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方艷
美術課堂教學過程,其實就是一種動態生成的過程。新課程標準提出:要盡可能地利用自然環境以及校園和社會生活中的資源進行美術教學。教師可以在全面了解學生、前期設計考慮周全的情況下,促進預設性資源的生成;深入研究、挖掘教材,在進行各個環節的設計過程中,促進動態性資源的生成。通過充分開發動態生成資源,可有效提高美術課堂教學效率。
一、將“預料之外”轉化成動態生成資源
在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預設的教學環節總會和實際教學略有不同,有時學生不經意的一句話就會“擾亂”教師的教學思路,需要教師及時將其轉化為一種資源融入課堂教學。下面結合一些課堂案例片段,討論相關策略。
1.案例片段:牙蛀了
筆者在教學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學美術一年級下冊第18課“牙蛀了”時,在課堂導入環節,原本準備了一段錄像(小明蛀牙的情景),并有提問:小明怎么了?為什么?還有預設和小結:小明很懶惰,不肯刷牙,結果使牙齒里殘留了很多食物殘渣,這些食物殘渣滋生細菌,損害了牙齒,即所謂的蛀牙。
準備上課時,一位學生突然說:“老師,我知道這節課要學‘牙蛀了,我們班里有個小朋友的牙齒也被蟲蛀掉了呢。”這時筆者靈機一動,問:“是嗎?那我們請這位小朋友給大家看一下吧?”接著筆者就隨機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觀察與想象。
(1)請這位學生表演自己牙痛時的面部表情,以及手按住嘴巴的動作,其他學生在教師的提示下觀察其五官的變化。教師給予評價并進行小結:嘴巴咧、眼睛瞇、眼淚流、手捂嘴。
(2)牙齒被蟲蛀了,不但很痛,而且還會影響美觀。到底是誰在搗亂?想象一下你心目中的細菌長什么樣子?
(3)畫一畫你心目中細菌的樣子……教師進行反饋與總結:采取擬人化的手法,添加手臂和工具。
設計意圖:在觀察與想象環節,讓學生表演牙痛時的面部表情,觀看蛀牙的外觀,繼而引出“搗亂的細菌”(蛀牙的成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案例片段:畫彩虹
筆者在教學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學美術一年級上冊第18課時,先對此課內容與學生學情做了分析:本課是第三單元“好看的顏色”的第三課,就學生的生活體驗來說,現實生活中的彩虹并不多見,但學生通過電視節目、少兒讀物等對彩虹都有一定的認識,這也是平時繪畫中經常添加的對象。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彩虹的色彩排列及想象,教學難點是讓學生能夠通過聯想,將彩虹組成有趣的畫面。
在作業剛布置完畢,學生正準備創作時,有位學生突然說:“老師,就畫一般的彩虹太沒有意思了,我可以畫自己的彩虹嗎?”筆者微笑著對她說:“可以,那你給大家說說你想畫什么呀?”她說:“我想畫一頂帽子和一條圍巾,現在天氣太冷了,我想畫個七彩虹的圍巾送給我外婆。”這時,筆者對其創意表示了肯定,還表揚了她對長輩的關愛之情,同時請她按照自己的想法,運用彩虹的色調畫自己想畫的東西,給了她很大的創作空間。
這樣,不僅發揮了美術學科獨特的育人作用,還教給了學生繪畫的方法,使他們的學習過程與積極的道德情感相聯系,創作出了具有獨特個性的美術作品。
3.案例片段:色彩的搭配
筆者在教學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學美術二年級上冊第8課“色彩的搭配”時,讓學生臨摹馬蒂斯的作品,也可在其作品上把自己的想法添畫出來。大部分學生都能夠按照筆者的要求完成任務,但在課即將結束的時候,有位學生拿著自己留有很大一塊空白的畫來給筆者批改。這時,很多學生說還沒畫完就給教師批改,要受批評了。但筆者看了眼前一亮:她的確是畫完了,而且和大家的思路不一樣。這節課主要是學習馬蒂斯的色彩搭配,該學生在畫面上留下的大面積空白,正是通過黑白對比表現出的一種獨特的色彩搭配。
4.案例片段分析
在“牙蛀了”案例中,教師并沒有因為害怕學生打亂教學預設而阻止其發言,而是適時恰當地加以利用,使學生的表演惟妙惟肖,極大地調動了大家的學習興趣。在“畫彩虹”案例中,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日常生活,創作出有溫度、有感情的作品,這也是基于教師對生成資源的合理利用而進行的有效教學。在“色彩的搭配”案例中,學生的創作方式很獨特,教師合理利用生成資源對學生作畫的思維方式進行了引導,同時也對自己以后的教學有所啟發。三個案例其實都是教學環節的“預料之外”,將這些“預料之外”變成一種資源進行教學,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肯定,并適時運用到課堂教學中,開啟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二、將教師作為動態生成資源開發的主力
一是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發現者”“引導者”“評價者”。在美術教學活動設計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經驗,為學生設計欣賞、觀察、比較、感受等多樣的學習活動,引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活動,勇于發表看法。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預設和非預設的情況下充分開發動態資源,有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同時,還能提升教師對教材準確把握和深層挖掘的能力,有助于教師教學經驗的積累與機敏教學智慧的形成,并進一步提高將美術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相融合的能力。
二是美術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提高自身的親和力、學力和駕馭力。“親和力”是指教師對學生表現出的一種和藹可親的態度,它能給學生營造一種積極的學習氛圍。“學力”主要指教師的學科知識結構及水平。美術教師的“學力”應反映在美術專業知識、人文學科知識、教育科學知識及實踐習得知識等方面。“駕馭力”指教師課堂教學的組織能力與管理能力。因此,作為美術教師應該不斷充實自己、了解學生,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流程和學習活動、學習評價等做進一步完善,充分挖掘動態資源以豐富教學。
三是美術教師要學會利用多媒體資源。教師要善于利用多媒體,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借助信息技術對信息進行捕捉、判斷與重建,使教學取得實效,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結束語
動態生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建立在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的基礎上,由教師設計多元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去創作。這也促使教師不斷提升自己,培養學科素養和充分駕馭教材的能力。
合理利用動態生成資源的最終受益者是師生雙方,它使學生的創造力、思維力等得以提升,使教師自身的素養得以發展,進而提高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