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袁傳霞
摘要: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困境兒童”也逐漸成為廣泛關注的特殊群體。困境兒童在生活、學習上往往面臨著一系列問題,缺乏應對困境的能力。在活動時,社工用不同的理論進行實踐,希望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困境兒童的需求。本文以抗逆力理論為指導,以X項目為例,從內部保護因素入手,對困境兒童的效能感、歸屬感和樂觀感三方面進行介入,從而檢驗小組工作在提升困境兒童抗逆力中的效果,最終使困境兒童樹立自信心,成功地應對生活和學習上的挑戰。
關鍵詞:困境兒童 抗逆力 社會工作
中圖分類號:B8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7-0052-03
困境兒童是指有父母一方或者雙方存在,但是由于兒童自身或家庭的原因導致父母產生不能監護、不宜監護、無力監護、無心監護的情形,影響著兒童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并且嚴重侵害了兒童的身心健康,又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外界難以干預、監護難以轉移,長期處在困境中的兒童。[1]困境兒童主要包括流動、留守、低保、低收、單親、孤兒、殘障等兒童。
筆者在中國知網①上以“困境兒童”為關鍵詞檢索時發現針對困境兒童的研究很多,有1093篇文章。我國對于困境兒童的現有研究多停留在針對困境兒童的現狀、問題和對策上。困境兒童的主要問題表現在:家庭條件貧困、家長監護不到位、學習成績差、人際交往能力低下等。針對不同類型的困境兒童的不同問題,楊紅(2017)提出運用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等社會工作方法對單親兒童人際交往進行介入。[2]王青(2014)提出通過提高殘疾兒童自信,構建正常的關系網絡,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來介入殘疾兒童問題。[3]臧其勝(2013)提出流動兒童社會工作服務的未來路徑應從構建流動兒童的需要指標體系、保障流動兒童獲得服務的權利等方面來考慮。[4]
另外,以“困境兒童+抗逆力”為關鍵詞檢索僅找到12篇文章,分別以“流動、留守、低保、低收、單親、孤兒、殘障兒童”+“抗逆力”為關鍵詞檢索時共找到57篇文章。梳理結果發現,這些文章主要從抗逆力理論的視角去分析困境兒童存在的問題,并沒有完全涉及如何提升困境兒童的抗逆力。由此,本文通過X項目,結合抗逆力理論,從效能感、歸屬感、樂觀感三方面對困境兒童進行內部介入,檢驗小組工作在提升困境兒童抗逆力中的效果,為以后開展活動積累經驗。
一、抗逆力理論
(一)抗逆力理論基本概述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抗逆力理論由于主張對弱勢群體資源或者優勢的關注,實現了研究范式從問題取向到優勢取向的轉型,成為心理學、社會工作等學科新的理論分析和實踐范式。[5](劉玉蘭,2011)抗逆力注重救助者的內在潛能,不再單純關注問題的負面影響,而是強調人在面臨壓力、困境時的潛能激發和自我超越。[6](賀華志,2013)劉玉蘭將抗逆力的本質概括為個體在逆境中克服困難,展示積極適應結果的能力。[7]
綜上所述,在困境兒童服務中,抗逆力的焦點在于發現兒童自身的優勢和資源,在個體身處逆境的時候,能夠發揮自身的潛能,從而成功地應對困難和挑戰。
(二)抗逆力理論的因素
抗逆力理論包含兩個因素,分別是保護因素和風險因素??鼓媪碚摵w多層次的內容和特征,但最為核心的部分是風險因素的消除和保護因素的構建。[8](韓麗麗,2014)在抗逆力研究中,保護因素是抗逆力的內核,正因為保護因素的存在,個人才能夠抵御逆境中的風險因素,實現良好的適應。[9](萬江紅、李安東,2016)保護因素又分為內在保護因素和外在保護因素。內在保護因素指的是個體自身所具有的能夠應對困境、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人格特質;外在保護因素指的是個體以外的環境中所具有的促進個體成功應對困境的條件與資源。
二、X項目情況
(一)項目概況
X項目開始于2017年7月,第一期項目結束于2018年1月,共24周的時間。項目所在的兒童服務站位于遼寧省沈陽市鐵西區,每周一至周五下午16:30—18:00,周六上午9:00—11:00,社工為兒童提供課業輔導和舉辦內容豐富的主題小課堂,重視兒童參與、生存、發展的權利,旨在保證兒童完成課業的基礎上學習課外知識,通過對兒童的素質、能力教育,提升兒童社區融入與社會活動的參與。
(二)服務對象需求評估
服務站共20名服務對象,其中有流動兒童10名,留守兒童6名,單親兒童2名,低收兒童2名,均屬于困境兒童。社工通過觀察和面談的方式,了解服務對象存在的問題,基于問題表現,進行需求分析。
從需求分析的結果發現,有30%的服務對象在學習方面存在學習成績差、主動性低、不能獨立完成作業、忽視自己以往成功學習經驗等問題;30%的服務對象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與同伴和社工交流較少、溝通能力差等問題;50%的服務對象在行為方面存在自律性差、在服務站亂扔垃圾、忽視自身優勢等問題,缺乏解決問題、情緒管理和制定目標的能力;15%的服務對象在與祖輩的關系方面存在溝通較少、易發生沖突等問題。
三、項目實施過程
抗逆力的內核是保護因素,保護因素又分為內在保護因素和外在保護因素,在實務工作中可以從內在保護因素方面增強個體自身應對困境的能力,從外在保護因素方面給個體提供良好的環境和資源。提升個體自身抗逆力,可以從效能感、歸屬感、樂觀感三方面來介入。效能感是自身應對困難和挫折的各種能力,包括問題解決、目標制定、人際交往、情緒管理等技巧;歸屬感是個體對自己與他人關系的感受,源于他人的尊重和關愛,當面對挑戰時,為個體帶來溫暖和幫助,進而增強個體解決問題的能力;樂觀感是對未來生活的樂觀態度和美好期待,當遇到挫折時,也會保持樂觀的心態,從而提高自己戰勝挫折的可能性,個人的樂觀感來源于對自身優勢的肯定。
服務對象在學習、人際交往、行為、與祖輩的關系等方面產生的問題,是服務對象的效能感、歸屬感和樂觀感欠缺的表現。因此,小組工作以抗逆力理論為指導,從提升服務對象的效能感、歸屬感和樂觀感三方面進行介入,與服務站的小課堂結合起來,滿足服務對象需求的同時提升服務對象的抗逆力。項目實施過程中根據服務對象的實際表現情況,除課業輔導外,適當調整其余小課堂開展的次數。
(一)提升效能感
通過開展“課業輔導”“英語小課堂”“手工小課堂”“紀律小課堂”四個主題小課堂,來提高服務對象問題解決、目標制定、人際交往和情緒管理的能力,從而提升困境兒童的效能感。社工在輔導服務對象課業的過程中發現服務對象對社工的依賴性較高,自己不愿動腦思考問題。為此,社工通過引導服務對象回顧以往成功的學習經驗,激發服務對象的學習興趣,使服務對象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進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英語小課堂上,低年級的服務對象不能設立符合自身的學習目標,社工根據服務對象的實際學習情況,協助其制定學習目標,使服務對象逐漸掌握制定目標的能力。手工小課堂上,服務對象在交流創作意見時難免會出現矛盾和沖突,社工作為協調者,及時調解服務對象之間產生的分歧,幫助其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紀律小課堂上,服務對象對自身行為進行反思,社工提醒大家相互傾聽,鼓勵相互表達、相互理解,并在課堂結束時及時分享小結,使服務對象在過程中對自身行為形成正確的認知。
(二)提升歸屬感
通過開展“爺爺奶奶一堂課”“大手拉小手”和“公益小天使”三個主題小課堂,增進服務對象與爺爺奶奶的感情,拉近服務對象與社工的距離,加強服務對象對服務站的保護意識,從而提升服務對象對家庭和服務站的歸屬感。“爺爺奶奶一堂課”上,以早些年代的故事為主題,由爺爺奶奶為服務對象講述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例如“紅軍長征”“新中國成立”等,雙方通過問答的形式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大手拉小手的小課堂上,社工運用專注和傾聽的技巧,并適當進行自我表露,聆聽服務對象的煩惱,促使服務對象表達問題和需要,進而幫助服務對象解決問題。“公益小天使”小課堂上,社工告知服務對象服務站是大家共同的家,需要大家共同維護。在社工的帶領下,服務對象積極維護服務站環境,亂扔垃圾的行為減少。部分服務對象主動將自己家中看完的書籍捐贈給服務站,與他人共享。服務對象為建設良好的服務站環境共同努力,增強對服務站的保護意識。
(三)提升樂觀感
通過開展“集體宣傳報小課堂”“勵志教育小課堂”兩個主題小課堂,讓服務對象發現自己的優點,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提升他們的樂觀感。集體宣傳報小課堂上,社工按服務對象的特長將特長不同的人合為一組,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完成宣傳報。社工對服務對象的表現給予肯定,同時發現服務對象因為只完成了自己擅長的部分卻沒有體驗其他部分而感到遺憾。針對這一問題,社工告知服務對象在下次制作宣傳報時交換彼此負責的內容,從而促進服務對象之間相互學習,增強其他方面的技能。勵志教育小課堂上,服務對象在觀看完勵志人士的視頻后,相互分享自己知道的勵志小故事,從而培養他們樂觀向上的心態。
四、項目效果評估
(一)服務對象自身評估
通過對服務對象的訪談,社工了解到學習上存在問題的服務對象本學期期末考試成績有所提高,平時能夠自己設定學習目標并獨立完成作業。人際交往能力差的服務對象能夠主動與他人溝通,與同伴的關系變得融洽。在活動中與社工交流互動的機會增多,對社工的信任度也有所增加;更加理解爺爺奶奶,能耐心與他們溝通,關系變得密切。
(二)社工觀察評估
社工通過觀察發現,服務對象平時主動幫社工打掃服務站衛生,較之前更加愛護服務站的物品;在服務站能更加規范自己的行為,控制自己的情緒,遵守課堂紀律;在小課堂上能夠發揮自身優勢,學習新知識后能夠帶動其他人學習;遇到問題能夠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解決不了的則主動向社工尋求幫助。
(三)服務對象的監護人評估
社工從對服務對象的監護人進行訪談調查的結果中可以看出,服務對象的自主學習能力有所提升,對于平時在服務站寫不完的作業,回到家中也能獨立完成,并對下一步的學習內容制定學習目標,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遇到問題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任性、哭鬧的行為減少;平時與同學的互動增多,經常一起學習,參與活動。較參加活動之前更加關心和理解爺爺奶奶,能主動為爺爺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愿意參加服務站的活動,回到家中給家人講述在服務站發生的有趣的事情和學到的新知識。平時看到家人遇到煩心事不開心的時候,會主動開導家人,告訴家人要保持樂觀的心態。
五、項目反思
(一)項目實踐經驗
服務對象自身、社工觀察、服務對象的監護人三方面的評估結果顯示,服務對象在效能感、歸屬感、樂觀感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說明小組工作在提升服務對象抗逆力中是有效的。通過X項目的開展,服務對象抗逆力得以提升,同時為以后開展活動積累了以下經驗。
第一,回顧小組契約、說明活動內容的重要性。針對服務對象自律性差的特點,每次開展活動前,社工要求服務對象回顧小組契約,并向服務對象說明本次活動的內容,以此規范服務對象的行為,吸引服務對象的注意力。
第二,服務對象反饋的必要性。每次活動的內容不同,服務對象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在活動過程中進行服務對象反饋環節,讓服務對象分享、交流活動的感受,從而加深對活動的印象。參與活動的社工及時進行總結、交流,根據服務對象的反饋以及自身的發現,分析和了解服務對象的需求變化以及活動中的不足,進而改進活動。
第三,社工與家長間雙向反饋的作用。社工將每天活動的開展情況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發到家長微信群,讓家長了解孩子在服務站的情況,同時通過微信或面對面交談的方式向家長了解服務對象在家里和學校的表現,更好地了解服務對象的變化。
(二)項目的局限性與調整建議
項目實施過程中也發現一些問題即局限性。從小組工作的角度來說,社工發揮主導作用,帶領困境兒童開展活動,卻忽視了“課堂小領袖”的帶頭作用;活動中導入志愿者做服務,卻發現志愿者對困境兒童的了解甚少。從抗逆力的角度來說,本文主要從困境兒童的內在保護因素方面介入,未從外在保護因素方面進行介入,介入層面較為單一?;谝陨先齻€問題,我認為要想提高X項目的介入效果,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進一步的調整:
第一,發揮“課堂小領袖”的帶頭作用。社工在服務過程中發現,對于那些不善于表現自己的服務對象往往會受到忽視。要想讓所有服務對象都參與到活動中,社工必須挖掘表現好又積極配合活動的服務對象,將其培養成“課堂小領袖”,讓其帶動其他服務對象,參與到活動中,并且能夠讓“課堂小領袖”發揮自身優勢,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第二,加強志愿者對困境兒童的了解。困境兒童由于種種原因存在心理失衡的現象,志愿者在社工的帶領下為困境兒童提供服務,要想充分發揮志愿者的作用,社工必須就困境兒童的心理特點對志愿者進行培訓,使志愿者更加了解困境兒童,從而在提供服務時能正確分析困境兒童出現的問題,采取合理的解決方法。
第三,從內外保護因素兩方面入手。從外部環境來說,主要是給個體提供支持和參與的機會,具體包括:關懷的關系、適度的高期望和參與機會。X項目實施過程主要是從個體自身的效能感、歸屬感和樂觀感三方面進行介入,而忽視了從外在環境方面進行介入。要想達到更好的介入效果,必須從內外保護因素兩方面入手。
注釋:
①檢索日期:2018年4月14日,中國知網(網址)www.cnki.net。
②參與服務的4名社工(實習社工,MSW研究生)、10名志愿者(社會工作專業本科在讀學生)共同分析結果。
參考文獻:
[1]楊智平,鄭堅銘.試論“困境兒童”概念的內涵[J].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學報,2016(12).
[2]楊紅.人際交往困境的單親兒童社會工作介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7(3).
[3]王青.殘疾兒童社會工作淺析[J].科學導報(理論研究),2014.
[4]臧其勝.流動兒童社會工作服務的現實困境與未來路徑[J].中國社會工作,2013(4).
[5][7]劉玉蘭.西方抗逆力理論:轉型、演進、爭辯和發展[J].學科流派,2011.
[6]賀華志.農村留守兒童抗逆力的解讀與培育[J].科教文匯,2013(9).
[8]韓麗麗.學困生抗逆力風險因素與保護因素分析——基于對266名學困生的調查問卷[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
[9]萬江紅,李安東.從微觀到宏觀:農村留守兒童抗逆力保護因素分析——基于留守兒童的個案研究[J].農村社會工作研究,2016(5).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