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岸
這種家庭矛盾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對孩子來說,這樣的人生也是有缺憾的。而對于父母來說,應當意識到問題,主動去補充、學習處理和孩子的情感關系。
2018年1月28日,成都商報刊發的《北大留美碩士萬字長文控訴父母“控制與傷害”》一文,引發了一場網友大討論。一位80后北大高材生,曾經的市理科狀元,還是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在讀研究生,卻從13年前開始不再回家過年,6年前與父母決裂。近日,他寫下萬字長文,控訴父母在其成長歷程中在他身上充滿“控制”的愛。而他的父母,昔日的50后大學生,面對兒子的遠離,并不明白為什么。
在這樣一個父母受過良好教育,孩子生活無憂,從小成績優異、好學上進的家庭氛圍中,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如此決裂,實屬罕見。
網友不斷追問,“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么”“父母與孩子之間,為什么會演化成今天這種局面”“到底是父母的教育責任還是孩子的心理問題”。
成都商報梳理了網友評論和質疑較為集中的內容,同時邀請了國內多名心理學、社會學以及家庭教育方面的專家學者,共談父母教育,會診讓這個家庭走向決裂的“過度關愛”。
討論
“中國這樣的家庭并不在少數”
“有的人內心是很敏感的,但缺乏安全感是家庭造成的,他需要你幫助的時候,你沒有給予幫助反而把問題推給他,你認為是在幫他鍛煉獨立,實際上小孩子需要的是指引,哪怕一句安慰。可惜父母依然不明白,這些在家庭中形成的自卑,要強,才導致了他長大后的鉆牛角尖。”一名網友表示。
同時,有不少網友表示自己曾有過類似經歷,“中國這樣的家庭并不在少數”,但又一個問題是,“這樣的度該如何把握呢?”。網友“塵思信封”認為,“建議國家應出臺政策,所有人做父母前必須通過心理考試,以免將來害了孩子或者釀成更大的惡果。”
不過,網友最終仍然希望王猛能夠早日釋懷,直面問題,重新建立聯系,讓王猛“回家”。
網友討論
@特李獨行:到現在還不知道原因在哪,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喵醬幽藍:我父母也很強勢,我到現在還記得高三時我們班搬到了一樓,我爸媽每天下午的散步路線都是到我學校繞一圈,從后門看我是否在學習才會放心離去……也就是那年我和父母爆發了極強的似乎不可調和的矛盾。我的選擇和文里的主人公一樣,選擇了遠離,只為了能夠逃過掌控……不過后來我和我媽都選擇了另一種方式,試著互相理解,互相調和,我到現在還記得我媽媽賣萌一般地說道:“我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沒有經驗啊……”那一刻我什么怨氣都沒了,在外求學十年,我最想的還是家里。
@燦:雖然不能完全感同身受,但是差不多的問題我也經歷過,只不過沒有這么嚴重罷了,父母孩子都有問題吧,父母太包辦一切,兒子太敏感,還缺少溝通。還有,人們記住的都是自己愿意記住的。
兒子和父親的回復
父親:希望報道能對問題討論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
兒子:會仔細考慮是否“回家”。
王父也在網絡上看到了報道,在給成都商報記者回復的信息中,他稱“希望報道能夠對這些問題的討論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他會以樂觀豁達的心態對待這件事情,“初步想法是不能把過去簡單的看成廢墟,否則斷壁殘墻就會阻隔視線,形成隔閡。即使是廢墟,也應該用心清理,還可以發現基礎、設計、施工中間的諸多問題。這樣才能為明天鋪平道路,打造新的景觀。”
事實上,在這之前,王猛與父親之間可能難有這樣公開對話的機會,在了解到父母的思考和反思后,他會“回家”嗎?王猛在電話中向記者表示,接下來會再仔細考慮。
這是兩代人的代際沖突
張小元(四川大學新聞學教授):其實很難說是非對錯,這里面涉及兩種不同文化方式之間的沖突。在父母看來,他們沒有做錯什么,都是小問題,孩子不該以這樣強烈決絕的方式進行對抗,父母都是出于愛你。但從兒子的角度看,他完全按照另外一套價值文化體系在思考,這是兩代人的代際沖突,兩代人都認為問題出在對方身上,很大程度是社會發展太快造成了兩代人之間思維脫節。
與同齡人相比,這個孩子是非常態的
王雪飛(池州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影響一個人的成長因素非常多,目前信息不充分無法下明確的判斷。根據現有文章透露的信息來看,這個主人公跟30多歲的同齡人普遍年齡特征相比,他的認知、情感以及行為有些非常態。從文中看來,他的父母對他本人內在的情感需求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而且他們之間的溝通方式有些“暴力”,不是指產生肢體沖突,而是父母的表達方式侵犯了孩子個人的自我感,影響了他長大后對很多問題的處理,比如人際關系構建,比如職業生涯規劃等,他始終無法明確自己的真正需求。比如他說想學心理學解決自己的問題,但最終只得出了類似“父母毀了我”這樣的結論,問題并沒有真正解決。
“父母‘包辦行為與孩子自主能動產生沖突”
楊海宇(獨立兒童工作顧問):一方面,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支持和保護,幫助他們在成長中抵御自己還無力抵抗的風險;另一方面,孩子一直也在努力找到自己可以立足的空間,獨立去面對和處理各種狀況。于是,孩子的能動意識和獨立人格與父母“為孩子好”的包辦做法之間形成了拉鋸。家長要為孩子做主,幫助他們做決定,形成事無巨細的“周到”。對于孩子來說,這是一種對自己人生的控制。自己毫無機會參與到自己生活的塑造過程中,自己的觀點和聲音在父母面前被忽略。傳統的親子關系中所強調的家長尊嚴和服從長輩的理念進一步加劇了這矛盾關系。孩子逐漸長大,對獨立和自主的要求不斷增長,而父母依然覺得自己才是最知道孩子需要什么的人。對于孩子自身的感受和需求,依然是沒能給予重視和支持。
目標化管理、功利性教育,缺少了情感滋養
關心與控制的界限在哪里?
父母關心孩子天經地義,可為什么會演變成或者被孩子看作“控制”?
楊海宇:傳統的育兒之道中,家長總是被認作比孩子知道得更多,孩子的角色相對要被動得多。以此觀點出發,有的家長育兒的理念最根本的出發點就是要為孩子規劃并且落實一個人生成長的計劃。這個計劃由家長主導制定,依照家長的生活閱歷和經驗來實施,落實過程中很少考慮聽取孩子的意見和看法。這樣以父母之愛的名義制定實施的人生計劃,在父母的嚴格執行下,變成了對孩子成長的一套規矩,不可商量的規矩。
父母過度干預孩子的生活,控制欲強會帶來什么不良后果?
王婷(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一般來說,如果父母過度干預、控制孩子,孩子一般會走向兩個方向。一種這個孩子會出現自閉、內向、敏感、退縮等癥狀,他不愿意對他人敞開心扉。還有一種是他完全處于一種對抗狀態,只要父母干預、控制,孩子就會反抗。父母越是想控制他,孩子越不會聽話,不會按照父母預想的路去走。無論哪種結果,對孩子成長都有一定不利影響。父母在一些選擇上,可以引導孩子,告訴他哪種選擇可能會對應出現哪些情況或者建議他,但最后的決定權應在于孩子自己,讓他自己去體會。這是出于對孩子的尊重。如果孩子沒有聽取父母的意見或者建議,最后受到挫折。這時父母就不該馬上批評和指責孩子,而是要給予他無條件的接納和關愛,先安慰他,然后再一起分析原因。
這個家庭如何走向和解?
孩子做父母的父母,反哺父母學會愛
巨紅琳:目前孩子處于表達憤怒的階段,下一步他要學會化解自己內心的憤怒,通過自我學習或者外部引導,尋找愛的力量,學會和自己和平相處,然后以更大的胸懷理解父母,接納父母曾經的行為,從而化解矛盾。現在的父母成了孩子的角色,孩子要做父母的父母,教會父母如何去愛。也許就如父母所說,他們覺得已經把最好的東西給予了孩子,已經給了孩子足夠的愛,他們真的不懂。這種家庭矛盾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對孩子來說,這樣的人生也是有缺憾的。而對于父母來說,應當意識到問題,主動去補充、學習處理和孩子的情感關系。學習很有必要,也許父母把從上一輩學到的核心觀念又原封不動用在孩子身上,沒有與時俱進,把積極、消極的經驗都傳承下來。通過學習,家長可以讓這種傳承有所選擇,揚長避短。
建立系統、專業的“父母崗前培訓”
王雪飛:現在有很多人很關注家庭環境、教養方式、親子關系等,但畢竟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崗前培訓,很多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都需要調整。我們建議父母在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系、婚姻關系、建設一個美好的家之外,還要學會和孩子一起商量著制訂規則、讓孩子自發地想要努力和有所成就,同時主動關注、及時回應孩子,從生命和人格的角度去尊重孩子,幫助孩子樹立長遠的理想,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也呼吁社區等機構建立系統、專業的“家長學校”體系,并且推廣開來。
汪國偉摘自《成都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