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時下的集體情緒。吃穿不愁的年代,我們的欲望卻沒有被填飽,幸福指數不升反降。教育、健康、家庭、情感、財富……每一個問題都成了越結越厚的繭,無法選擇、難以逃脫。這種集體情緒的構成.不是某個人的錯,也不是某個群體的錯,是這個時代下,既定群體共同面對的堡壘。我們不斷追問的是:焦慮是否有解?
最近,一款名為“中國式家長”的游戲悄然流行起來,甚至還一度登上Steam游戲發行平臺熱銷榜的第二名,超越吃雞、GTA6等國外熱門游戲。在這款高考模擬游戲中,玩家可以養育虛擬孩子,培養他們從嬰兒一路到參加高考,在養育過程中,家長要從德智體美勞個方面考慮,為他們安排學習和娛樂活動……許多家長這個游戲中,看見了焦慮的自己,而孩子則是從另一個角度,看見了父母的內心。這款游戲的火熱,都指向一個癥結——現代人的教育焦慮。
當下社會階層家庭教育情況社會底層家庭:最現實
越來越多出自這個階層的孩子,放棄高中、大學,直接選擇技工學校,學門手藝和技術。
中產階級家庭:最焦慮
認為孩子輸不起,稍不努力考不上一本、985、211大學,他們的社會流動軌跡就將滑向底層。
上層家庭:最淡定
5%的上層家庭根本不參加高考游戲,也看不上國內的本科教育,從幼兒園開始就選擇每年學費高達數十萬的國際學校,高中甚至初中就到歐美發達國家繼續接受教育。
中產教育焦慮的根源:階層固化的不安全感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7年《社會藍皮書》以收入為主要指標,測算中等收入家庭人口占全國家庭總人口的比例是37.4%。不管是以收入、資產還是職業、教育背景來劃分,中產階層的不斷擴大是現實。
作為一個寬泛的階層描述,身處中間的人們總是顯得焦慮,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階層提升,但凈資產不足夠高、可支配收入不足夠多,仍需努力工作才能維持穩定的生活,而教育,是中產焦慮集中的場域——人們總要把自己奮斗而來的財富和階層優勢向下傳遞,消除階層不安全感。
每一個學生背后,實質都是家長們的實力比拼,家長們的比拼別后,是社會階層固化越來越明顯的事實。這種固化體現在,優質教育資源和普通教育資源學校及其家長差異明顯,貧困或者家庭教育資源的代際傳遞,會像剪刀差一樣不斷放大這種差異。
然而,我們都知道中產們的教育焦慮與瘋狂,并不是他們心甘情愿為之,也不是可以簡單判斷的對錯,但在焦慮當中,至少應該保持一個正確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