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海平
(西安財經學院行知學院陜西西安710061)
心理學家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制定了標準,標準如下:有適當的安全感,自尊,和成就感;適時地進行自我批評,不要對自己驕傲或苛刻;在生活中,有主動性,不受環境的影響;理性,現實,客觀,能容忍挫折與打擊,適當的幻想;個人價值觀可以適應社會規范,注重工作;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夠客觀地評價自己的能力,并適應環境的需要來改變自己;有現實的目標;適度接受個人需求和滿足需求的能力;能夠積累學習經驗;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有愛與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既不過分奉承,也不過分尋求社會贊許,有個人意見,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此次調查以西安財經學院行知學院學生為對象,對2018級大學生抽樣調查以及對2016級、2017級共300名大學生運用大學生人格問卷(UPI)方式進行抽樣調查。問卷結構有以下幾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學生的基本情況。包括學生的姓名、年齡、性別、家庭情況、入學動機等基礎問題;第二部分是UPI問卷本身。由60個項目構成。其中4個項目是測偽尺度(lie scale),其題號是5、20、35、50。其余56個是反映學生的苦惱,焦慮,矛盾等癥狀項目;第三部分是附加題,主要是了解被測試者對自身身心健康狀態的總評價以及是否接受過心理咨詢的治療等擴充問題。本文在UPI問卷問題的基礎上又添加了心理健康認知與對心理疾病了解等兩道問題(由于篇幅所限,調查問卷在此略去)。
本次調查通過問卷星設計大學生人格問卷,并通過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進行發放和直接分派等方式來進行調查。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50份,收集問卷319份,篩選有效問卷300份。本次訪談地點在學校宿舍樓、教學樓區域,隨機對50名學生進行實地訪談,并在談話中對有效信息進行記錄。
圖3-1 心理健康認知比例
從圖3-1中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能夠較好的認識心理健康,有極少數學生還分不清神經病和心理問題引起的病癥,還有學生認為心理有問題就是神經病。文科學生比理工科學生更能理解心理健康。見表3.1。
表3.1 心理健康認知專業選擇率(%)
從表3.1中可以看出,文科生比理科生能更好的認識心理健康,而在心理有問題就是神經病和分不清神經病和心理病這兩個選項上,理科生選擇率較高。
圖3-2心理健康問題認知比例
從圖3-2中可以看出有20%的學生了解15種以上的心理疾病,大多數學生了解8-15種心理疾病,32%的學生只了解1-8種心理疾病,由此可見如今人們對心理疾病的認知還是很清楚的。
表3.2 心理疾病認知性別選擇率(%)
從表3.2中可以看出,女生在這問題的三個選項上選擇率都比男生高,這表明女生對心理疾病的關注比男生對心理疾病的關注要多。
本文將UPI總分≥25分或對問題“想輕生”作肯定回答者定為“心理異常”。根據該條件篩查我校近3年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人數情況。見表3.3。
表3.3 UPI篩查出有心理問題新生人數的比較(%)
從表3.3可以看出,我校篩查出有心理問題的新生選擇率情況為:2018級低于2017級,2017級低于2016級;2016級、2017級、2018級分別呈現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選擇率逐漸上升。可見,我校近3年新生篩查出有心理問題的新生人數及選擇率大體呈上升趨勢,說明近3年我校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總體有所下降,學生對于心理問題的認知度提升,能更積極的配合。
表3.4 附加項目的選擇率(%)
從表3.4可以看出近3年新生自覺心理健康水平較高,表現為2018級61、62題上的選擇率遠低于2016級和2017級 。近3年新生對心理咨詢的需求度較高,表現為2018級在64題上的選擇率高于2016級與2017級,結合著四個問題來看,反映出他們對心理咨詢的認知較好和接納程度較高。近3年新生的共同問題是:新生實際接受心理治療或咨詢的比例與需求之間落差較大。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雖然心理健康水平有提高的趨勢,但心理問題也從顯露轉換為隱蔽,大多數學生有心理健康問題或疑問,卻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詢或治療。
首先,大學生應合理利用自己的優勢,比如趁著年輕、精力旺盛,讀萬卷書的同時行萬里路,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來增加自己的見識。其次,青年大學生思想成熟度還不是很高,對于社會事物的辨別能力還有待提升,容易被社會不良信息所裹挾,有時候甚至會觸犯法律。青年大學生要學會用辯證的思維解釋事物,使自己能更好的融入社會這個大家庭中。
部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源于從小生活的家庭環境,特別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家庭的孩子是易發群體。這就需要我們的父母為孩子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夫妻合作,家庭和睦,與人為善、坦誠待人,給孩子以正面積極的引導。家庭成員的和睦相處,也有利于信息的溝通,對于彼此的生活、工作、學習具有積極意義。可以說,好的家庭氛圍是家庭成員的“膠水”,每個人都會與他人溝通交流,不免會受到他人的影響。家庭氣氛活潑,輕松,父母性格開朗,那么孩子就會自信開朗,較為外向。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學習方法與知識的傳授外,也應積極進行教學方面的創新,將生活案例與課程內容相結合,給大學生提供生動有質量的“教學大餐”;行政人員也應體現溫文爾雅的學者風范,對待學生的各項教學管理工作有耐心,循循善誘,不應脫離教育的本質,擺官架子;還有重要的一環便是輔導員,輔導員與學生接觸的時間最多,也是最了解學生的教工人員,對于學生應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樣注重多關心照顧,對于他們困擾的問題予以善意疏導,必要的時候和教師、家長形成“鐵三角”,全面提升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心理健康工作是一種專業性強的工作,尤其是涉及到心理咨詢和治療。這就需要學校設立心理輔導渠道,安排專門的教育工作者與工作空間予以應對。例如聘請專業的心理輔導老師,設立一些常規的發泄室、溝通室,必要的心理咨詢室都是學校應該具備的,只有軟硬件達標,才能夠給學生的心理健康做最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