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彥
摘 要:作為一種節能減排的有效交通工具,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創新對綠色經濟和汽車產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而破壞性創新是提升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力的關鍵。基于破壞性創新理論,從技術創新和市場創新兩個視角分析了陜西比亞迪汽車公司破壞性創新的路徑選擇,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力;破壞性創新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32.006
1 引言
改革開放40年以來,陜西省經濟取得快速發展,人均GDP大幅提升,但隨之伴生的資源趨緊和環境污染加劇,特別是以PM2.5和臭氧為代表的大氣污染日益嚴重,加之過快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使得陜西省在大氣污染防控方面面臨嚴峻挑戰,而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對于陜西經濟社會實現結構轉型、節能減排和綠色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破壞性創新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是陜西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兩個關鍵因素,破壞性創新帶來技術創新和市場創新的變革,也是新能源汽車產業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體現。本文關注陜西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力的提升,運用破壞性創新理論,以比亞迪汽車公司為例,從技術和市場兩個維度對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公司進行深入分析,進而提出陜西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力提升的路徑選擇。
2 文獻綜述
2.1 破壞性創新理論回顧
破壞性創新理論是一種創新的戰略工具,用于分析預測產業的發展,于1997年哈佛大學商學院克萊頓·克里斯滕森(ClaytonM.Christensen) 將技術與市場有機融合,提出了破壞性創新的理論框架。破壞性創新通過低端破壞和新興市場等獨特路徑進入“非消費市場”,建立新的價值網絡,改變行業既有的競爭格局,使傳統在位企業陷入困境,從而為新興產業核心競爭力提升創造機會。破壞性創新是一種非連續的技術或商業模式,通過一系列高度非連續的、革命性的變革,從產業的薄弱環節進入,破壞原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通過技術進步,侵蝕甚至取代舊產品和產業,顯著改變主流市場需求和重構主流市場。大多學者都一致認同破壞性創新提供了不同原有技術或產品的價值與性能組合,是一種創新的生產方式、競爭態勢和開拓性商業模式的戰略工具(Schumpeter,1934;Moore,1991;Christensen,1997,2003;Kenagy,2001;Thomand & Lettice,2003),但破壞性創新具有兩個鮮明的共同點:涉及后發追趕者對行業在位者的顛覆和超越;通過技術創新戰略或市場革新來取代行業在位者。
國內學者將破壞性創新理論用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研究,侯沁江等(2015)、劉穎琦( 2011)和繆小明等(2013)從知識擴散、資源流動、企業和大學聯盟、技術軌道動態選擇等視角分析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系統;繆小明、王海嘯(2013)、盧銳等(2012)基于破壞性創新理論,從技術和市場兩個維度對豐田和比亞迪汽車創新戰略進行分析;劉蘭劍等( 2013)提出保障多回路競爭模型系統實施的政策體系;張慈等(2014)和李磊(2014)探討了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生態系統,以上學者基于破壞性創新的不同視角展開豐富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在創新管理和創新政策及創新生態系統演進還需要深入研究,而新能源汽車破壞性創新是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2.2 破壞性創新對產業競爭力的提升作用
競爭優勢理論認為,產業的持續競爭優勢源泉來自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將一個國家具有持久核心的產業競爭力歸因于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和支撐產業、企業的戰略和結構、政府和機遇等外部因素,但一國或地區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僅是外部因素的體現,技術創新是產業形成、培育和發展的持久動力的源泉。在培養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同時,應時刻注意捕捉破壞性技術的革新和變化,適時調整技術路線,當企業市場競爭力受到挑戰時候,企業必須開辟新的市場、進行技術創新,形成新的S曲線為企業的技術發展提供新方向,因此,破壞性創新為產業競爭力的提升提供了關鍵的路徑選擇。
3 陜西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力提升的案例分析——以比亞迪汽車公司破壞性創新為例
綠色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國內汽車企業響應國家發展新能源汽車的號召,積極開發新能源汽車產品,新能源汽車產品的開發應接不暇,受到主流市場和民眾的青睞。2017年7月17日,國家公布的第298批公告新產品,新能源汽車產品共有317個,其中純電動產品290個,插電式混合動力產品26個,燃料電池產品共1個。8月16日,第299批公告新產品,新能源汽車產品共有309個,其中純電動產品共282個,插電式混合動力產品24個,燃料電池產品3個。9月16日,工信部發布300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新產品公告中,共申報了320款新能源汽車產品,其中純電動汽車產品300個,插電式混合動力產品16個,燃料電池產品4個。
陜西省依靠雄厚的科教資源和裝備制造產業集聚的優勢,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奠定雄厚的基礎。陜西新能源汽車企業主要以陜汽控股集團、比亞迪汽車公司為龍頭,以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和甲醇汽車為主要產品。目前,混合動力城市清運車、清潔能源大客車和甲醇汽車等綠色環保商用車進入研發試制階段。數據表明,2018年1月—3月期間,陜西省汽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347億元,實現營業收入343.1億元,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分別為2.83萬輛和2.68萬輛,增幅超過行業整體發展水平,較2017年同期增加14%。2018年第一季度,西安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車銷售2.65萬輛,實現產值51.87億元。陜西新能源汽車產業持續發展的關鍵是汽車企業不斷進行自主創新的結果,本文以陜西比亞迪汽車公司為例探討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力提升的路徑選擇。
3.1 比亞迪汽車公司破壞性創新演化歷程
比亞迪汽車公司經歷了電池生產、傳統汽車制造和新能源汽車制造三個演化歷程。第一階段,比亞迪汽車公司以電池生產和銷售策略占領主流市場,從鎳鉻電池成本和質量的突破,形成自主設計生產線,到進入鋰離子電池行業,這樣以電池核心技術先行的決策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奠定良好的技術基礎。第二階段,2003年王傳福收購西安秦川汽車77%的股份,組建汽車公司,同年組建了北京比亞迪模具有限公司,成立上海比亞迪汽車研發中心,并于同年建成西安、北京、上海和深圳四大汽車產業基地。2008年比亞迪收購寧波中緯制造企業,增強了比亞迪汽車公司的研發能力和生產能力。第三階段,比亞迪汽車公司研發出F3DM純電動和混合動力雙模電動車、這兩種模式可以自由切換,續航達到100公里里程以上,研發鐵動力電池ET-Power和E6純電動汽車、K9純電動大巴等新能源車型,從混合動力向純電動汽車的研發全面邁進,成為國內新能源汽車技術領域的領導者。
3.2 比亞迪汽車公司破壞性創新的戰略選擇
縱觀比亞迪汽車公司的發展,從技術創新視角看,比亞迪準確定位市場,抓住電池和汽車產業的契合點,實行多元垂直整合供應鏈模式,通過低成本占有市場打開客戶群體,并向高層次的破壞性技術創新混合動力和純電動汽車的技術革新邁向,從而形成新能源汽車的領導者。具體地,采用DM雙模系統,可以在純電動和混合動力這兩種模式之間切換,產品有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F3DM 雙模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秦”“唐”等)。并研發了ET-Power鐵動力電池,在性能、容量與功率方面都有大幅提升。但缺陷是技術不太成熟,性能還有待檢驗。因此,隨著技術升級的不斷創新,這種技術破壞性創新需要比亞迪汽車公司不斷去發掘探索,從長遠看,考慮節油、減排和降耗等性能,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從混合動力向增程式純電動汽車轉型發展是未來一大趨勢。增程式電動汽車比純電動汽車更安全節能、減排環保,而里程長幾倍。目前有三代增程式電動汽車技術,第一代增程式電動汽車技術——純電動車上加裝增程器(串混),為了增加行駛里程點用了增程器啟動,但電池、增程器功率過大,油耗高,車加重,耗電更多,比純電動車貴15%。第二代的發動機仍然與電池串聯,優點是發動機能效優化,降低成本,車身減輕更節能。電池組不會過充和過放,壽命延長,安全性高,易推廣燃油車的生產,增程行駛時比燃油節油50%以上,可以免建充電樁,易于遠距離行駛;增程電動車運行成本低,對于用戶十分合算。國內外的新品有:華龍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的12米增程式客車,市區公交模式百公里油耗12升,公路模式百公里油耗16.3升;但第二代增程車的缺點是:電池充電——放電過程中能量有損耗;電池用量雖比純電動車少,但因功率要滿足最高車速要求,車價仍然高于燃油車;電池較多,重量較大;電池始終高負荷工作,壽命受影響。基于二代缺陷,第三代增程式電動汽車技術應運而生,提出了“發動機發電直接驅動電動車”的新概念,簡稱“發電直驅電動車”。與第二代增程式不同,車上發電機發的電不必經過電池而直接驅動電動機。優點是具有第二代技術所有優點,直驅可以減免電池充電——放電10%能量損耗;電池的大電流工作機會少,壽命延長;電池用量少,車重減輕,降低能耗,使成本進一步降低,再算上高節油率,車輛全壽期總費用可遠遠低于同級別燃油車的水平。
從市場創新視角看,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公司的新市場創新從低成本大眾市場起步,通過低成本電動車的普及,讓大眾了解和熟悉新能源汽車的屬性,再通過規模經濟和技術外溢進一步降低成本,獲得較大的市場份額和主導產業標準的制定等,從而為新市場破壞性創新奠定市場基礎。目前看,比亞迪市場創新上還處于破壞性創新的上升期,還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潛在客戶群體主要是中國市場客戶;充電站建設成本較高,而且充電站主要集中大中城市,分布不合理;技術標準不統一,車輛維修存在網點太少等配套跟不上問題。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比亞迪公司以中低端低成本混合動力車作為技術起點,適合陜西經濟發展需要,有利于培養技術創新的能力和市場的拓展,但隨著破壞性創新的深入,更應提高核心技術的變革,找到核心技術軌道,實現包括私人轎車和公共交通領域在內的主流中高端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
4 結論
在綠色經濟的新時代發展背景下,陜西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力的提升是勢在必行的,如何有效提升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力呢?創新是關鍵,本文基于破壞性創新理論,通過綜述破壞性創新理論和破壞性創新促進產業競爭力提升的作用,從技術創新和市場創新兩個視角闡釋了陜西比亞迪汽車公司破壞性創新的路徑選擇,對于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推廣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陜西新能源汽車要想得到持續穩定的發展,首先,建立產學研結合的科研平臺,借助陜西科教資源優勢,聯合比亞迪汽車公司、陜汽控股集團和長安大學等校企合作,攻關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難題,掌握核心技術。加大對汽車企業的科研投入,形成汽車企業聯盟和技術外溢的互補方式,鼓勵汽車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其次,依靠政府和行業的共同努力,實現技術追趕和良好的市場環境。組建新能源汽車行業協會,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市場機制作用,加大對陜西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給予普通消費者一定的購車財政補貼,完善市場上充電樁和充電站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政府和企業共同協作,提升陜西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田紅云,陳繼祥,田偉.破壞性創新機理探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7,(5):1.7.
[2]侯沁江,藺潔,陳凱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創新系統功能[J].經濟管理, 2015,(9):19.28.
[3]劉穎琦.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中企業-大學關系對技術創新的影響[J].管理世界,2011,(6):182.183.
[4]繆小明,趙靜.基于突破性創新視角的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軌道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8):1.4.
[5]繆小明,王海嘯.基于破壞性創新視角的新能源汽車發展研究[J].情報雜志,2013,(2):62.66.
[6]盧銳,吳云,王軍.基于破壞性創新的比亞迪創新戰略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2,(2):42.63.
[7]劉蘭劍,陳雙波.基于多回路競爭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政策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3,(5):41.45.
[8]張慈,熊艷,肖蕊.基于生態視角下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研究——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為例[J].生態經濟,2014,(6):106.108.
[9]李磊,郭燕青.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構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23):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