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娟
摘要:現在的適婚青年已經集中在了80后和90后這一輩,但是這些青年好像并不急于成家,關于催婚的見聞屢見不鮮,長輩的催婚方式層出不窮,晚輩們也是見招拆招,甚至催生出了出租男女朋友的行業,更有甚者搭著共享經濟的便車,用共享男友的噱頭賺盡了眼球。究竟是什么導致了這種現象,值得我們一探究竟。
關鍵詞:大齡未婚 經濟 婚介市場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7-0062-02
在傳統社會中,男女婚配要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除了順從和接受,別無他法,如有反抗就要受到家庭乃至社會的懲罰。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婚姻觀念也隨之改變,平等、自由成為如今社會代際交流的主流,隨著現代的男女青年擁有了更多的自由和權利,包辦婚姻的模式受到了極大的挑戰。
隨著社會文化的不斷變遷,現代的男女青年擁有了較之以往愈加增強的自主性;隨著現代流動性的增強,青年男女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再是以往的熟人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降低;隨著現代競爭壓力的日趨激烈,很多適婚男女青年為求得更大的競爭能力,不斷進行深造,使得他們的立業的平均年齡逐步增大。這些情況使得近年來青年男女結婚意愿不高,“單身狗”“單身貴族”“剩斗士”這些調侃的詞甚囂塵上,但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個觀念根植于傳統社會中,逢年過節花式催婚也成為餐桌上的必演曲目。到底是什么導致了青年男女的婚姻困境?筆者認為其形成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現代青年奉行個人主義,心理不夠成熟、包容性較差
現在的適婚青年已經集中在了80后和90后這一輩,由于大多都是獨生子女,都是在嬌慣下成長的一代,他們沒有兄弟姐妹需要牽掛,童年時期有自己的臥室,有更多的獨處時光,在做選擇時不太會為他人考慮太多,家長也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滿足他們的各種要求。雖然年齡已經達到了大齡青年的標準,但是心理上還不夠成熟,對父母依賴性較強,“媽寶男”“啃老族”不斷涌現,他們常對他人要求較為苛刻,對待自己則拿出雙重標準,奉行個人主義,責任意識缺失、包容性較差,與異性相處中磨合更為困難。
二、現代社會競爭壓力大,對學歷的要求也不斷增加
九年義務教育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的招工需求了,高中基本普及,很多用工單位的最低學歷要求不僅限于大專了,甚至本科已然成為標配,這迫使年輕的一代開始不斷深造。從6歲開始接受小學教育,再經過十幾年的寒窗苦讀,本科畢業的年齡至少已經達到了22歲。在校期間,父母都認為學業為重,子女不應該在此期間因為個人的情感問題耽誤學業。跨出本科校門之后,有的開始尋覓另一半,相處并磨合也需要些時日,有的仍舊繼續深造,使得初婚年齡順延。
三、現代生活經濟壓力大
隨著社會的發展,交通便利,生活半徑變大,原來的地緣關系逐漸弱化,由原來的熟人社會轉向了陌生人社會。青年男女每天為生活奔波在這個人與人很難建立起信任的社會,基本上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去考慮個人問題。在閑暇時分的交際圈不大,拓展交際圈的渠道也有限。現代結婚的成本已經不是以前的三大件能搞定的了,如今除了彩禮之外的“一動(汽車)不動(房子)萬紫(5元)千紅(100元)一片綠(50元)”使很多青年男女左右為難。
四、我國新婚姻法漠視女性在家庭中的家務付出
在婚姻生活中,白首偕老是所有人的期盼,但是萬事無絕對,每個人都會為以后做打算,“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也是現在婚禮支付金日漸攀升的原因之一。當事業與家庭出現矛盾時,大多數女性的優先選擇是家庭,甚至有的女性為了家庭在生育初期辭去工作,作為全職主婦在家相夫教子。但是在夫妻雙方關系破裂時,所有能估計價值的東西都可以進行分割,但是女性的勞務付出無法物化衡量,在分配過程中導致女性的家務勞動付出完全被抹殺。
五、伴隨著現代女性的經濟獨立,對男性的依賴越發減少
隨著現代女性的獨立性增強,經濟的迅速發展,女性在職場中也可以找到一席之地,得到足夠的收入支撐自己的必要開銷,使廣大女性有了“要嫁就嫁給愛情”的底氣。女性經濟的自主獨立使她們在選擇配偶時的物質性選擇傾向日漸減少,更多是追求精神上的一致性。追求“既能貌美如花,又能賺錢養家”的女性越來越多,使她們不愿受到家庭的束縛,獨身主義一度風靡一時,顯現的卻是現代青年們的無奈,促使青年一代不斷追問結婚的必要性是什么,寧可單身也不要委曲求全,漸漸的,婚姻也成為其人生中的可選項而非必選項。
六、周邊人的離婚事件對大齡未婚青年的結婚意愿有不利影響
離婚率驟升的今天,每個人身邊幾乎都能找到幾個婚姻破裂的案例。公眾人物的離婚事件也會被媒體傳得沸沸揚揚。“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傳統觀念受到重創,離婚不再像之前那般難以啟齒,逐漸也成為稀松平常的事情。婚前所認為的“相濡以沫”的美好愿景在柴米油鹽的碰撞下破滅為“不如相忘于江湖”。這種不幸的破裂情緒無意之中蔓延至了周邊的適婚青年之間。現在的適齡青年是熱愛自由的一代,大都會有幾段戀愛經歷,之前不愉快的情感經歷結合周邊人的婚姻不幸,也會使得未婚青年對尋覓另一半有挫敗感。
七、大眾傳媒的導向作用
在這個忙碌的社會,電視劇、電影等大眾傳媒已經成為青年一代消磨閑暇時間的一個重要選項,其中的價值觀無形之中就會影響到青年一代。例如婆媳問題這個亙古不變的難題已經成為家庭題材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熒幕當中的婆媳形象已經形成了刻板印象,再結合周邊已婚人士對婚姻的抱怨,使青年們望而卻步。再例如,大眾傳媒信息傳遞迅速,同人小說、動畫在現代青年的生活中也隨處可見,某某明星“出柜”、出軌等消息也時有聽聞。隨著人們的包容性增強,取向問題也逐漸讓現代青年所接受,但是這與傳統的思想觀念向背離,大多數父母仍舊不能接受,引發了父母與子女之間思想觀念的激烈碰撞。
為了解決大齡未婚青年的婚姻困境,特提供以下幾點建議:
(1)在學校教育過程中重視青少年責任感的培養,家庭教育中要教會子女理解和包容。父母可以給孩子養個寵物,通過孩子對寵物的照料增強孩子的責任觀念。家風家訓也必不可少。
(2)降低男女青年法定婚齡。現代城市青年男女結婚意愿較低,而鄉村很多青年男女由于傳宗接代的傳統思想已根深蒂固,一時無法扭轉,所以結婚年齡很多都在法定婚齡以下,導致無法領取結婚證,無法保證其婚姻的合法性。面對我國急劇老齡化的現狀,降低法定婚齡也不失為緩解老齡化的另一種有效途徑。
(3)對結婚的青年男女進行適當的經濟補貼。例如對新婚的夫妻發放結婚津貼或以家電優惠的形式減少他們結婚的經濟壓力,也可以對將婚房買在父母周邊的小夫妻進行購房補貼,既能使漂泊在外的年輕人回到故土建設家鄉,又能為其父母將來的養老提供便利條件。
(4)婚介市場需規范。由于時代的需要,婚姻介紹這個職業起源可以追溯至我國古代,有官媒和私媒。現代的婚介市場幾乎都是市場主導,良莠不齊,婚托、騙婚的事例不勝枚舉,需要相關部門制定明確的準入規則和法規并對婚介市場進行督導。
(5)對新婚姻法進行進一步的修正,除了要保障男性的權益之外,也需要將女性對家庭的付出考慮在內,以謀求真正的公平。是否走進婚姻是個人的選擇,人們應該尊重他人意愿,對大齡未婚者采取相對寬容的態度,而非窮追猛打。為不婚族和大齡未婚者營造相對寬松的社會環境會減輕他們的精神壓力,從而減少他們對婚姻的抗拒。
(6)引導現在的婚俗,倡導婚嫁新風。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一個普遍能接受的婚嫁費用標準,遏制攀比之風氣。
參考文獻:
[1]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單身社會[M].沈開喜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7.
[2]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陸子青.大齡未婚女青年形成機制研究[D].南京大學,2016.
[4]汪媛.大齡未婚青年自我分化、安全感與擇偶的關系[D].華東師范大學,2016.
[5]韋惠惠.大齡未婚青年男女現象的反思[J].才智,2015(31).
[6]宋健,王記文.中國青年的婚姻狀態與主觀幸福感.[J].中國青年研究,2016.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