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冰瑤
摘要:萊布尼茨的天賦觀念思想為康德的“先天綜合判斷”理論的提出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根據,其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大方面:知識形式的先驗性即先天綜合判斷和感性、知性、理性三大階段的先驗問題的提出,本文主要的議題在于探討萊布尼茨天賦觀念對康德哲學思想的影響,首先分析萊布尼茨天賦觀念的基本思想理念,進而從感性、知性和理性三大階段分別探討萊布尼茨天賦觀念對康德哲學思想的影響。
關鍵詞:萊布尼茨 天賦觀念 判斷
中圖分類號:B5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7-0236-02
毫無疑問,萊布尼茨的天賦觀念思想對后世具有深刻的影響力,尤其是對德國古典哲學的代表人物康德思想研究發揮了其先進的魅力性。梯利指出:“萊布尼茨提出這種學說,目的在于調和先驗論和經驗論,后來康德進行了大量的這樣的工作。他也把空間看作心靈的形式,這也部分地顯示了康德的思想”[1],這也就是說萊布尼茨的天賦觀念思想為康德的“先天綜合判斷”理論的提出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根據。其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大方面:知識形式的先驗性即先天綜合判斷和感性、知性、理性三大階段的先驗問題的提出。
一、先天綜合判斷的提出
萊布尼茨的天賦觀念思想的具體表現之一是對真理的分析運用上。他具體分析了一般真理和特殊真理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提出一般真理即天賦觀念在形成具有普遍必然性知識中的作用。萊布尼茨的真理觀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真理,是必然的;一種則是特殊的真理,是偶然的。前者依據的是矛盾律,它的反面因為包含矛盾而是不可能的,后者依據的是充足理由律,它的反面是可能的,一般必然的真理不依賴經驗,而是來自天賦的一些內在原則,偶然的特殊真理則依賴經驗的。在談及兩者關系時,萊布尼茨認為,一般真理即天賦觀念是特殊真理的依據,它把一種必然性賦予給了特殊真理,雖然我們不一定能自覺認識到這種必然性的規律和原則,但我們的意識卻是在不自覺地遵循它們在活動。
萊布尼茨在這里把這種真理觀即理性認識能力看成天賦的這一思想,被康德繼承發展。他把理智的認識能力作為先天俱有的,不再停留于萊布尼茨所講的潛在習性、稟賦就是天賦的,而是把知識的形式、感性階段的時間和空間、知性階段的范疇以及理性階段先驗的理念看作天賦的,與生俱來的,這種思想和此前的西方哲學思想具有較大的差異性,這些東西具有普遍必然性,才使我們的科學知識得以可能,但康德也并非就止于此,并不只是借鑒了萊布尼茨的這種潛存性,同時,他又看到萊布尼茨對感覺經驗的重視。萊布尼茨在他的著作中不止一次地強調,如果沒有這一經驗“機緣”的誘因刺激,即沒有經驗這一知識內容,我們也就無法獲取新的知識,自然也就僅僅停留在緣識的層面,而無法上升到知識的高級層面。所以,這就引出了康德試圖解決調和經驗派和理性派矛盾的難題:“撇開認識的本質,而試圖解決認識何以可能的問題。”[2]康德把經驗論和唯理論者兩大派別的分歧普遍必然性知識的獲得途徑問題轉化為了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的問題。在康德看來,科學唯有先天綜合判斷才能構成,憑借先天性的綜合判斷,加之后天的習得,便可以產生有益的知識??茖W知識不僅要有經驗添加的新內容,而且不能缺少的則是需要一種普遍必然性,即一種先驗知識形式,兩者的相結合構成真正的科學的知識體系。在知識的分類上,康德也提出,知識分質料和形式兩個方面,質料則是通過后天的經驗所獲得的知識內容,給我們人的認識提供原材料,而形式本身是知識的一種表達方式,更是傳播和展現的方式,可理解為加工和再加工的過程,而主體認識這些經驗質料構成人的認識。在這里,主體的認識能力便構成知識的形式,而只有主體的認識形式是先天的才能構成普遍必然性的這一特征。
二、感性、知性、理性三階段的先驗性
而主體要想認識這些感性對象,則需要通過時間和空間去改造它們才能使它們真正融入到認識中來,因為通過時間,我們才能經驗內心的意識活動,有了時間上的延續性,才有感性認識到知性再到理性的轉化;通過空間,我們才能接受外部事物的經驗,不同的空間孕育出不同的經驗文化,東西方文化空間背景下孕育出來的哲學就是兩種不同的哲學流派,其基礎觀念、秉持信念等環節都有所不同。這里就引出了康德時空觀的先驗性,即感性的直觀形式,這一點也是深受萊布尼茨影響的,同時也是在萊布尼茨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和發展的哲學思想理念。與萊布尼茨把時間和空間看作事物之間的某種相對關系的觀點不同,康德把時間和空間看作主體自身固有的認識形式,即一種先天的直觀形式。
康德又認為,對于知識而言,不僅僅要有這樣的感性直觀形式,應該還必須有知性的參與才可以。因為感性只能接受經驗質料,只有知性對這些經驗質料進行綜合統一后才能構成知識。這樣便引申出知識的先天認識形式,即范疇。鑒于此,康德提出了十二對范疇,通過范疇對感性知識提供雜多、表象的材料進行改造產生一種關聯,形成法則,所謂的法則,本質上就是一種制度、一種規則,是哲學思想上的邏輯所在。范疇是沒有任何經驗成分的純概念,是先天的思維方式,是獨立于感性的。如果沒有范疇,我們不僅不可能形成知識,更不可能形成經驗對象,可見范疇和概念在哲學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康德把認識分為感性、知性、理性三個階段,這最后的理性階段的理念也是一種先天的,與生具有的。人類的認識能力并非由感性直接擴展到理性,而是從感性發展到知性,再從知性發展到理性的過程,其中,理性和知性同屬于邏輯思維的范疇,但是表達邏輯的形式卻有所不同,但是殊途同歸,兩者在思想上還是具有較高的統一性的。具體而言,每一種表象都是經驗的累積和發展,但是表象的群體卻不僅僅是經驗而已,而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工具,在經驗的范疇內利用知性這一范疇,實現哲學思想的演進和發展。而作為現象背后的本質環節,理性呈現出調整性的發展姿態,從萊布尼茨到康德的思想演化,不難發現,理性思維內部最高端的概念不外乎以下三種:靈魂、上帝以及世界本身,這三種被康德稱之為先驗的理念。從康德著作中不難發現,從他的角度而言,理性的地位是較為綜合的,是尋求知識最高統一性的一種能力,同時理性也不僅僅滿足于知性的高度,知性追求的是范疇和規則上的統一,理性沿著這一方向繼續螺旋式上升發展,通過理念和原則升級實現各個哲學理念的綜合體系發展。
三、結語
上文的分析綜合而言,就是康德在萊布尼茨的影響下,認為人類的認識是一個由低到高自然的過程,由感性提供對象,知性進行判斷,理性加以最高的綜合,而這三個階段實際上是康德對萊布尼茨天賦觀念的一種繼承與發展,可見萊布尼茨天賦觀念對于康德的哲學思想具有較為深遠持久的影響,為后續西方哲學的發展鋪就了道路。
參考文獻:
[1]梯利.西方哲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416.
[2]福爾邁.進化認識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15.
[3]楊鹿鹿.從笛卡爾、洛克、萊布尼茨看西歐近代哲學天賦觀念論的發展路徑[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7,30(3):141-143.
[4]崔永杰.心靈是“一塊有紋路的大理石”——萊布尼茨對笛卡爾“天賦觀念說”的修正[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56(5):16-23.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