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陳靜 石文忠

萬里

谷牧

習仲勛

方毅

“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給人們以汲取智慧、繼續前行的力量。”
這是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予2018年的定語。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40年大江大河,40年換了人間!
在個人敘事中,時間的尋味、回憶的濾鏡,可以輕易給往事打上柔光。但1978年,是億萬個人敘事匯成滔滔浪潮,成為一場交織著矛盾與激辯、痛苦與選擇、勇氣與決斷的國家敘事。恰是其難,使其成為民族史上的高光時刻。
40年前的許多困難和困惑,早已由40年的實踐做出釋義。而穿過那些驚濤駭浪的人的智慧,無疑是改革開放再出發時最值得思索的。
“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在1976年至1978年的“兩年徘徊”中,鄧小平一直在思索中國的出路和改革的班底。他派谷牧率團考察西歐五國,發現了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設備的必要性,讓對外開放成為高層的共識。在國內,由于“一大二公”、工農業剪刀差,農村是損失十分嚴重的地方。萬里在安徽帶領農民實現了突破,習仲勛則帶領干部群眾在東南沿海取得突破,建立經濟特區。這種氛圍下,科教領域從“文革”的重災區變成改革的前沿陣地,鄧小平第三次復出后主抓的就是科教,他把接力棒交給了方毅……漣漪一旦泛起,束縛紛紛打破,改革開放迎來了春天。
我們用歷史的鏡頭為這些改革先鋒再作一次特寫,會發現他們身上相似的品格——
其一,堅定的理想信念。改革先鋒那一代人,年輕時都曾以救國救民為己任。他們從戰火中走來,盡管經過“文革”的耽擱,但心中復興民族的抱負始終未曾褪去。習仲勛失去人身自由長達16年,仍堅信有“守得月開見月明”的一天,始終堅持鍛煉身體,不讓自己垮掉。當劫波度盡、重返北京見到葉劍英時,葉帥驚嘆:你備受磨難,身體竟還能這么好。他和其他改革先鋒人物一樣,以對黨、對國家和民族的堅定信念,書就了自身的輝煌,也成就了改革開放的偉業。
其二,鮮明的為民情懷。改革先鋒那一代人,不僅從戰火中走來,也從人民中走來,他們對人民有著真切的感情。萬里在安徽看到有的老紅軍和一些紅軍家屬生活凄涼的情境時,流下了眼淚;看到有的全家幾口只有一條褲子,十七八歲的姑娘也衣不遮體時,深深感到對不起農民。正是懷著這樣深厚的為民情懷,他在安徽敢闖敢干,拉開了農村改革的大幕。
其三,深沉的憂患意識。歷經十年動亂,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一度縮小后又被拉大了。那時的中國該向何處走,該如何才能趕上時代,是縈繞在那一代改革先鋒心頭的重大問題。協助鄧小平主抓科技和教育的方毅殫精竭慮,他深感如果中國再不抓住歷史機遇發展科教,就很可能被世界徹底拋棄。他拖著病體,憑借驚人的毅力和深沉的憂患意識,甘作科學家的“后勤部長”。
其四,強烈的責任擔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特區工作組成立時,谷牧跟組員一見面就說:“你們誰要有顧慮,及時提出,可以另行分配。我不勉強你們哪一個。不論出什么問題,板子也不會打到你們身上,只算我一個人的賬。”這種時不我待、我輩必爭朝夕的強烈使命感,在那一代改革先鋒身上隨時可見。
歷史是今天的教科書。我們已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但仍行走在鄧小平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這條道路的延長線,將把中國引向民族的偉大復興。40年再出發,是改革開放的再出發,更是新一代改革者的再出發。40年再出發,離不開偉大統帥的英明領導,也離不開大將沖鋒陷陣,還離不開勤勞智慧的最廣大人民的不懈奮斗。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全面深化改革是黨對時代的回答,身處這樣的改革攻堅階段,我們黨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信念堅定的改革者;人民比過去更渴望知民憂、共民情的改革者。這是時代的召喚。
40年大潮起東方,40年改革開放再出發。正如習近平所言,40年來,中國發展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下一個40年的中國,定當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