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舉國歡慶之際,也恰巧迎來了我們《葡萄酒》雜志金樽獎10周年。金樽獎之后,我們開啟了這期專題,也來講述一下發生在我們身邊,老百姓餐桌上40年來的變化和我所親歷的行業發展和消費變遷。
1978年12月22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閉幕,普遍意義上認為改革開放拉開了序幕。那時,我還沒出生,對那個年月餐桌上所知甚少,只知道在那之前,舉國物資貧乏,青菜、蘿卜是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角,家家戶戶都在腌制咸菜,好在蔬果短缺的季節能有存余。那時,大家最盼望的就是過年,可以放開懷來開一次葷,北方可以好好地無限量吃頓餃子,南方可以團團圓圓地宰雞殺鴨,和親友團聚在一起來一桌豐足的家宴。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如火如荼,我出生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從沿海大城市到小城鄉,糧食和果蔬開始豐富起來。每每憶起最無憂的童年時光,腦海里浮現的除了農場里快樂的奔跑和玩耍,還有關于吃的記憶。有外婆每天清晨4點起來熬的帶著暖意的溫熱的粥,和每到生日會比平時多吃的一個雞蛋,還有逢年過節時的豐盛,更有小時候媽媽攢起來的糧票和國庫券,那個家里買米都還得用糧票去換的年月,那段和發小每天清晨練完功用飯票去機關食堂打韭菜包子的日子……
90年代后,沿海城市經濟開始先富裕起來,不但人們的餐桌上逐漸豐盛起來,港臺文化的盛行,也帶來了洋酒、葡萄酒這樣的舶來品。“人頭馬一開,好事自然來”的廣告恍若眼前,回憶起來,第一次和葡萄酒的親密接觸記憶猶新,這些年來所親歷的行業的許多重要時點也讓我內心激蕩,借此流淌于紙上。
在我看來,1978-2018年,是不可復制的40年,這40年內中國走過了許多發達國家兩三百年才走完的路,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跡。我們有幸生于這個偉大的年代,見證當中的發展和變遷。40年風雨兼程,從老百姓的餐桌到行業里的發展,和頭號玩家們到底發生了多少變化?
國際著名葡萄酒大師提姆·阿特金(Tim Atkin MW)曾說過:“國外百年產業,中國只需二三十年。”這二三十年正巧發生在改革開放的40年中,是改革開辟了這樣的新路,是開放造就了這樣的里程和成就!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圖強,這一期,我們編輯部的同事們不但為你講述改革開放以來餐桌上的變化,更為你講述張裕、長城、王朝等老三家葡萄酒企業的故事,也一起來回顧作為行業晴雨表和風向標的糖酒會40年改革和開放之路。

執行主編:
微博:@anniecai97 anniecai@winemag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