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德存?趙旭東
1943年1月中旬,陜甘寧邊區高級干部會議結束后,為了加強北線工作,中共中央西北局決定調關中地委書記習仲勛任綏德地委書記。是年2月,習仲勛到任。
綏德分區地處陜西北部,北拒榆林國民黨統治區成為陜甘寧邊區的北線屏障,東瀕黃河與晉綏邊區隔河相鄰,南接延屬分區與黨中央及邊區政府唇齒相依,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地委、專署所在地綏德城是汾(陽)銀(川)公路與西(安)包(頭)公路的交會處,商賈云集,經濟發達,有陜北“旱碼頭”之美稱,因其地理位置重要,素為兵家必爭之地。
抗戰前期,國民黨統治者為達到獨霸該地區,妄圖截斷中共中央與其他抗日根據地之聯系,曾多次挑起事端,均為我綏德分區軍民所粉碎。1939年8月,王震奉命率三五九旅進駐綏德地區,經過激烈斗爭,于次年2月最終將國民黨頑固派“摩擦專員”何紹南趕出綏德,鞏固了綏德地區的抗日民主政權,也使陜甘寧邊區北大門得以安然無虞。
習仲勛上任后,領導綏德分區軍民繼續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決貫徹黨中央關于政權建設和經濟建設的各項方針政策,并開展了整風運動、精兵簡政、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和全民大生產運動,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開展大生產運動
1940年至1942年,由于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的雙重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加之邊區各地連續3年遭受自然災害及邊區部隊、機關、學校脫產人員劇增,使邊區經濟一時陷入了異常困難之境地。為了戰勝困難并求得生存與發展,1942年12月,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高級干部會議上做了《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的報告,號召在邊區開展全民大生產運動。
習仲勛到綏德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組織地委、專署領導認真討論綏德地區的財經問題。隨后,地委、專署召開縣委書記、縣長會議,傳達邊區高干會議精神,專題討論財政經濟問題,會上,習仲勛就如何發展綏德地區財經問題做了重要講話。
會后,習仲勛帶領地委、專署部分干部深入農村調查研究,尋求綏德地區發展農業生產的新路子。3月14日,習仲勛率領有關單位負責同志一行8人下鄉考察。他邊走邊看,邊提問題,逐個進行解決。他鼓勵各級干部深入群眾,了解群眾,具體指導,并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出發展分區農業生產的措施及改進農業耕作方法。同時,對成立婦女紡織小組、發放農業貸款、改造二流子、理順土地租佃關系,組織群眾移民等問題講了很好的意見,并對有關問題做了批示。經過反復調查,習仲勛對綏德分區有了全面了解,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他認為綏德分區所轄6縣(綏德、米脂、佳縣、清澗、吳堡、子洲)雖為革命老區,但自然條件相當差,轄區內人多地少,土地貧瘠,人民生活貧困,且可資開發的荒地極少,如果采取延安、隴東等地區那樣組織人力大規模開墾荒地來增加糧食、棉花產量的辦法必然難以收效。同時,他覺得要進一步提高綏德地區農業生產發展水平,關鍵是農民要在當地精耕細作的基礎上,調動其生產積極性,有效地組織勞動力,改變靠天吃飯的老辦法。
春耕前夕,習仲勛一行人來到綏德縣郝家橋村。他看到了另一番景象:村莊整齊潔凈,村民們臉上盡載著喜悅幸福的笑容,正在為春耕做準備。幾年來,該村村民在劉玉厚的帶領下,在有限的土地上,有組織有計劃地安排生產,并通過精耕細作、改善土地條件、選擇優良品種提高單產等辦法,使農業生產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也明顯高于其他地區。郝家橋的出現,使習仲勛思路頓開:綏德地區只有采取郝家橋的辦法才能將農業生產搞上去。于是,他幫助劉玉厚認真總結郝家橋的經驗,并召集地委會議,研究決定在全區范圍內推廣劉玉厚和郝家橋的生產經驗。通過“村村學習郝家橋,人人學習劉玉厚”活動,很快便在綏德地區掀起了大生產熱潮。
與此同時,地委、專署號召全區廣大干部厲行節約,并走出機關,積極參加生產勞動,除幫助農民群眾開展生產勞動外,還規定一年內每個干部要生產幾斗小米。上自地委書記習仲勛,下至機關干部、通訊員、警衛員,都必須參加農業生產和紡毛線等勞動。由于他們認真負責,紡出的毛線都是一等品,生產的土豆、花生等大大改善了機關生活。這樣既為群眾樹立了典范,受到群眾的好評,又基本上解決了干部自身困難問題,將過去機關干部生活辦公費用完全依賴地方政府改變為自力更生,自給自足。
1944年,大生產運動在綏德地區更加廣泛深入地開展起來,年初,地委、專署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更為周密的生產計劃,其中包括在農村普遍成立變工隊,推廣農業技術,發展工副業(城市發展商業)及勞動競賽等。通過一系列措施,到這一年年底,在人多地少的綏德地區,已基本做到了豐衣足食,而這其中,飽含著習仲勛同志多少個不眠之夜和往來奔波的汗水。
年底,綏德地區的七十余名代表由習仲勛帶隊,參加了在延安召開的陜甘寧邊區勞模代表大會。會上,代表們有幸受到了毛澤東及其他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
在大生產運動中,各縣先后產生了一大批勞動英雄和生產模范,如劉玉厚、郝玉亮、劉老婆等,習仲勛非常重視這些生產功臣,除了予以及時的表彰獎勵外,還經常關心過問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并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成了知心朋友。郝家橋的劉玉厚雖然是個大字不識的莊稼漢,但他是地委書記的好朋友,平時可以自由出入習仲勛同志辦公室反映情況。在習仲勛的關心幫助下,劉玉厚的進步很快,成了綏德地區農業方面的勞動模范。
二、發展文化教育事業
1942年5月23日,毛主席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3年1月1日,《解放日報》發表的《新年獻詞》指出:發展生產、加強教育是1943年的中心任務。形勢的發展與要求,使剛上任的綏德地委書記習仲勛對文化教育工作就非常重視。1943年魯藝文工團到綏德地區演出,極大地推動了綏德的文藝宣傳活動。綏德地委和專署當即決定成立綏德分區文工團,從綏德師范和米脂中學調集了一批男女中學生,在魯藝調來的幾位專家的指導下,文工團的創作演出水平提高得很快,全區人民熱情歡迎這支充滿青春活力的文工團。習仲勛在全面抓好文化教育工作的同時,對辦好冬學很感興趣。經過艱辛的努力,創造了條件,使冬學發展很快,1943年綏德分區共辦905所冬學,參加學習的干部有20715人。有縣辦冬學,區、鄉辦冬學,其中50個區,每區一所,322個鄉辦644所冬學。可以說冬學遍地開花,人人都可隨時學習文化知識。
1944年4月29日,綏德地委傳達了毛主席關于文化工作的指示。5月2日,在習仲勛的領導下,召開了專題會議,討論了文化教育工作,總結了經驗教訓,確定當前的教育指導思想是:既重視長遠,又重視當前,當前和長遠結合。重視理論教育、學校教育、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藝術的教育,培養德才兼備的接班人。學校教育和實際工作結合,重視群眾的力量,開展民辦公助活動。重視社會教育和成人教育,宣傳時事政治,提倡消滅文盲。要搞好民辦小學、冬學、業余學校、夜校和短期訓練班。搞好讀報組、讀書會、黑板報、幻燈、連環畫、漫畫、秧歌隊、說書、講演會、快板等多種形式的教育。
教育指導思想明確后,習仲勛更注意典型示范作用。他通過調查研究,認為子洲縣周家圪橞村辦冬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為了加以推廣,他寫下了《開展冬學運動應掌握的方針》一文,內容豐富,文字簡練。他指出:1.堅決貫徹“民辦公助”的方針。必須經過群眾,把群眾自覺自愿的積極性發動起來,才能把冬學辦得好。2.民兵冬學運動首先要和群眾的冬季生產相結合。3.不能抄襲一套舊的教學方法,必須學用一致。4.冬學運動,要和冬季訓練、鬧秧歌、醫藥、衛生、組織婦女紡織、植樹等取得有機聯系。5.在開展冬學運動中,注意團結農村中參加冬學運動的部分積極分子是非常重要的。6.對訓練冬學教員,應采取開會形式,研究典型,交換經驗,不要采取一般貫注式。7.在開展冬學運動中,必須普遍地建立若干個重點,而不是平均地分散力量。
習仲勛通過總結周家圪橞村辦冬學的經驗,闡述了開展冬學運動的方向,并在全區推廣這一經驗,對綏德文化教育事業快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三、減租減息
中共中央減租減息政策的提出是在1937年8月,但綏德地區的減租減息工作由于抗戰前一直存在著雙重政權,加之國民黨頑固勢力不斷搗亂破壞,一直未能廣泛開展起來。1942年下半年起,針對綏德地區人多地少,而且大部分土地被少數地主、富農占有,廣大農民無地可種,只得承受高租重稅和高利貸盤剝,綏德地區按照黨中央和西北局、邊區政府的指示精神,開始了減租減息工作。
開始時,減租減息工作在綏德進展并不理想,1943年,習仲勛擔任地委書記后,在開展大生產運動的同時,加大了減租減息的工作力度,并發展成為普遍的群眾運動。各地紛紛成立農會、減租會等,團結農民推動“雙減”運動的全面開展。這一年10月至12月,僅據綏德縣6個區、米脂縣3個區、子洲縣5個區、清澗縣3個半鄉及佳縣個別村的統計材料,除按條例減租外,勾欠31732.82石,退租1842.73石,并抽約換約同時進行土地回贖。1943年以后,綏德地區地主把全部土地的50%-80%賣給了農民,土地所有權由集中達到分散。
為了正確貫徹黨中央及邊區政府的雙減政策,防止過左行為的發生,習仲勛經常教育基層黨政干部必須在嚴格掌握政策的情況下開展此項工作,并定期組織人員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雙減工作極大地改善了廣大貧雇農的生活條件,也照顧了地主富農的利益,使抗日統一戰線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
四、建設“三三制”政權
習仲勛在擔任綏德地委書記時,正值邊區各地全面貫徹執行黨中央“三三制”民主選舉時期。作為一個有較長時間擔任黨的領導職務的共產黨員,他深知政權建設和黨的統一戰線政策是關乎黨的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在他的領導下,綏德地區各級政府在政權建設中,均能嚴格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在他的精心安排和耐心細致的工作下,1944年冬,綏德分區6縣先后都進行了選舉,共選出議員846名。著名紳士霍祝三擔任了綏德縣縣長,原國民黨八十四師旅長劉杰三連任三屆邊區參議員,知識分子姬伯雄也被選為米脂縣縣長。習仲勛和陜甘寧邊區參議會副參議長安文欽也建立了很好的統戰關系。
由于以習仲勛為首的綏德地委模范地執行了黨中央所制定的“三三制”選舉原則,使一大批開明紳士、知識分子等能昂首走進政府機關并擔任要職,使我們的各級政權更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更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的力量投身到邊區的建設中。
1944年10月,習仲勛奉命到延安學習,由李井泉代理地委書記。1945年8月習仲勛同志正式調離綏德。習仲勛同志在綏德工作生活時間雖然不算很長,但他那堅強的黨性、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及平易近人等特點在綏德各級黨政干部和群眾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人們的印象中,這位當時只有30歲的年輕地委書記不僅思想、政策水平高于一般人,而且在工作中既講原則性,又有靈活性,遇事善于調查研究,能虛心聽取并接受別人的意見和建議,集思廣益,正確決斷,他的這種工作作風和方法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摘自《黃土情聯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