活內在的其他潛在品質,如勇敢和堅持不懈等。積極情緒有助于積極品格的培養。二是在行為過程中,當個人通過自我努力獲得成績或外界認可時,會對自我能力產生認可,即產生成就感。而這種成就感有助于自我控制等積極品質的形成。積極外因包括具有一定吸引力的行為目的和來自外界的認可。
第一,培養教育者積極的歸因方式。積極心理學認為負面情緒的來源并非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消極評價,因此幫助學生建立積極正確的歸因方式,合理看待自己的失敗或遇到的困難,對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品格有重要意義。受教育過程中遇到困難或失敗的原因有很多種,積極歸因方式把消極結果歸于學習方法不正確或學習任務超出受教育者承受范圍本身,即教育者或家長揠苗助長。積極的歸因方式避免受教育者將失敗歸咎于自己能力不夠,甚至產生一種失敗決定論,從而喪失繼續下去的勇氣。教育者應利用積極的歸因方式,并通過教學上的調整,幫助學生克服眼前困難,讓學生感受到通過心態的調整和自身努力能夠獲得成功,從而獲得成就感。持續的成就感對受教育者獲得自信感有重要意義。
第二,教育者要樹立積極的學生觀。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就個人終身發展而言,積極樂觀的品格是一個人不懈努力,戰勝困難,最終實現人生意義的不竭動力。這就要求教育者不要只將目光鎖定在知識傳授或達到教學目標上,要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出發點,注重學生有效品德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通過設計教學內容,向學生傳達正確的價值觀;通過溫暖的鼓勵和親切的陪伴,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暗示,實現自我認可,獲得成就感。
積極心理學從人的積極心理潛力出發,強調積極情緒、積極品格及積極環境對個人行為活動的重要意義,因此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要運用積極心理學理論讓受教育者獲得幸福感及成就感,進而獲得自主學習和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