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厚蕓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課程的學習越來越受到學生與家長的重視。而閱讀作為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學生的理解能力、綜合實踐能力等都具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教師也越來越重視對學生語文閱讀能力與閱讀興趣的培養,為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乃至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以往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大都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授課,并且習慣于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對文章進行閱讀理解,再向學生細致地講述分析出來的結果,生怕遺漏要點。但是,教師這樣的授課方式會使學生在進行閱讀時不能夠積極地動腦思考,從而使學生的思維相對固定、僵化,并且缺乏創新,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拿朱自清的《春》來做例子,一篇美文,在教師的“拆解”之下,完全少了品味美、發現美的過程,活生生地把一篇美文背后的意境強加給學生,讓所有學生都有千篇一律的感受。
(二)教學中體現不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由于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往往采用“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甚至“教師代替學生回答”的教學方法,無法體現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與空間對文章進行自主理解與分析,使學生難以對文章中所蘊含的情感產生共鳴,對表達的哲思進行內化;就會經常有這樣的感受,即作者明明不是這樣想的,是你們強加給作者而讓作者有這樣的感受。閱讀理解就是要讓學生發揮他的主體地位,設身處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身臨其境去感受、理解。
(三)教師與學生之間交流互動較少
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課堂交流少之又少。教師通常專注于向學生傳授知識,并沒有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學習進度,導致教師不能給學生預留出充分的思考時間,這種狀況普遍存在于目前的教學活動中。就以我現在所教的班級為例,學生分層較大,有時候我認為比較好理解的題目,全部變成我“一廂情愿”的簡單;有時候卻又低估了學生的能力,這就是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太少,完全沒有掌握好學生的理解情況。
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進策略
(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沒有一定的閱讀量就很難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和提升閱讀理解能力,這就會導致學生的語文思維得不到積極發展,進而影響學生的語文成績。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時候入手,找一些趣味性強的課外文章讓學生進行閱讀,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文章中的好詞好句進行摘抄,開闊視野,還能夠進一步培養學生使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二)教師轉變觀念,將課堂還給學生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積極性,以達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的教學質量的目的。因此,教師就需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凸顯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將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且,教師需要明白自己的職責不再是一味地傳授知識,而是要對學生起到示范與引導的作用,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章主動地進行閱讀理解,從而更加快速地掌握閱讀技巧,使學生的閱讀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我現在就在嘗試這樣去做。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時代所需。教師作為一個引導者,就是帶著大家去一條未知的道路上去尋找方向,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拿學習古詩而言,教會學生自學古詩的方法、了解詩人和寫作背景是學習一首古詩的關鍵,我的課堂上這一步都是學生自己去完成。接著,抓住詩中的關鍵性的句子和詞語是學習古詩的鑰匙。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會發現學習古詩一點也不難。
(三)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是教師得以順利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基礎。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擁有良好的交流互動不僅能夠使沉悶的課堂氛圍變得積極活躍,還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其理解能力與創新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四)進行拓展閱讀教學
在以往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大都是讓學生對教材中的文章進行閱讀理解,很少將語文閱讀延伸、拓展到課外,這樣的教學非常不利于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需要重視學生對課外讀物的閱讀理解,只有這樣才能夠開闊學生眼界,從而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面,進一步加強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并且,對課外讀物進行閱讀理解還能夠有效地反應出學生真實的語文閱讀能力,使學生從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
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對于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現階段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需要教師積極地轉變教學觀念,將課堂還給學生,并且還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充分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為學生將來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