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晚清(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校鄭州校區,河南 鄭州 450000)
中國山水畫是我國繪畫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有著其獨特的形式之美。“智者樂山,仁者樂水”,中國自古對于山水情有獨鐘,在中國繪畫史中,山水畫成為最具代表性的一頁。中國山水畫注重構圖,對于構圖的講究可謂精益求精。掌握山水畫中構圖的方法是創作佳作的首要工作。
中國山水畫構圖是指中國山水畫的構圖形式,即名詞的構圖,而非畫家的構思過程,這個形式通過畫面承載出來,是繪畫者道德品質、藝術修養、文化程度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掌握山水畫中構圖的方法是創作佳作的首要工作。它是人們長期在大自然中的生活體驗,也是對大自然內在各種真善美規律的體驗、感悟和認識,并通過主客觀的融合,在藝術實踐中將其歸納,提煉出來。古今中外優秀的畫家總是能夠在有限的平面空間內通過巧妙的安排,使作品具有豐富和諧,完整統一的形式美感。既讓人接受內容的啟迪,又使得人得到審美的愉悅。
一幅山水畫成敗的關鍵,在于山川景物的布局是否合繪畫藝術形式美感的構成規律。優秀的畫家總是能夠在界定的平面空間內通過巧妙的安排,使作品具有豐富和諧、完美統一的美感,既讓人接受內容的啟迪,又使人得到審美的愉悅。
“凡畫山水,意在筆先”。立意是山水畫構圖的指導思想,是對自己所想表達創作情感的中心思想。中國山水畫注重意境,對于意境的追求高于技法,從一定程度上來看,中國山水畫看到的不僅是山水,更多的是意境。就繪畫來講,構圖就是自己作畫開始時,根據自己所選擇的主要題材和主題思想的要求,把所表達的形式、內容適當的組織起來,構成一個周密、協調、完美無缺的畫面。這與畫者的生活經歷、知識背景、時代背景、美學素養息息相關,同樣的山水,不同的主觀感受,通過一幅作品,觀者能夠直接地感受到畫者的立意。
賓主關系,指的是一幅作品所表達的物像應有賓主之分。《畫鑒》中說:“畫有賓主,不可使賓勝主。謂如山水,則山水是主,云煙、樹石、人物、禽獸、樓觀皆是賓;且如一尺之山是主,凡賓者遠遠折算須要停勻。”這里主要講了山水的基本構圖、穿插、布置等。并指出山水是主,而人物、鳥獸、云煙、樹石、樓觀等都是賓。在畫中要將它們明確分開,以突出主體地位,并表現出整體畫面的主次,賓主呼應關系。
虛實關系具體來講,包括多少,疏密,聚散,繁簡等內容,在具體的畫面中,山水之遠近,云煙之變化,筆之干濕,墨之濃淡都是虛實的變化。古人云:“稠疊而不崩塞,實里求虛;簡淡而恐成孤,虛中求實。”沈宗騫《芥舟學畫編》:“疏密相生而相應,濃淡相間而相成。”由此可見,有了虛,才能顯示出“實”的自然生趣,有了實,才能體現虛的空靈有致,這便是“虛實相生”的道理。虛實是相輔相成的,如處理的妥當,便是對立統一的整體;相反,處理的不好,形成對立的矛盾,便可能使畫面難以和諧。只有把虛實關系掌握的恰當,才能使畫面氣韻生動,栩栩如生。
呼應是一種形式之美,在創作山水畫過程中,畫中景物的前后、左右的相互配合是一種呼應。呼應的構圖思路能夠保證畫面的完整感,否則會使得畫中景物單調、突兀。呼應關系運用的恰當,便可使畫面中看似互相不聯系的物像之間有所顧盼,既可是相同物像之間的呼應,也可是不同物像之間的顧盼。呼應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前后呼應,左右呼應,上下呼應,穿插呼應等。
題跋是中國畫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在一幅中國山水畫中,詩,書,畫,印都不可或缺。這是中國繪畫構圖的重要特色。恰當的提詩和文字的布局,可以為山水畫的藝術表現在構圖上錦上添花。
從五代到北宋時期,山水畫的布局呈現出的是上留天位,下留地位,中間立意定景的“全景式”構圖形式。這種構圖取景的方式成為這一時期的共識和時代特征。沈括說:“大都山水之法,蓋以大觀小,如人觀假山。”這里的“大”指的是人的視覺范圍,“小”指的是客觀物像,意思是把大的景物看成小的東西,好比我們站在盆景前觀察,自上而下觀察,峰巒谷壑的變化都看的清楚。這樣的觀察方法,使山水畫在畫面空間布局上的問題得到解決,既排除了前景太過突兀而形成一葉障目情形的發生,同時也避免了遠景的太過模糊虛幻,所有描繪的物象都處于中景狀態,用形象的層層推進與深入及延續形成畫面空間的縱深和延展。
到了南宋,隨著山水畫的發展成熟和審美意識的改變,在構圖方面,逐步由之前的“以大觀小”轉移到“以小顯大”上來。這種變化,說明了畫家們已經把重心由過去對物象的整體把握轉向了對形象特征的具體描繪上。當時畫壇,最具獨自風格特征的畫家要數馬遠、夏圭,由于他們在構圖上的獨具創造性,因此后人對他們構圖形式總結為“馬一角”和“夏半邊”。在畫面空間的布置和經營上采用剪取式的方法結果使得畫面的主題思想和要表達的內容更加突出明確,精神思想更加含蓄,意蘊悠長,擴展了想象空間。
南宋山水畫家們樂于刻畫客觀世界中讓他們感動的最感興趣的某一點主要特征,而放棄了一切影響主題思想表達的部分,以少勝多,意圖明確,內容更加集中,且直達主題,使作品從思想到內容都更純粹。南宋山水畫在取景上注重強調對某一景物的描寫,講究物象的空間位置和情緒表達,最后的結果就是山水畫蘊含著詩一般的意境。在南宋很多山水畫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在構圖布局上“以小顯大”“以少勝多”的藝術處理。包括在一些尺幅較小的,比如冊頁、扇面等可以看到南宋山水畫的獨特面貌,是指表現的更為精到。可能由于尺幅小更適合這種邊角式的取景布置形式,更換發揮藝術創造力,在不大的天地里展現出幽深、曠遠的意境,使得南宋山水畫體現出更為純粹、悠遠、精致之美。
“截斷法”是石濤獨具創造性提出的構圖法,這種構圖取景方式具有新意,它不同于北宋的上下留天地的中間取景方式,也不是南宋的“邊角式”取景,二是截取自然景觀中最優美、最能打動自己、并且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部分。好的作品在構圖上,首先應賓主得宜,再取遠近之形,然后景物布列,觀高低上下,景物必定虛實對比,藏露得宜,顧盼呼應,開合俯仰,繁簡處置,疏密把握不可不曉,不可不顧。

山水畫自五代宋初時期成為畫壇之首,直到清末,一直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占據主流位置。與此同時,山水畫也是傳統文人畫家們樂于馳騁的領域。歷代的畫法、畫風、畫派演變及歷代畫論的闡述也都主要針對的是山水畫。因此這一階段歷史時期對于山水畫構圖的表現形式顯得非常重要。
近、現代中國山水畫家對山水畫構圖的開拓與發展進行了多個方向的探索,主要呈現在幾個方面。一些畫家越發強調與具體環境的結合,對景物和環境的典型性及視覺的真實性方面進行研究。另一些畫家注重通過實踐的努力來開拓傳統的章法技巧,以突破現實自然對其的約束,并在悠久的歷史思想傳統中尋求答案,追求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境界。在對于理想世界呈現方面的深入研究,還有一些畫家走向了另一個方向。他們提倡學習西方繪畫中的觀念、技法、圖式等,并通過其中幾何形體的分割、構成、重疊等手法,從中獲得啟發,意圖創造新的構圖形式并實現中國畫創新的目的。要對山水畫構圖形式創新,就要做到首先立足傳統,其次借鑒融合世界文化,最后還要直面客觀,師法自然。在不斷地創新中使構圖形式不斷向前發展。
二十世紀隨著攝影技術和西方繪畫的傳入,中西繪畫思想產生了交集。在這種時代變遷的環境中,很多人主張提倡向前賢學習追求宋元畫風,但是由于時代的原因不能將其硬搬過來,再加上中國畫當時的萎靡不前的狀況,不是搬來哪朝畫風哪家樣式就能改變的,所以當時社會對于傳統中國畫不滿。百年以來,由于山水畫家的生活環境發生變化,使他們與自然山水漸漸遠離,并把目光更多的轉向城市生活。更加上社會工業化的發展及新的價值觀對其繪畫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在某些方面改變了山水畫家對山水的理解和意象的表達。由于社會的變革,文化思想的變化發展,上世紀初的山水畫家生活的家園更接近于他們自己描繪的理想故鄉。 陸儼少始學《芥子園畫傳》,而且什么都畫。早起主要以學“四王”為主,有了“四王”等人的根基后,還廣涉博覽向更多的歷史名作學習。上世紀50 至60年代,他的山水畫在原來基礎上繼續發展,用筆隨意,率真,繪畫形式也更多樣。這一時期他一邊畫,一邊思考,探索形式問題,追求秀雅、優美的意境。到了70年代,陸儼少山水畫風一變,這一變就是“留白”。在山和水之間分行布白,這些“留白”好似霧氣、云氣、嵐氣、縈繞回蕩于山水之間。在形式上畫面的這些條狀留白變化多姿,因此陸家山水多富裝飾風格。
任何構圖形式的創新都是基于傳統之上的創新,一味的吸收外來因素,便會失去民族性,從而導致迷失方向,缺乏自我個性。
現代的中國山水畫創作注重大開大合的構圖,由于現代審美的要求,有的更趨向于符號化,平面化,理想化。加上現代信息資源獲取便捷,不論古今中外可參考和借鑒之處是任何時代所不及的。這對我們而言即是利好也可能是弊端,是一把雙刃劍。好的是可以廣泛汲取,不好的是容易造成抄襲,而抄襲會導致我們思考的弱化,以至于認識不夠深入,什么都是泛泛大概而已。所以畫面構圖的形式美感,需要良好的把握和經營能力。
上個世紀的中國山水畫不能不提的就是林風眠,他將西方繪畫的觀察取景方法,用色,技法、構圖融入中國畫,賦予中國畫一種嶄新的面貌。“情感”的表現是林風眠繪畫的主張,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自己親身經歷的,依靠感受與經驗來創作。因為他受西方繪畫影響,所以他不愿題詩和書法出現在畫面,他認為繪畫的純粹性會遭到影響。在其豐富的色彩畫中,他還融入自己對用色的認識,豐富色彩與中國畫的結合。也正是這些讓我們從林風眠的作品中看到了突破傳統的具個人風格和時代特征的作品。
以形寫形,以色貌色。在山水畫的創作中當然要以表現山水的精神為主要,但是寫神還必須從基本的表現形寫形開始。宗炳提出“以形寫形,以色貌色”,即以山水原有的形色來表現畫面上山水的形色,實際上從之一點來看,是對寫生觀念的提出。要寫生就要到自然中生活中去。 黃賓虹說:“三十年看山,三十年游山,三十年才能畫山。”師法造化,向大自然學習也是二十世紀山水畫家的普遍認識,以為只有這樣才能使山水畫的各個領域得到拓展和繼續向前發展的動力。
中國山水畫構圖基本規律是中國的美學思想和傳統審美習慣決定的,是繪畫實踐時所遵循的基本原則,也可以說是影響一幅山水畫成敗的重要因素。這里我們談論“構圖形式”或“章法”不是為了構圖而構圖,也不是為了章法而章法,看待事物問題不能只看一面,更不可以偏概全,談論構圖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內容,表達思想。只有明確了這一點我們論證和研究“構圖”或“章法”才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