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偉克
[摘 要]山東省平度經濟開發區實驗幼兒園堅持“生活即教育,教育是從生活中來,從生活中展開”的教育理念,以幼兒為主體,尊重幼兒需要,從空間改造與課程整合兩方面入手,精心打造田園課程,探索出一條讓幼兒在富有田園氣息的物質、人文環境中自由、自主發展的田園教育之路,充分體現了課程的整合性、靈活性、選擇性,發揮了環境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幼兒;田園課程;自主發展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城市化”傾向逐漸加劇,孩子們與大自然漸行漸遠。《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經常帶幼兒接觸大自然,激發其好奇心與探究欲望。近幾年,地處城鄉接合部的山東省平度經濟開發區實驗幼兒園堅持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教育是從生活中來,從生活中展開”的教育理念,尊重幼兒主體發展需要,精心打造田園課程,探索出一條促進幼兒自由、自主發展的田園教育之路。
一、田園特色課程緣起
兒童課程就在兒童的生活和行動里,要考慮兒童的需要,考慮兒童能得到什么。
由于平度經濟開發區實驗幼兒園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的幼兒對種植略有了解,比較容易收集各種植物和種子,因此各班的自然角都很豐富。但是幼兒中有這樣的討論:“我奶奶種的西紅柿長得好高,結了許多西紅柿,為什么我們班的西紅柿長不大,也不結果子?”“我家有一把鋤頭,可以鋤地松土,可惜花盆太小,不能鋤。”……由此可知,幼兒們想要一方天地,種下自己喜歡的植物,而不是只能選擇花盆里種得下的植物;他們希望觀察、記錄、欣賞植物生長的整個過程,而不是因陋就簡地了解植物生長的片段;他們希望體驗從播種到收獲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澆澆水。
鑒于此,幼兒園精心打造了田園特色課程,在了解幼兒需要的前提下,借鑒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讓幼兒投身到泥土的芳香中,充分發揮自然環境的特殊作用,讓各種形式的種植園地成為幼兒親身體驗并獲得主體發展的樂園。
二、田園特色課程資源
1.空間改造為田園課程奠定物質基礎
平度經濟開發區實驗幼兒園有二十年的辦園歷史,但教室小、院落小,種植園地只有幾平方米。為了滿足幼兒們的需要,幼兒園反復討論,實地測量,最終從以下方面進行了空間改造。
(1)立體種植:小空間大作為
小小的院落決定了橫向拓展的空間有限,故打造立體種植園地成為首選方案。一是樓頂平臺。由于對建筑承重和防水性能沒有充分把握,幼兒園采用了可移動的大木箱填土。二是圍墻和樓體。利用柵欄圍墻和廢舊輪胎組合出別致的種植空間,利用向陽的樓體和水泥空心磚組合出極有情調的種植墻。這些改造既美觀又實用,大大提升了園所環境質量。
(2)盤活死角:小投入大收益
立體種植遠遠滿足不了幼兒們的田園夢,他們需要更大更真實的土地。這次改造的對象是廚房與圍墻之間的一片空地。這片空地曾經規劃蓋一座餐廳,因居民反對而擱置,但餐廳的鋼框架已搭建好,像一座葡萄架,北面的墻已經砌了0.7米,與圍墻之間形成了一道長50米、寬0.5米、深0.7米的溝,雨天積水,平時經常有落葉、垃圾充斥其中,是一片衛生死角。就是這樣一片區域,幼兒園將其化腐朽為神奇:撬開水泥地,在溝里填上土,把它改造成了一片春種菜、夏賞花、秋收獲的種植園地。
(3)廢舊利用:小制作大變化
為了讓種植環境更具多樣性,幼兒園把廢舊材料“一物多用”發揮到了極致:舊輪胎,在墻上是造型多樣的“花盆”,在樹下是圍欄,錯落有致地堆疊,填上土,種上各種花草,就變成了一座賞心悅目的微型“蘑菇山”;大大小小的泡沫箱子比花盆更經濟實惠,擺放更加美觀、整齊;奶粉桶、飲料瓶、廢舊洗手池,在幼兒和教師的共同打造下,都變身為種植“神器”。
2.課程整合為田園課程實施提供有力支撐
創建種植園地不是目的,怎樣將種植活動與課程整合,讓種植園地更好地為幼兒的發展服務,建構獨具特色的田園課程,才是幼兒園追尋的目標。
(1)與五大領域相結合,構建田園特色課程
幼兒園嘗試將種植活動與科學、社會等五大領域結合,構建田園特色的課程文化。如大班的“我們去種菜”,結合創建種植園,從選土、選種、種植、管理等方面,鼓勵幼兒通過多渠道獲取信息,通過實踐進行驗證,在愉快的種植活動中獲得認知、技能、情感的發展;中班的“蔬菜湯”體現了音樂活動特色;小班的“小兔拔蘿卜”則是一個練習雙腳向前跳的體育活動。
(2)與季節相呼應,豐富田園課程內涵
幼兒園種植園地真實地體現了四季的交替,課程也隨季節而動,利用種植、管理、收獲環節挖掘田園課程的豐富內涵。
種植是種植園地產生課程價值的首要環節。春季來臨時,幼兒園從分辨、選擇適合當季種植的種子,到整地、播種,引導幼兒全程參與,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鼓勵幼兒嘗試使用各種工具和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幼兒不僅獲得了知識和經驗,還發展了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管理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也是培養幼兒責任心、集體榮譽感的好機會,同時也經歷觀察的過程。幼兒園通過“我是值日生”“菜園小衛士”“我會觀察”等日常活動,引導幼兒參與種植園地的管理,細致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運用各種方式進行記錄,對植物的一些重要變化進行討論、交流。幼兒在操作、體驗、表達的過程中完成了管理任務,收獲了快樂與成長。
收獲環節包含了豐富的學習經驗和發展機會。收獲的過程調動了幼兒多種感官,他們通過看、摸、嘗、嗅等進行體驗和感受,用語言加以描述,在興致盎然中實現發展。如在“我們一起來收獲”活動中,幼兒們協作配合,嘗試不同的收獲方法;在“品嘗收獲的果實”活動中,幼兒們欣賞、品嘗自己收獲的果實,深入關注不同植物的特征;在“我是小廚師”活動中,幼兒們一起將不能直接食用的瓜類、豆類等進行加工,把做好的成品送給其他班級分享。通過這些活動,幼兒們充分體驗了收獲的喜悅以及合作、分享的快樂,用語言和“作品”表達自己的情感,實現自我發展。
3.生成課程讓田園課程富有彈性
種植園地為隨機生成新課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大五班的種植園地里長出了幾棵龍葵。龍葵曾經是很多農村孩子的美食,而隨著除草劑、農藥的使用,如今在農村已經不多見。而這幾棵龍葵便衍生出了豐富多彩的課程:龍葵的名稱及特征、龍葵的管理與繁殖、龍葵的分享等。對于這些課程,幼兒們完全是主動學習與體驗:回家讓爸爸媽媽幫忙查資料,向老人請教;小朋友之間交流得到的信息;采摘后送到其他班級,與大家一起分享……幼兒們在這些活動中興致勃勃,這就是“我要學”和“要我學”的差別。
三、田園特色課程成果
種植園地是幼兒們喜愛的小樂園。幼兒園充分利用種植園地,深入探索、發揮種植活動特有的價值,引領幼兒們樂享田園。
1.種植園地讓教育活動變輕松
種植園地作為幼兒自由、自主探索的陣地,在組織實施課程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兒園將部分集體教育活動引向室外、引向自然,讓幼兒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變教師生硬的講解為幼兒主動的探索、發現、表達。
如在“好吃的蔬菜”活動中,教師把幼兒們帶到種植園地觀察園里的蔬菜,讓幼兒們說說自己認識哪些蔬菜,它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以及人們吃每種蔬菜的哪些部位。幼兒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芹菜吃莖和葉”“茼蒿和香菜都吃莖和葉子”“黃瓜吃果實”。還有的幼兒說:“土豆吃根。”但有幼兒說:“不對,土豆吃塊莖。”兩個幼兒爭得面紅耳赤,但教師沒有給出正確答案,而是把這個問題拋給了所有幼兒:“土豆到底吃的是哪個部位呢?小朋友可以回家查一查資料”。
種植園地這本活教材把幼兒的好奇心引向大自然,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鑒賞力,發展了幼兒的想象力、思維力,促進了幼兒間的交流與合作。
2.種植園地讓戶外活動更豐富
戶外活動是幼兒們走進自然,親近陽光和新鮮空氣的重要途徑,也是鍛煉體魄,培養積極、樂觀、勇敢的人生態度的有效手段。種植園地讓戶外活動的內容和內涵更豐富。
為了讓幼兒有更多的時間與種植園地親密接觸,幼兒園把晨間的區域活動拓展到戶外,帶領幼兒進行種植、管理、觀察、記錄等活動。幼兒園每天下午的戶外活動時間,則根據天氣情況在原有基礎上延長10~20分鐘,進行種植園地相關活動。中午散步時,只要天氣允許,教師也會帶領幼兒到種植園地轉一轉、看一看。
在教師的引領下,種植園地這個微縮的大自然讓幼兒們更直接地感受四季的變化,探索世界的奧秘,賦予戶外活動更加寬泛和深厚的教育功能。
3.種植園地讓游戲活動更生動
種植園地不僅成為幼兒們游戲的場所,還衍生出許多游戲的題材。
為了改造種植園地,幼兒園拉來幾車土,在院子里堆成了一座“小山”,這吸引了幼兒們的眼球。于是,幼兒園不急于把土填到種植園里,而是讓這座“小山”保留了幾天,讓幼兒們和泥土進行了一番親昵“互動”:在“小山”上爬上爬下、做泥塑、摔“泥娃娃”......
由于幼兒們對種植園地青睞有加,所以在許多游戲里都有種植活動的影子。如在小班表演游戲“三只羊”中,幼兒們添加了小羊去山上種玉米的情節;中班的搭建活動中,幼兒們自發進行現代農場的搭建。
“青青校樹,萋萋庭草,欣沾化雨如膏。”園所環境陶冶人的性情,也是重要的潛在課程,使教育在草木扶疏中完成大半。在這所田園情趣濃厚的幼兒園,教師也多了一份閑情雅致,在和幼兒一起勞動、交流中,走進幼兒的內心世界,而這正是基于幼兒主體發展的田園課程建構的首要條件。一切剛剛開始,幼兒園將繼續在這方小天地里,為幼兒們的學習與發展服務,讓他們在這片別樣的天地里自由快樂地成長!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