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高山是我們學校里面的一座小山的名字。之所以給它起這一名字,是因為它確實不高,一年四季看不到白皚皚的雪景,也看不到圍繞山峰飄移的白云。一般提起爬山,人們就聯想到,這得需要很大的力氣和意志才能爬到山上,才能享受山上的美景。不過,在此提筆描述的不高山,連幾歲的小孩、年邁的老人也輕而易舉地爬上去,不用費那么大的勁兒。
不高山沒有屹立于校外的秦嶺一樣雄偉、壯觀、高大,沒有經歷過大自然的巨大變化,沒有像秦嶺一樣被暴風吹過、被強烈的陽光曬過。即便不高山真有同樣的經歷,恐怕在秦嶺形成的年代,不高山還沒有誕生,她的經歷或許不能跟秦嶺相比,不過她的魅力、她的雄偉、她的優雅均隱藏在她的“不高”里面。
不高山確實不高。站在山腳下的路上也能一清二楚地看到不高山上的座椅,甚至是每一根花草。當然也可以聽到各種鳥類悅耳動聽的叫聲、讓不高山擁有生命力的小溪的水聲、各類昆蟲的鳴叫聲。她沒有像其他山一樣擁有肉眼看不到頭的連綿起伏的風景,更看不到時而被烏云籠罩的仙境,因為它不高,也不寬。不說站在山腳下呼喊的聲音完全可以傳到山上觀光者的耳朵,甚至站在西邊叫喊的聲音也足以讓東邊的人聽到。為什么呢?還是因為她不高、不寬、不大并且沒有山脊也不能用海拔來衡量它的高度。有時候我懷著發自內心的疑惑去質疑她被稱作“不高山”這一名的緣由。因為有些高丘的高度也比不高山高,比不高山大,顯得比不高山魁梧得多。雖然“不高山”是一座人工小山,不過她很實在,很樸實,很低調。她的這些美德以及她舒適宜人、別具一格的一面往往被湮沒在“高山”的標準里面,最終被忽略。但是她具備的一切均在她那“不高”的個子里面,隱藏于她的內心。
人生也一樣,人生中也有不少千峰萬仞、危峰兀立,還有難以數計的像不高山一樣“不高的山丘”。它們既有高的,又有矮的。不高山不能與聳立于郊外的山群一樣與藍天爭高低,不說藍天,連她周圍的摩天大樓,甚至是十幾層的樓房比她高得多。不過,她很大方、低調、溫柔。她的這優秀的一面,同樣很少人發現。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人爬上不高山,無論黃發垂髫,無論美麗或丑陋,不高山都大方地敞開懷抱,讓許多人享受她的美,可是其中到底有多少人能夠真正體會到她的美,到底有多少人站在不高山的“最高處”能看出她那“最高的”一點?估計答案不會讓人欣慰的。因為我們很多情況下,慣用高山的標準來評價小山,用高山的眼光看待小山。在人的一生中會遇到的“不高山”,可它們有益于社會、有益于友誼、有益于人生,甚至有益于人類的一面統統被拋棄在我們的視野之外而被忽略。我喜歡不高山,每次上去時都要換角度從不同的視域觀賞她的美麗和優雅,與此同時也會羨慕“高山”頂天的威風、莊偉的氣魄。當然這里評價的標準和欣賞的角度有所不同。盡管不高山再矮、再樸素、畢竟萬物總會有一席之地的。“不高山”獻給我們怡人的空氣、人類和大自然共同演奏的曲子不是所有的高山都能給得到的。這正是我如此喜歡不高山的根本原因。因為她再矮,畢竟比平平的地面還是高許多,她也有適合自己的“最高處”呀!我有時候想,一生之中,人如果能站在那座座不高山的“最高處”,用新的眼光能夠找出她們的亮點,盡量避免以偏概全,珍惜她、愛護她,人的一生不是會變得更有價值,人生不也是會找到其最真實、最本質的意義嘛?不僅僅如此,還能為我們忽視的事物用新的面貌讓我們的生活添加色彩,豈不更是一種收獲,一種精神財富嘛?
我喜歡站在不高山的最高處,看著朝霞迎來每一天的清晨,又站在不高山的最高處專心致志地看著地平線上的那最后一片銅黃色的晚霞,戀戀不舍地送走一天。這也是不高山給我帶來的歡樂,我永遠不會忘記她的這份恩情。
作者簡介:阿卜杜吾普爾·熱合曼 ,男 ,維吾爾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人,現為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2015級博士研究生。研究興趣:維漢翻譯理論與實踐、社會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