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保東
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當前醫藥經濟面臨巨大的下行壓力,亟待創新動能來撬動醫藥經濟的發展。醫藥類企業作為知識和技術密集型企業,創新性是其一大特征,而我國的醫藥類企業創新性特征并不明顯。正所謂有研發才有創新,研發活動是技術創新活動的重要體現,研究醫藥類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活動所存在的問題,并在原因剖析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對于提高醫藥類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具有深層意義。
高新技術企業是在現有領域內,運用高科技不斷進行研究的企業。醫藥類高新技術企業就是運用能夠把科學技術不運用到藥品研究的技術知識密集型企業。醫藥類企業被人們稱為永不過時的朝陽產業,說明了醫藥類行業的特殊性,醫藥行業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對健康的需求不會消失,所以醫藥類企業的市場是龐大的而且是不可替代。醫藥行業與其他行業不同,醫藥行業是和人的生命健康密切相關的特殊產業,需求具有剛性,當人們面臨身體疾病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身體健康,對藥品的價格不敏感。醫藥行業是可創造高額利潤的、高附加值的行業。對藥品的研發需要投入巨額的資金,所以藥品的定價很高,需求具有剛性,企業能夠在市場中獲取巨額利潤。
不同的規模,企業的創新研發投入也會有所不同。技術創新動力理論認為企業規模和企業的創新是正相關關系。企業規模越大,擁有更多的資源和能力進行技術創新。規模大的企業應對風險的能力對小企業強。研發活動投入資源多,耗費大。為了保證產品研發是順利進行,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投入研究,除了人力資源,還需要匹配設備,購買研發活動過程中所需的相關的技術費用。為了完成技術創新,需要配置大量的資源。為了保證產品研發是順利進行,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投入研究,除了人力資源,還需要匹配設備,購買研發活動過程中所需的相關的技術費用。規模大的企業和規模小的企業相比,配置資源的能力更強,為創新所提供的硬件環境更加完善,更有利于企業進行研發投入,取得創新勝利。簡而言之,大型企業在資金、技術和人才方面的具有規模經濟優勢。
高新技術企業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創新水平,企業的研發投入活動會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知識信息很容易被模仿,當企業承擔巨額費用卻沒辦法得到所有收益,企業會減少創新投入。影響很多醫藥高新技術企業進行研發投入。如果僅憑市場調節,緩慢且效率不高。這時需要政府干預市場以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政府主要通過直接補助企業進行研發活動和稅收優惠來實施對企業創新行為的引導。但是政府的行為帶來的擠出效應還是促進效應,未能得出一致結論。擠出效應認為,政府的過多扶持,會使企業產生依賴,導致企業減少自己的研發投入。而且政府可能會加強干預企業的程度,會限制企業其他領域的發展。還有可能會出現經費挪用、虛假報申報取研發補助的行為,不利于企業研發投入。促進效應認為政府資助可以有效引導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政府補助降低了企業的研發成本,分散了研發活動的風險。政府資助反映了市場需求的擴大,進行研發活動的預期回報率增加,企業傾向于加大研發投入進行技術創新。此外,政府還可能為企業帶來相關的信息,降低企業進行研發活動的風險。
吳劍峰和楊震寧[1]認為政府補貼和企業的研發投入并沒有明顯效果,企業獲取了政府補貼,但是并不完全用于研發投入方面,導致政府補貼并沒有發揮其效用,對研發投入沒有明顯的影響。但對私營企業、特別是私營高科技企業,財政補貼能夠帶來現金流入,有利于解決私營企業沒有資金的問題,同時降低了進行技術創新的成本,政府引導企業的創新行為效果最顯著。[2]擠入效應顯著,沒有擠出效應。
醫藥行業的高新技術企業主要是指能夠把科學技術轉換成為藥品的技術密集型和知識性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提高各個環節對生產要素的利用率、減少不必要的投入,節省生產要素,降低產品成本,形成產品優勢。通過產品的稀缺性和差異性讓企業迅速占領市場制高點,取得高額收益。醫藥類高新技術企業,代表著醫藥類行業的最高水平的創新能力。我國醫藥業高新技術企業今年來發展迅猛,創新態勢風頭正盛,全行業倡導創新變革。
本文通過對2014年到2016年本文收集了了2014-2016年醫藥制造高新技術企業146家公司樣本,以年份為橫軸,企業年報中披露出來的研發投入支出數據為縱軸,可以直觀的看出,從2014年度到2016年,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總量不斷增長,2014年到2016年間上研發投入總量上增長了RMB6,470,139,967.98,從2014年到2016年創新投入增長了51%。2015年到2016醫藥制造業增長了RMB3,292,163,433.91,增長了21%,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投入逐年增加,這和我國的產業政府和扶持力度上密切相關,也說明了我國高新技術企業不斷增加研發投入。從研發投入總量上看,我國醫藥制造業的研發投入越來越大。從研發總量上看,醫藥制造業在研發投入上有著樂觀的結果。
以研發投入占比營業收入為衡量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強度。但是從研發強度上看,醫藥制造業高新技術企業,從2014年到2016年研發投入強度變化不大。醫藥制造業2014年度的研發強度為4.2074%,2015年研發強度為4.5358%,2016年研發強度為5.2111%,從2014年到2016年,醫藥類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強度還有所增長但增長甚微。高新技術行業的平均研發強度為5%,,藥醫制造業的研發強度剛剛達到高新技術行業的平均水平,研發投入不足。醫藥制造也在高新技術企業強度大體上還處于較低的程度,高新技術企業整體的研發強度仍需進一步提升。醫藥制造業研發投入增長中的很快,但是研發投入強度卻基本沒有變動。發達國家醫藥類的研發強度一般為15%左右,而代表我國醫藥類企業研發強度最高水平的醫藥類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強度平均值才達到5%,創新研發投入強度和西方發達國家之間存在巨大差異。
截至2017年,在醫藥高新技術企業,在新藥研制專項中已有90個品種獲得了新藥證書,135個品種獲得了臨床批件,24個新藥獲批生產。同往年相比,取得了重大的創新成果。創新研發得到有效增長,取得突破性進展。衡量一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還可以看企業擁有的專利。我國醫藥類高新技術企業所擁有的專利較少,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6年披露的2015年高新技術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我們發現,7392家規模以上的醫藥制造業企業中,有效發明專利數是31259件,平均每家醫藥制造業的專利數才4件,說明醫藥類高新技術企業的自主創新程度還是不夠。美國的醫藥類高新技術企業在全世界的醫藥行業中是領頭羊的地位,早在2000年以前,每年專利申請數量就已經超過6萬件,而我國醫藥類高新技術企業現在的程度還不及美國當年的一半。
本文認為,醫藥類高新技術企業整體上看,規模普遍不大,導致企業進行研發創新活動的投入不足。醫藥類高新技術企業行業整體規模小,企業沒有辦法形成規模效應,不利于企業研發投入研究。因為規模小,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和自愿投入到創新活動中。研發投入風險大,開拓性和探索性使得研發投入風險大,規模小的醫藥高新技術企業承擔風險的能力薄弱,企業不敢進行技術創新。我國現階段的醫藥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很少,總共才200多家,而且企業的規模都比較小。雖然同規模大的企業相比,規模小的企業更具靈活性、創新性、創新動力強等特點,但是卻沒有配備齊全的資源進行技術創新。對于我國現階段的醫藥高新技術企業來說,規模大的企業配置資源的能力以及抵御風險的能力是遠遠大于規模小的企業的,規模大的企業更具備足夠的條件進行創新活動,創新投入也會更多。因此,從醫藥類高新技術企業的角度來看,形成規模大的、具備壟斷性的企業是有利于企業的創新活動和研發投入的。而我國醫藥類高新技術企業規模小的特點制約著我國醫藥類高新技術企業的快速發展。擴大企業規模的一大辦法就是進行企業兼并。我國醫藥類行業存在很多規模小、創新能力不足的企業,醫藥類高新技術企業應當加快兼并那些管理效益不好的規模小的企業,整合企業資源,擴大企業的規模,加大力度集中企業資源進行技術創新,把企業做大做好做強。
市場結構對醫藥類高新技術企業來說,“效率效應”的作用是大于“替代效應”的,當市場越集中所產生的規模效應越明顯,企業擁有的市場份額越多,說明企業在行業中的地位越高,企業所擁有的影響能力越大。企業擁有能為企業帶來巨額利潤的市場定價的話語權。企業獲得的利潤越高,從市場中獲取的經濟效益越多,能為企業進行研發投入帶來資金保障。企業為了維持擁有巨額利潤的市場地位,必然會加大企業創新投入進行技術創新。壟斷性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結果只有兩種,第一種是研發失敗,但是企業擁有承擔成本失敗的風險的能力,研發失敗不會對企業產生太大影響。第二種結果是研發成功給企業帶來巨額的利潤,繼續保持企業的市場優勢地位。能夠能夠壟斷性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利大于弊,企業為了維持現有市場地位,會傾向于積極創新保持企業的市場優勢。從全世界的醫藥類行業整體上看,醫藥類行業本身具有相對壟斷性的特點。這從另一個角度看,說明適當的壟斷性是有利于醫藥類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的。對于醫藥類高新技術企業來說,市場集中度有利于企業創新投入。
影響醫藥高新技術企業進行研發投入的因素很多,如果僅憑市場調節,緩慢且效率不高。這時需要政府干預市場以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政府主要通過直接補助企業和稅收優惠來實施對企業創新行為的引導。對于我國醫藥類高新技術企業來說,研發投入不足是首要問題,而政府資助可以讓企業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我國醫藥類高新技術企業屬于剛剛起步的發展階段,面臨著資源不足的問題,政府資助有利于企業降低研發投入成本。
政府扶持力度需要加大。政府可以加大醫藥行業的扶持力度,引導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幫助企業完成規模化,并且有維護醫藥類行業市場秩序的責任,適度提高行業的集中度。國家應該維護醫藥產業的市場秩序,需要防止惡性競爭,損害消費者的利益,也影響企業的研發投入。創引導企業和高校科研所間的合作,形成技術聯盟,推動產學研,要加快產學研之間的合作與溝通。要充分發揮大學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建立企業、科研單位、大學關于技術創新的交流平臺,促進大學和公立研究科技成果的轉化。企業提高資金不能夠推動技術商品化,有利于企業。除了稅收優惠外,政府可以通過直接給予企業資金補助,更能直接解決企業研發資金的問題。加大企業研發投入強度,推動企業的發展。現有醫藥行業的發展不夠健全,從自身方面改善企業的研發投入能力有限,需要政府支持和幫助。所以政府在企業的研發投入中扮演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地位。
醫藥類企業規模比較小,對產品進行技術創新的研發投入不足。政府一般通過稅收優惠和資金補貼引導企業的創新活動。相對于稅收優惠來說,政府的資金補貼更直接、更能解決小規模企業研發投入嚴重不足的問題。政府除了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外,也還應在一段時期內承擔起對產業化、工程化支持的主要責任,擴大諸如高技術產業化資金等的支持規模,制定措施確保資金支持到位、使用到位。
隨著經濟快速地發展,我國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醫藥行業所面臨的機遇越來越多,醫藥類企業的產品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們加上對醫藥產品需求具有剛性,我國的醫藥類面臨巨大的市場需求。對醫療健康的巨大需求將會形成一個巨大的市場。在過去幾年,我國醫藥類企業得到了快速成長,但是醫藥類企業出現的問題也越來越多,阻礙醫藥類企業的發展。醫藥類企業面臨著巨大的機遇,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醫藥類企業發展結構不合理,行業市場秩序紊亂,市場結構不合理和市場秩序紊亂,又加劇了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研發投入總量大但是研發強度不足。這是現有高新技術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醫藥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投入總量上投入很大,但是相比企業的規模來看,企業的創新投入強度還是遠遠不足。現階段的醫藥業高新技術企業產品品種較為單一,缺乏品牌性,沒有獨具創新的的與眾不同的產品。沒有形成企業的核心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醫藥類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存在的問題、研發投入主體缺位、產品多數是仿制品,沒有進行技術創新、原始創新能力不足。尚未形成對醫藥創新技術和創新成果的產業化機制。研發人員不足,企業的研發具有高投入,高風險的特點。而我國醫藥類企業多數都是規模比較小的企業。企業規模效益低,沒有渠道融資,缺乏資金、沒有資金進行研發投入研究。我國醫藥類行業形成的創新體系是以高效和科研所為創新主體的,現有的創新主體是高校、醫院還有研究所,所以高校和科研所為主體的研發模式是有限的,形成產業效應的難度高,科研技術轉換成果難度大。以高校和科研所為主體的的研發模式是有限的,形成產業效應的難度高,科研技術轉換成果難度大。企業生產仿制品,面臨的風險很小,而且時間比較短,因為已經通過市場需求驗證了,產品能通過市場獲取利潤。人力資源研發創新的總體,而我國醫藥類企業還存在著高素質研發人員不足的問題。
(東陽市第七人民醫院,浙江 金華322100)
[1]吳劍峰,楊震寧.政府補貼、兩權分離與企業技術創新[J].科研管理,2014(12).
[2]戴小勇,成力為.財政補貼政策對企業研發投入的門檻效應[J].科研管理,2014(6).
[3]郝周玲,張踩峰.基于市場競爭視角下稅收優惠對研發投入影響的實證研究[J].時代經貿,2017(19).
[4]申棟,呂靜雅,王佳.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影響因素研究——以蘇州絲綢紡織行業為例[J].時代經貿,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