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興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等于解說,自曉其義也。”這表明了朗讀在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朗讀是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藝術創作活動。實踐中,只有教師引導學生正確清晰、自然流利、表情生動地朗讀作品,才會把作品蘊含的思想感情“發于外,形于聲”,即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并茂,感染聽眾。這樣,我們不僅能受到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熏陶,還能培養高尚的思想感情和鑒賞能力。
一、閱讀不僅可以營造情境、體味美的語言,
還有助于解文的意境
語文課堂教學更需要情感的投入、氛圍的渲染、情感的體驗、心靈的溝通,而語文課程教學中的朗誦就具有這種渲染情境的魅力。感人心者,要在語文教學中通過示范朗讀,營造氛圍,有助于展開文本之間的更深層次的對話。例如,我在教學《小池》這首詩時,首先是讓學生聽我朗讀。這首詩以清晰活潑的語言描寫了初夏小荷花池的美麗景色,表現了詩人楊萬里對自然景物的由衷熱愛。于是,我就帶著欣賞、無比熱愛的感情去讀,語調柔和輕如快馬加鞭。另外,我又播放“Flash課件”,讓學生聽配有輕快柔和音樂的情境朗讀,使學生進一步感受這首詩的美,讓學生情浸其間。由于有朗讀這個環節能鋪墊,學生對學習《小池》這首詩的興趣更濃了,理解起來也就更容易了。這種繪聲繪色、惟妙惟肖、優美動聽的藝術語言——朗讀,再借助學生的直接生活感受與間接感受,能激發學生的想象,讓學生進入作者描繪的意境中,從中得到美的享受。我通過這樣的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語感,還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二、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能有效地為學生開
辟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
“老師交給學生的應該是獵槍,而不是獵物。”這句話闡明了老師應該教什么、學生應該學什么的問題,同時也說明了知識與能力之間的關系。我們就利用這一時機,積極開辟第二課堂,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今年六一兒童節,我校組織的文藝晚會令全體師生矚目。這次晚會,從會場布置到邀請老師,從節目編排到六一賀詞的撰寫都是學生自己操辦的。此次晚會上有相聲、小品、歌曲、舞蹈,熱情沸騰,整個校園歡歌笑語,充滿了節日的熱鬧氣氛。節日主持人手拿話筒,動作嫻熟、語言清晰流暢,頗有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味道;同學們表演的節目更是豐富多彩。例如,余小紅等人表演的課本劇《燕子使楚》,妙趣橫生,語言幽默而滑稽,令人捧腹大笑;六年級谷云倫和焦永發同學表演的小品《鄉巴佬看病》,更是游刃有余,贏來陣陣掌聲,等等。這次晚會的成功舉辦,關鍵是我們老師們在指導學生廣泛閱讀的基礎上得以實現的,正是這種閱讀教學方式的閱讀內容的拓展,成功地為學生開辟了學習的第二課堂。讓學生這樣廣泛地閱讀,不僅活躍了學生的生活,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更擴大了學生的視野,鍛練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同時,這種閱讀很好地培養了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大語文觀。
三、強化閱讀教學,不但有利于發展學生的
語言能力,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葉圣陶說過:“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運用和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強化閱讀教學、加強朗讀訓練,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例如,在教學老舍先生用親身經歷向讀者介紹的《草原》一文時,我先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反復朗讀課文,從草原藍藍的天、綠綠的草,藍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的白色羊群等語句中,讀出草原的色彩明麗,讀出草原的美;然后,又引導學生讀“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讓學生再一次感受草原的美和祖國語言文字的美。文中,作者把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傾注在字里行間,再通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利用文中美的語言、美的話去感染學生,使學生入情入景。這不但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語言的表達方式,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讓學生在誦讀中再現語言文字的美、再用文字的美去誘發他們的想象,培養他們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
四、多樣化的閱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
意識和創新能力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這句話深刻地闡明了閱讀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閱讀又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為了使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個性和完善的人格,因而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創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決定于教師觀念的教學方法。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呢?
首先,要鼓勵學生進行嘗試性閱讀,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興趣是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樂趣,并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是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需要,也是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而傳統的閱讀教學則是教師問學生答,這種教師單向灌輸知識的教學模式既扼殺了學生的這一天性,又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所以,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改變過去由教師為了學生成績達標的牽引式的教學模式,放手讓學生去大膽地進行一定的嘗試性閱讀,做到學生自明目標、自尋學路。這不僅很好地通過學生自己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從源頭上讓學生邊學邊想,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性地有選擇性地嘗試閱讀,更是讓學在這各種嘗試的閱讀過程中,激發學生創新的欲望和創新意識。
其次,要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可見,學和思是閱讀教學過程中有機統一的兩個方面。創新思維的唯一個顯著特點是求異性,所以要鼓勵學生勇于標新立異,養成探究真知的習慣。為此,我們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營造出平等、民主、合諧的教學氛圍,師生互動進行商討,各抒己見。首先,要幫助學生樹立信心,不盲從,不迷信。“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的古訓和“人非圣賢,熟能無感”的道理,都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其次,教師要經常啟發學生:“你認為這篇課文應該怎樣讀才能讀出文中句子的美?你能比老師想出更好的辦法嗎?”再次,教師要多采用“討論式”共同討論課文的誦讀方式,并用自己的方式讀給大家聽,讓大家共同感受文章中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美。這種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思考、發表意見和自主實踐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成為文本、教師和同學之間共同在閱讀中培養求異性創新思維的勇敢挑戰者。
總之,閱讀教學中的個性化行為培養,必須在科學的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在實踐活動中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和交流方式培養學生個性閱讀能力,有效地處理個性化發展與共性發展的關系,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