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鳳琴
[摘要] 目的 分析合并下脛腓聯合分離踝關節骨折的手術治療。方法 方便抽取該院于2008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合并下脛腓聯合分離踝關節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術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給予兩組常規骨折切開復位術、內側入路聯合后外側入路骨折切開復位術治療。結果 觀察組骨折愈合時間(16.24±0.78)周,短于對照組(20.03±2.14)周(t=4.69),觀察組術后踝關節運動功能評分(81.06±6.19)分、治療滿意度98.08%均高于對照組(69.44±5.26)分(t=10.29)、治療滿意度85.42%(χ2=5.25)(P<0.05)。結論 合并下脛腓聯合分離踝關節骨折手術治療中,內側入路聯合后外側入路可縮短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改善其踝關節運動功能。
[關鍵詞] 下脛腓聯合分離;踝關節骨折;骨折切開復位術;內側入路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8)08(a)-0068-03
Surgical Treatment of Joint Ankle Joint Fractures
XU Feng-qin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Hongquan Hospital, Yangzhou, Jiangsu Province, 225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joint ankle fractures. 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combined ankle fractures and ankle fractures convenient treated in the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8 to Jan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Two groups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fracture open reduction, medial approach combined posterior lateral approach fractures open reduction surgery. Results The fracture healing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6.24±0.78)w, which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20.03±2.14)w (t=4.69). The ankle joint motor function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81.06±6.19) points and the treatment satisfaction was 98.08%. The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69.44±5.26)points (t=10.29), and the treatment satisfaction was 85.42% (χ2=5.25) (P<0.05). Conclusion In the combined surgical treatment of the lower jaw combined with the separation of the ankle fracture, the medial approach combined with the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can shorten the fracture healing time and improve the ankle joint motor function.
[Key words] Lower humeral joint separation; Ankle fracture; Fracture open reduction; Medial approach
手術是臨床治療下脛腓聯合分離合并踝關節骨折的常用方法[1],這種病變的治療難度在于:這種病變以脛腓聯合分離、患者踝關節成分被破壞為基本特征,加之踝關節解剖結構復雜,一旦治療不當,很容易引發運動功能障礙[2-4]。該研究將2008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合并下脛腓聯合分離踝關節骨折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抽取該院收治的100例合并下脛腓聯合分離踝關節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術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48例)和觀察組(52例)。所選病例均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對照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8例;年齡24~62歲,平均年齡(46.2±3.5)歲。觀察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9例;年齡25~61歲,平均年齡(46.3±3.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常規骨折切開復位術治療 對照組行常規骨折切開復位術治療:①術前處理。術前常規行CT檢查,患肢抬高15~30°,行跟骨牽引,給予患者冰袋外敷,持續外敷24 h。并輸入125~250 mL甘露醇注射液(國藥準字H11020861),按照2次/d的頻率給予患者加壓靜脈滴注處理。動態監測患者的血糖、血壓指標,行手術治療的標志為:患者局部皮膚腫脹消失,且表面出現皮紋征。②常規骨折切開復位術治療。行腰硬聯合麻醉,合并下脛腓聯合分離踝關節骨折患者取俯臥位,常規消毒鋪巾,根據患者骨折狀況,經內側入路或后外側入路行切口復位內固定治療。術后常規使用抗生素,外用石膏托以90°固定患足,患者患足取背伸位。術后24~48 h拔出引流條。術后1周指導患者進行患足功能鍛煉。術后8周內嚴禁患肢負重。
1.2.2 內側入路聯合后外側入路切開復位術治療 觀察組行內側入路聯合后外側入路切開復位術治療:①術前處理。觀察組患者的術前處理對對照組相同。②內側入路聯合后外側入路切開復位術。行腰硬聯合麻醉,患者取俯臥位,事先于患者易受壓部位下方增設棉墊,以預防壓力性損傷。常規消毒鋪巾,于患者外踝后緣、跟腱外側緣沿自上而下的方向做一個10 cm縱向切口,在避免患者腓腸肌神經、小隱靜脈受損的前提下,切開小腿深筋膜,確定腓骨長短肌腱位置,向后內側牽拉,以暴露骨折部位。選用解剖型鎖定加壓鋼板固定,促使患者脛腓距關節面解剖結構恢復正常。沿前外側方向,充分牽開患者的腓骨長短肌腱,以暴露拇長屈肌表層,沿后內側方向牽引,充分暴露脛骨后方骨折塊。于直視下行牽引復位,確定解剖結構恢復正常后,以克氏針進行臨時固定。以C形臂X線機評估患者的骨折復位效果,如滿意,選用3.5 mm空心拉力螺釘沿斜前方固定患者骨折塊,將患者調整背伸踝關節90°,分別于患者脛腓聯合、腓骨后外側約2 cm位置,分別置入2枚3.5 mm螺釘。根據患者脛腓間隙選用固定方法:如患者的脛腓間隙處于2~5 mm水平上,且脛腓韌帶并未完全撕裂,應在充分探查局部損傷狀況的基礎上,行修補治療。確認脛距關節復位良好,且各關節間隙內無軟組織后,妥善縫合周圍肌腱。沿自上向下、前的方向,于患者內踝部位做一個3 cm弧形切口,注意保護隱神經、大隱靜脈,分離皮膚及組織,充分暴露內踝骨折端,采用3.5 mm螺釘固定。止血后,置入1根引流條,檢查無誤后,縫合切口,消毒并行加壓包扎。術后處理方法與對照組一致。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觀察患者的踝關節功能評分變化,評分項包含術前、術后8周。觀察患者的治療滿意度,評分項包含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
1.4 評價方法
分別于術前、術后8周,選用美國足與踝關節協會踝與后足功能評分標準,評估患者的踝關節功能變化。評分標準:差:<50分;良:75~89分;優:90~100分。
1.5 統計方法
選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
對照組骨折愈合時間(20.03±2.14)周,長于觀察組(16.24±0.78)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患者的踝關節運動功能評分
兩組術前踝關節運動功能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對照組評分低于觀察組(P<0.05)。結果見表2。
2.3 患者的治療滿意度
對照組滿意度低于觀察組(P<0.05)。結果見表3。
3 討論
作為臨床骨科常見創傷之一,踝關節骨折患者中,約10%合并下脛腓聯合分離[5-6]。在臨床治療中,患者下脛腓聯合解剖關系的恢復直接影響患者的踝關節活動功能,若未及時修復,很容易誘發各類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7]。骨折切開復位術是臨床治療合并下脛腓聯合分離踝關節骨折的常用方法[8-9]。常規手術多取后外側入路或內側入路,這種治療方法療效尚可,但由于這兩種入路在骨折位置較高、周圍結構復雜的病例中應用相對受限[10],因此,部分患者骨折愈合時間較長,術后踝關節活動功能恢復欠佳。
內側入路聯合后外側入路骨折切開復位術的應用優勢在于,內側入路為患者內踝骨折的固定及復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而后外側入路可滿足醫師于直視條件下復位、固定骨折部位的要求,還可妥善修復患者的脛腓韌帶損傷狀況[11]。因此,將其用于合并下脛腓聯合分離踝關節骨折患者,效果顯著。
該研究根據術式的不同將10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兩組分別行常規手術治療、內側入路聯合后外側入路手術治療,結果表明,觀察組觀察組骨折愈合時間(16.24±0.78)周,短于對照組(20.03±2.14)周(t=4.69),觀察組術后踝關節運動功能評分(81.06±6.19)分、治療滿意度98.08%均高于對照組(69.44±5.26)分(t=10.29)、治療滿意度85.42%(χ2=5.25)(P<0.05)。上述結果與李揚等[12]研究基本一致。因此,這種治療方法值得臨床推廣。
綜上所述,醫院可于合并下脛腓聯合分離踝關節骨折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推行內側入路聯合后外側入路骨折切開復位術治療。
[參考文獻]
[1] 康中山,卜月梅,馮振中,等.Endobutton紐扣鋼板線纜系統治療踝關節骨折合并下脛腓聯合分離[J].中國臨床研究,2017,30(9):1213-1215.
[2] 周振東.手術治療踝關節骨折合并下脛腓聯合韌帶損傷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7,23(16):70-73.
[3] 李岳偉,張茗慧,李小榮,等.彈性固定及堅強固定治療踝關節旋前-外旋型骨折合并下脛腓聯合分離的療效比較[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7,31(7):820-824.
[4] 宋喜軍,滕居贊.后外側入路聯合內側入路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踝關節骨折合并下脛腓聯合分離[J].中醫正骨,2016,28(11):53-55.
[5] 沈延東,潘凌霄,干開豐.紐扣鋼板線纜系統在踝關節骨折合并下脛腓聯合分離治療中的療效觀察[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6,24(22):2103-2105.
[6] 吳該文,丁真奇,黃國鋒,等.旋前-外旋型踝關節骨折合并下脛腓聯合分離的治療探討[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6,30(9):1081-1084.
[7] 王永偉,石文生,牛連生,等.合并下脛腓聯合分離踝關節骨折的手術治療[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6,31(S1):62-63.
[8] 翁科捷,鐘志剛,張育鋒,等.手術治療踝關節骨折合并下脛腓聯合韌帶損傷的臨床療效分析[J].臨床醫學工程,2016, 23(5):641-642.
[9] 王立.踝關節骨折合并下脛腓聯合韌帶損傷應用手術治療的臨床分析[J].醫療裝備,2016,29(6):126-127.
[10] 李偉.踝關節骨折伴下脛腓聯合分離的手術治療及臨床意義[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5(20):92-93.
[11] 杜奇峰.踝關節骨折伴下脛腓聯合分離的手術治療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10):70-71.
[12] 李楊,王樹森,楊寧,等.復雜踝關節骨折中后踝骨折及下脛腓聯合分離的手術治療體會[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4,29(12):1289-1290.
(收稿日期:2018-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