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原來有很多王牌將軍,是他們使秦國如虎添翼,所向披靡,統一了天下。然而由于秦始皇的多疑猜忌、專橫霸道和秦二世胡亥的昏庸無能、胡作非為導致“自毀長城”到最后只剩下一個英雄——章邯。
被秦始皇尊為軍師的尉繚在同秦始皇接觸中,認識到秦始皇的性格非常可怕,用得著人的時候,禮賢下士,同衣同食,封官拜將。一旦成功之后,則虎視天下,天下人皆為其案板上的魚兒,必須服服帖帖地、小心翼翼地伴隨他。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伴君如伴虎啊。
王翦父子三代都是秦國的將軍,世世代代效忠秦國,為大秦帝國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這位忠心耿耿、出生入死的老將也沒有得到秦始皇的信任,秦始皇對他處處設疑,時時防范。攻打楚國時,王翦要求60萬人馬,而年輕的將領李信輕敵認為用不了20萬人馬就可以使楚國全軍覆滅。但后來,李信兵敗。秦始皇不得不親自到王翦家里迎請老將出馬。王翦在出征前,還在想著怎樣迷惑嬴政,讓他安心、放心,于是假裝自己是一個胸無大志貪財的人,他在臨行前要求嬴政賜給他良田、美宅以供養老。嬴政同意了,表示只要能打勝仗,要什么給什么。然而剛剛離開咸陽都城沒幾天,王翦又打發下屬請求嬴政賜給他良田美宅,連著請求了五次。身邊的蒙恬都覺得王翦有些貪得無厭、十分可笑了。
王翦把心中的秘密告訴了蒙恬:“秦國共有百萬軍隊,然而我們攻打楚國抽走全國大部分軍隊,這等于是釜底抽薪呀,秦王政很擔心我們擁兵自重,發動叛亂。因此我不斷地請求良田美宅,打消他的顧慮,他日也有資本頤養天年,養育兒孫 。”蒙恬心悅誠服地贊賞王翦:真是老謀深算,用心良苦。
到秦二世時,王翦及其子王賁皆已死,僅剩其孫王離。
蒙恬祖孫四代都是秦國的將軍,蒙氏家族對秦國的貢獻朝廷上下有口皆碑。因此秦始皇把蒙恬派到秦國的邊防重地上郡(今榆林地區)防御匈奴。然而二世胡亥陰謀篡權,丞相趙高又嫉恨蒙恬,因此賜死蒙恬。蒙氏家族也被滿門除滅。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大將軍馮劫與其父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聯合向秦二世進諫,請求停建阿房宮,減輕人民的賦稅與勞役,以緩解已經矛盾激化的社會現狀。然而荒淫殘暴、專橫無道、根本不理朝政的秦二世誰的話都不聽,只聽指鹿為馬、禍國殃民的趙高一個人的話。胡亥不信任他們一片愛國之心,反而把三人都打入牢獄。暗無天日的政權,重臣和忠臣沒有活下去的理由,馮去疾和馮劫含冤自殺。暫時茍延殘喘的李斯后來也被滿門抄斬并夷滅三族。
就這樣秦國的將軍和忠臣們日漸減少,而“關東群盜并起” 。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10年10月至公元前209年9月)農民起義風起云涌撲向大秦帝國。而這時秦二世胡亥才恍然大悟,驚慌失措,急忙向群臣問計該怎么辦?然而朝中的著名大將死的死、殺的殺,已經沒有可以派遣的人了!在這千鈞一發的緊急時刻,時任少府的章邯臨危不懼,主動請愿為國效勞。
章邯(?―公元前205年),秦末著名將領,上將軍。為秦朝的軍事支柱之一,秦王朝最后一員大將。章邯早在秦始皇滅六國時期已經是聞名天下的名將了,他在攻打楚國時打敗楚國名將、秦國勁敵項燕,并把項燕逼得走投無路,自殺身亡。秦統一天下后,因軍功位列九卿之一的少府(管理皇室財務及官營手工業),秦二世時監督修建秦始皇陵墓。
由于朝中無大將,而農民起義軍又迫在眉睫,秦二世胡亥只得接受少府章邯建議:大赦天下,集合修建秦始皇陵墓的驪山徒(服勞役的工匠)、人奴產子(奴隸的兒子),組織成一支武裝力量來鎮壓農民起義軍。同時,調回北方邊境威震匈奴的大將王離(蒙恬副將)帶領的精銳部隊。
秦二世胡亥二年(公元前209年)章邯被秦二世拜為大將軍,打擊陳勝、吳廣駐守在關中核心地區迫近咸陽的函谷關周文部隊。勇猛的章邯以30萬新軍擊潰周文大軍,逼迫周文自殺,一舉收復了函谷關;又趁勝進擊各路起義軍。掃蕩了河南南陽、許州、豫南的起義軍,兵進陳縣,陳勝在出逃中被車夫莊賈所害。吳廣在滎陽也被部下殺死。
陳勝和吳廣犧牲后,劉邦和項羽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逐漸壯大了起來。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起兵時,項羽跟隨叔父項梁也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兵;劉邦同時在沛縣(今江蘇徐州)起兵。被秦所滅亡的六國舊貴族也乘機起兵,出現了天下共同反秦的形勢。
章邯鎮壓了陳勝、吳廣起義軍后,公元前208年又擊滅齊王田儋、魏王咎等武裝勢力,接著撲向項梁等人率領的楚地起義軍主力。項梁被章邯殺死,秦軍以強大的攻勢,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接著章邯引兵渡過黃河向北進攻趙國,勢如破竹,攻陷趙都邯鄲。這時趙歇為趙王,他帶兵退至巨鹿城(河北平鄉)。趙王派人向各地(六國)諸侯求救,雖然各地諸侯都能夠引兵前來,但是都懼怕秦軍威力躲在自己修筑的壁壘里不敢出來。只有與秦國有著深仇大恨,又想光復楚國的項羽率領5萬楚軍主動向秦軍發起進攻。由于殺敵心切,項羽乃破釜沉舟,命令士兵扔掉炊具,鑿透船只,每人只帶3天干糧,以示決一死戰之決心。結果楚軍背水一戰,沖鋒陷陣,勇猛殺敵,九戰九捷,打敗秦軍。
戰斗結束后,原來退縮在壁壘里的各國將領都歸順了項羽,項羽成了各路諸侯的統帥。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戰”。
巨鹿之戰失敗后,章邯手下還有20萬人馬,與項羽對峙。當時章邯退守巨鹿之南的棘原,項羽的兵馬駐扎在漳河以南。由于巨鹿戰敗,因此秦二世派使臣嚴厲譴責章邯。章邯恐懼,乃派下屬司馬欣回咸陽匯報軍情,然而丞相趙高不但連著三日閉門不見,而且還把司馬欣扣留在司馬門。司馬欣想方設法趕緊逃回棘原。章邯知道秦國是回不去了。他想到了蒙恬的命運,想到了李斯的下場,甚至還想到了商鞅和白起的遭遇。這些秦國的功臣們非但沒有高官厚爵頤養天年,反而被殺戮甚至夷滅九族,自己的命運又能怎樣呢?無奈之中,章邯率領20萬秦軍投降項羽。一世英雄,落得個變節的下場。
巨鹿之戰后,秦王朝的主力軍被全部消滅,至此秦王朝日薄西山,大勢已去,無力回天了。項羽憑借其強大的實力推翻了秦朝,以天下共主的身份(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之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他共封了18個王。其中把秦地特意分割為三份,一份分給了章邯,兩份分給了章邯的兩個部下司馬欣和董翳。具體是這樣分的,即以咸陽為中心,咸陽以東,到黃河沿岸地區封給塞王司馬欣,都城設在櫟陽(今臨潼東北);咸陽以西,到甘肅東部地區封給雍王章邯,都城設在廢丘(今興平);咸陽以北地區封給翟王董翳,都城設在高奴(今延安)。這三個王國,合起來稱為三秦,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稱的三秦大地之由來。有人把三秦理解為關中的代名詞,有人理解為陜西省的別稱。
秦國的三個將領被項羽分封為三個王,對于他們自己來說可能是個好的下場,但卻為秦人所痛恨,無法在關中立足。楚漢戰爭中,章邯在漢王元年(前206年)八月,與劉邦軍屢戰不利,退至廢丘(今陜西興平東南)。漢王二年(前205年)六月,城破自殺。
一代名將,大秦帝國最后一個英雄,無奈自殺,這是歷史的抉擇,也是章邯的命運,誰也無法改變的現實。
作者簡介:崔彥(筆名崔燦、璀璨、翠雁),陜西省師范大學畢業。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陜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陜西省散文學會會員、西安市作家協會會員、西安市作家協會詩歌會員會委員、陜西省職工作家協會理事、陜西民俗學會理事。曾主編《炎帝百謎》《雍正百謎》《乾隆百謎》《陜西名吃大全》《陜西民間藝術大全》《陜西地名趣話》《關中舊民謠》等十幾本歷史人物研究、旅游文化、陜西風土民情叢書。參與策劃編輯出版《圖說秦腔》《過好我們的節日》;著有民俗著作《三秦記憶·多姿多彩的陜西節慶民俗》,詩集《百姓情話》《梧桐花兒開》,散文集《聞香》,長篇小說《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