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雅楠
摘要:目前,對外漢語在中外已經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將方言運用到對外漢語教學的實踐中的研究還遠遠不足,且對東北方言偏誤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任何語言都會包括標準語和方言,兩者是相互對立統一的關系,所以說,掌握標準語的同時不要廢棄方言,漢語亦是如此。所以,本文將借用偏誤相關理論,在東北方言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其偏誤點并提出合理的教學策略,從而為高級階段的對外漢語方言教學奠定基礎。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 東北方言語音 偏誤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7-0092-02
一、方言與東北方言
(一)方言的界定
方言一詞最早出自楊雄(前53—18)的《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一書。“方言”在不同的人群中指代不同,中國人口中所稱的“方言”是一個政治學概念,實際上是 “地方語言”,又稱“白話”,指的是區別于標準語的某一地區的語言,根據其性質,可分為社會方言和地域方言,二者都是語言的變體。其中,地域方言是因地域差異而形成的一種語言變體;而社會方言是指同一個地域的社會成員因所在的年齡、職業、身份、性別及階層等方面的差異而形成的一種變體。根據黃廖版本的《現代漢語1》可知,我國大致可分為七大方言區,即北方方言占絕大部分,也叫北方話,以北京話為代表,其中,北方方言還可以向下劃分為東北方言、西南方言、西北方言及江淮方言。除北方方言外,還有六大方言,依次是吳方言、贛方言、湘方言、粵方言、閩方言及客家方言。本文主要介紹的就是東北方言代表群。
(二)何為東北方言
東北方言是東北文化的產物,它在多民族相互融合的基礎之上脫穎而出,至今在國內外占據著較為重要的地位。另外,它的形成也有其認知動因,隱含型東北方言和半隱含型東北方言是通過人類的隱喻和轉喻思維得以體現,即其語素組合成的詞或句子可能并非只是字面之義,其中蘊含了人類的認知加工。
東北方言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實際上,它的形成和多種因素相關聯,其中就包括上文提到的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即東北方言中包含了多個民族的智慧,如漢、滿、蒙、回、赫哲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錫伯族、朝鮮族、女真族等多民族,所以說,不同民族的語言在東北方言中仍能找到相應的痕跡。例如“薩其馬”一詞,他原本是滿語中sacima(一種糕點)后來被音譯進入到了東北方言。另外,還受外來語的影響。在東北,漢人和日本人、俄羅斯人曾長達半個世紀混合居住,所以不可否定的是,日語和俄語對東北方言的形成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沙個愣的”意思是“你要加快速度”,就是借用俄語的“沙”,又如“博役”源于日語,意為“勤雜工”。除此之外,東北方言的形成還和正字誤讀、一字多義的影響相關。
二、東北方言和普通話語音的對比
因東北方言屬于北方方言的一個分支,所以國內外有很多人會認為東北話和普通話很相像。學界也認為,東北方言和普通話確實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但究竟存在什么樣的關系,目前還沒有一套特別完整的對比體系。然而,東北方言與普通話之間的差異小這個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差異小并不代表沒有差異。
東北方言的語音系統中同樣存在39個韻母,21個輔音聲母和4個聲調,但是在開口讀時,與普通話還是有一定差異的,尤其是在聲調方面,差異相對另外兩個會更大些。
(一)東北方言與普通話聲母的比較
東北方言雖說與普通話聲母發音相近,但是其在聲母方面的運用也存在一些獨特的魅力,主要表現在改變韻頭、聲母改換、主要元音改換、送氣與不送氣改換和其他方面,正如黑龍江、遼寧的某些地區,常常會在a、o、e開頭的零聲母前加上聲母n,如:
餓è—nè 挨āi—nāi 襖ǎo—nǎo
慪氣òuqì—nòuqì 我ǒ—ně 鵝é—né
普通話中的濁音“r”常常在東北方言中表現為“y、l”,即r聲母通常讀成l聲母或零聲母化,如:
熱鬧rènào—yènào 吵嚷chǎorǎng—chǎoyǎng
日rì—yì 扔掉rēngdiào—lēngdiào
花蕊huāruǐ—huāluǐ
普通話中有送氣音不送氣音之分,東北方言在這一點上與普通話是一致的,但是在實際的運用中往往還是會發生變化,主要表現為b-p,d-t,j-q等混淆。如:
哺育bǔyù—pǔyù 湖泊húpō—húbō
包庇bāobì—bāopì 蝴蝶húdié—hútié
餛飩 húntun—húndun 債券zhàiquàn—zhàijuàn
另外,除了上述出現的問題以外,還有平翹舌不分的問題,即東北方言在單獨讀某一音節時都可以發得出來,但是落實到連續語流中的音節上時就會發生不作區分的現象。兩者之間的變動幾乎沒有規律可循,這屬于音位學中講的自由變體情形。如:“四十三”中的三個音節分別為“平舌—翹舌—平舌”,在東北話中可以自由變換,沒有規律可循。
(二)東北方言與普通話韻母的比較
韻母包括韻頭、韻腹及韻尾三個部分。東北方言與普通話相比而言,區別主要在于韻頭替代、韻腹改換及整個韻母被替換三種情況。
東北方言中存在用“ü”來替換“u”的情況,如:
混亂hùnluàn—hùnlüàn
此外,東北話中和雙唇音bpm與唇齒音f相拼的單韻母e、o,在呼讀時,會把o改成e。如:
水波shuǐbō—shuǐbē
摸上去mōshàngqu—mēshàngqu
播放bōfàng—bēfàng 破損pòsǔn—pèsǔn
最后,還有整個韻母被完全替代的情況,如:
你要好好學(xué)習——你要好好學(xiáo)習
歡呼雀躍(yuè)——歡呼雀躍(yào)
(三)東北方言與普通話的聲調的比較
普通話的聲調主要有四個,其調值分別為55、35、214和51。東北話調值相比來說與普通話不一致的地方有很多,其調值不到位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普通話55——東北話44或33
普通話35——東北話13或24
普通話214——東北話213
普通話51——東北話53或52
東北話與普通話字調不一致的地方表現在很多方面,事實上還看不到其存在的規律性。下面列出一些情形:
普通話 東北話
針灸(jiǔ) 針灸(jiū)
質(zhì)量 質(zhǐ)量
火(huǒ)鍋 火(huó)鍋
享(xiǎng)受 享(xiáng)受
三、留學生在學習東北方言語音的過程中出現的偏誤(以聲調為主)
(一)理論依據
根據劉珣先生的《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中可知,“偏誤是指由于目的語掌握不好而形成的一種規律性錯誤,它偏離了目的語的軌道,反映了說話者的第一語言能力和水準。”其分析原理是以認知理論與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理論為基礎,進一步對留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出現的規律性錯誤進行分析。通過偏誤分析,其一,教師可以了解學習者對目的語的掌握程度以及所處的階段;其二,研究者也可以研究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時是如何進行的,有助于了解學習者在該過程中所采取的學習步驟及策略;其三,對于學習者來說,通過偏誤分析,可以更好地檢驗所學知識,從而對之前作出的假設進行檢驗。所以,借用偏誤原理,下文將對留學生學習東北方言語音可能出現的偏誤進行探討與研究。
(二)實踐依據(以韓語為主要對比語言,以五度標記法為指導,主要談聲調)
通過日常交際發現,韓國留學生在聲調、聲母和韻母上都會存在一定的偏誤。有的可能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改進,但有些仍會存在,影響留學生進行目的語交際。為了使語料更真實,筆者請到了五位韓國留學生進行談話,結果發現確實存在偏誤。其聲調的偏誤主要表現在“二聲上不去,四聲下不來,三聲發不到位”等情況。具體見下表:
代表詞語有:一次、一屆、前面、想你、看起來等。
從數據可以得出,韓國人在發214調值時出現的偏誤最多,他們往往是起點高,中間降不到底就直接上升為4調,顯得很急促,所以形成324調。代表詞語有:大狗、想起、母親、診治等。
另外,在去聲方面,韓國留學生發51時,起點是5,但是最后還是落不到1上,會發成52調。代表詞有:看見、笑話、肚子、干完活等。
所以和東北方言聲調的發音相比還是有很大差異的。
(三)有效避免學習東北方言時出現的偏誤
首先,我們要先做到平等對待每一種語言。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偏誤是避免不了的,伴隨著學習過程始終。其次,因為學生處在東北語境下,所以學校可以適當在高級階段開設相關的方言課程,減少學生在使用東北方言時出現的偏誤情況。另外,教師在課堂中可以適度教授一些有關東北方言語音的知識(淺層即可),可以通過學生們可以接受的東北話來活躍課堂氣氛。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運用東北方言時,要進行預設,了解學生產生偏誤的原因。最后,對于學習者的偏誤要適宜糾正,以防學生錯用、亂用。
四、結語
通過對比普通話與東北方言語音上的差別,我們大致對其有個初步的了解。在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當中難免會出現偏誤,針對這些偏誤,教師們一定要認真對待,通過偏誤分析,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習得語言。
參考文獻:
[1]魯健驥.偏誤分析與對外漢語教學[J].語言文字應用,1992(1):69-73.
[2]常宇瀟.對外漢語教學中留學生詞語搭配偏誤分析[J].現代交際,2018(5):181-182.
[3]過國嬌,王文麗.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量詞偏誤分析[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6(6):6-9.
[4]戴會林.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詞類偏誤研究綜述[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3):109-111.
[5]郎寧.對外漢語教學動量詞偏誤分析[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5(3):83-86.
[6]葉南.對外漢語語音偏誤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10):242-245.
[7]李蕊.對外漢字教學研究綜述[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2008(9):105-107.
[8]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4:191-203.
[9]王世凱,楊立英.東北方言與文化[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4:9-12.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