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上,湖南省長沙市周南秀峰學校教科室主任,中學高級教師,湖南省高端研修“初中精英教師”培養對象,長沙市第四屆骨干教師。先后被評為長沙市優秀共產黨員、優秀班主任、芙蓉百崗明星、優秀教師等。在各級賽課活動中,曾獲評教育部“一師一優課”部級優課、省級德育精品課,獲得湖南省初中精英教師現場賽課一等獎等,多次指導青年教師參加各級賽課并獲一等獎。多次在省、市級教師培訓中講座,有多篇論文獲省、市級一等獎。
初中思想品德“時政大講堂”是以某個時政新聞素材為基礎,將教材與時政素材對應的知識點串聯起來,設計原創問題而進行的一種類似于說課形式的比賽。評價內容包括參賽者對于熱點的選取、解讀、解析及命題的科學性與原創性等。每一位評委負責主評兩位選手,其他評委再作補充評點,評委助手將每一位參賽選手獲得的評點信息進行記錄整理,經主評委確認無誤后再迅速以短信形式反饋給每一位參賽者。全面、獨到、專業、精細的評價反饋成為參賽選手收獲的一份心意滿滿的“大禮包”。
“時政大講堂”是為了引導思想品德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科知識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創造性地進行教學和課程資源開發,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全面提升教學質量,特別是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政治素養及學業水平。在此,以“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獎”的時政熱點為例進行分析。
一、熱點聚焦
“鹿鳴呦呦”聽起來很中國,“蒿草青青”看起來很中國。當呦呦遇上青蒿,感動的就不僅僅是中國。一棵小小的草,遇上一個偉大的人,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獎的時政熱點,是當時最具正能量的國內新聞的焦點。屠呦呦獲獎,馬上被各大新聞媒體在第一時間內報道。例如: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屠呦呦的獲獎不是輕而易舉的:在當時“談瘧色變”的年代,我國成立了“五·二三”專項研究項目來對抗瘧疾。科學家們經過對幾百種藥方篩選,經歷190次失敗后,屠呦呦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創新使用乙醚提取出青蒿素這種抗瘧有效成分,為了驗證其有效性,甚至不顧自身安危做“人體試驗”。屠呦呦在獲獎感言中說:“青蒿素的獲獎,屬于‘五·二三研究團隊的每一人,屬于中國科學家群體。”
時政素材主題的選擇應貼近時代、貼近教材、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國家法律政策和道德要求,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培養學生思想品德學科的核心素養。對素材內容的表述需要完整、精煉、準確,重點突出。呈現形式可以是短小視頻、圖片或文字。
二、理論剖析
理論剖析需鏈接教材才能實現學科知識與時政生活現象的有機結合,做到全面、具體、精準。時政素材與教材鏈接的表述需要有較強的邏輯性,解析簡潔;內容解析要深入淺出,便于學生理解,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提高思想品德修養和參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理論剖析呈現的方式可以是教師搜集,亦可將任務交給學生,教師則給予點撥或指導。那么這些新聞素材與教材中的哪些知識點相關呢?以下是學生的觀點。
生1:國家成立“五·二三”專項研究項目,說明國家非常重視科技,實施了“科教興國”戰略;屠呦呦創新提取出青蒿素與教材《科教興國三字經》里的“抓科技,要創新”吻合。對于我們來講,也要從小培養創新精神。
生2:科學家不顧安危親自進行“人體試驗”,經歷無數次失敗才獲得成功,說明他們有獻身精神,而且非常敬業;敬業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另外,我們還要發自內心地感謝科學家們,因為他們為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了辛勞和汗水,更要學習他們敬業與奉獻的精神。
生3:“幾百種,190次”說明,沒有經歷失敗和挫折,就找不到真理;我們也要像屠呦呦這些科學家一樣,正視挫折,分析原因,樹立理想和目標,走出挫折,成就自己的事業。
生4:屠呦呦在獲獎感言中說“青蒿素的獲獎,屬于‘五·二三研究團隊的每一人,屬于中國科學家群體”,說明個人離不開集體,說明合作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合作意味著雙贏。生活中,我們要樹立合作意識,更好地與他人合作。
人民出版社的思想品德教材與屠呦呦獲獎事件對應的知識點,從縱向看包括:七下第六課和第七課中的科教興國、科技創新、科學家具有的精神;九年級第五課和第十一課中的責任意識、人生之大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敬業”要求;八下第二課中的挫折;七上第七課、八下第四課中提到的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合作等內容。
屠呦呦獲獎的原因,可以概括為兩方面。一是國家層面,實施了科教興國戰略及重視科技創新。二是個人層面,可概括為一個“德”字,也就是科學家的精神,包括: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這是人生之大德,熱愛祖國、報效祖國;責任與使命;團隊精神;正確面對、戰勝挫折;從古典中醫藥書籍中獲取靈感,創新提出青蒿素,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
三、設計原創問題
問題的設計需結合熱點素材、課標、教材和學生實際,要具有科學性、原創性、人文性的特點。素材處理要得當,要與學生需具備的學科能力相匹配,要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和課堂質量的提升。例如下面的設計。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從中藥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于瘧疾治療,因此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科學家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首次獲獎,也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屠呦呦的獲獎( )。
①說明中醫藥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
②展現了我國科學家的科技創新能力
③表明我國科技總體水平居世界前列
④ 體現了我國科技水平不斷發展進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設計意圖:材料講出了屠呦呦獲獎的原因和意義,考查的知識點是我國科技現狀、傳統文化。其中“首次”“最高”使學生在讀題時產生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最優秀的文化,科技總體水平居世界前列”,則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辯證思維。又如下面的問題設計。
屠呦呦發表獲獎感言時說:“感謝全國‘五·二三項目,沒有大家的無私奉獻、團結協作的精神,我們不可能在短期內將青蒿素貢獻給全世界,青蒿素的獲獎,屬于‘五·二三研究團隊的每一人,屬于中國科學家群體。”啟示我們( )。
①合作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金鑰匙
②合作能解決生活中的所有困難
③個體的成長和成功離不開群體
④集體利益與個體利益相互依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設計意圖:以屠呦呦發表的獲獎感言來考查“團結協作的重要性以及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知識點,同時也指導學生的生活,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集體主義意識。
還可以設計綜合探究問題,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可選取以下素材。
【科技成就大搜索】小科得知屠呦呦獲諾貝爾醫學獎的消息,在網上搜集了部分資料,與同學一起分享:“屠呦呦和科學家們經過對幾百種藥方篩選,經歷190次失敗后,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創新使用乙醚提取出青蒿素這種抗瘧有效成分,為了驗證其有效性,他們不顧自身安危做‘人體試驗,終于為世界貢獻了抗瘧的新型藥物——青蒿素”。這是我國第一個自然科技方面獲得的諾貝爾獎,也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
【科技創新見行動】某校開展了兩個科技活動:一是“航天專家校園行”活動,同學們可以近距離地與航天專家對話,聆聽講座,交流互動,了解我國航天領域的成就;二是“科普大篷車”活動,同學們可以親密接觸科技實驗,全面吸收科普知識,激發科技熱情。
可根據以上材料設置如下問題:
(1)請你再列舉兩例近年來我國科技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2)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雖然屠呦呦獲獎是我國科技領域的驕傲,但是她又是我國第一個在該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同時也說明我國與世界科技的差距,我們今后應該如何迎頭趕上?
(3)結合【科技成就大搜索】和【科技創新見行動】兩則材料,請你以“學屠呦呦見行動”為主題,設計一項相關活動,并制作一張“勵志卡片”,勉勵自己早日成才。
以上問題1的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搜集科技進步的事例,感受我國科技的不斷進步;同時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大事和身邊事,養成親社會行為。問題2的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讓學生看到成績背后的差距;同時理解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重視科技創新的必要性。問題3的設計意圖:通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榜樣,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踐行,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創新精神,使他們能夠發現人生之大德,立志報國,早日成才,這也是思想品德教學的最終目的。
四、結束語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今有嘉賓,德音孔昭。”以上屠呦呦的例子,是一個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素材和時政素材,教師充分利用了其人物事跡為思想品德教學服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教學與考核,其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教師應養成多積累素材的好習慣,特別是重大突出的時事素材以及和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現實素材,對于其中與教材結合度較強的,還可以整理成專題資料用于教學。對于新授課,應盡量利用時政或生活素材來說明教材中的知識點,可以通過讓學生參與活動、親身體驗、小組合作等方式,由學生總結歸納出教材的知識點。對于復習課,可以提供一些具體的時事或生活素材,由學生進行分析與總結歸納,找出與教材相關的知識點,然后師生再以素材為依托設計各種問題并解答問題。這樣的訓練將有效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和學科素養。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