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戈
最新公布的全國11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比去年同期上升2.7%,升幅較10月低0.6個百分點;而反映通脹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亦較預期低,按年上升2.2%,比10月低0.3個百分點。
各專業研究機構普遍預測今后一段時間PPI和CPI的增幅會繼續降低。從居民生活成本角度看,CPI的平穩對于百姓生活安排有好處。但生產者和消費者價格若長期過于平穩也會成為經濟增長乏力的指標,引起人們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擔憂。
目前,一些中小企業經營出現了困難。經濟轉型市場出清的體量和影響面在經濟運行的慣性拉動下超出一些人的預期,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擔憂情緒在一定范圍內有所上升。這種擔心和我們對于中國經濟轉型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思想準備不足直接相關。從美國的經驗看。自南北戰爭結束到19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美國完成工業化中期進程用了60多年時間。在此之后,美國用了長達近十年的時間轉型才真正進入工業化后期——以消費為經濟發展特征的
時代。經過近30年的高速發展之后,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又陷入“滯漲”中,所謂“滯漲”本質上是美國經濟從工業化后期向后工業化和信息化轉型的過程,這個過程又是近十年的時間。
中國經濟現在進行的轉型是工業化中期向工業化后期、工業化后期向后工業化及信息化兩輪轉型同時發生。作為工業化的“后來者”,中國的經濟體制以及后發國家必然更加豐富的調控手段實際上已經大大緩解了這種轉型所要面對的艱難局面。但通過市場經濟進行工業化進程中轉型的普遍規律依然存在。
因此,目前處在轉型中的中國經濟數據,在看似穩定甚至趨緩的狀態下面,是新舊動能的急劇轉換。在這個轉化過程中,在某些時段舊動能的出清速度快于新動能成長速度的狀況也可能出現。因此不能把對經濟“新常態”的判斷,確定在某一個狹窄的區間之內。一旦出現超出預期的波幅就擔憂過度。
在整個轉型期內,中國經濟增長的韌性和耐力將體現在整體風險可控和就業平穩。在某些時期超出預期的上下波動,恰好是這種韌性和耐力的體現。▲(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8-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