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晨 劉喆為 王艾迪
摘要:采用熵權Topsis法測算出長三角地區30個地級市2003~2015年經濟增長質量的指數值,然后通過Arcgis對長三角經濟增長質量進行空間可視化分析。結果顯示:在時間序列上,長三角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總體呈上升態勢,地區間差異逐年擴大;在空間布局上,呈現出“中部高、南北低”的特征,具有較強的空間集聚性;通過定量分析長三角13年間經濟增長質量的時空格局演變,以期為該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經濟增長質量;熵權Topsis法;時空格局;長三角
一、引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就呈現出高速增長的態勢,但與此同時這也給社會的發展帶來了一些不良影響,如: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環境污染等問題,這些問題在阻礙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也威脅著人民的生活質量。習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上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社會的發展不能單一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因此全力提升經濟增長質量對于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具有重要作用,而對于經濟增長質量問題的研究也早已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重點。
國內外學者對于經濟增長質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1.在內涵方面,世界銀行溫諾·托馬斯強調經濟增長不是目的,只是改善民生的手段,經濟增長質量是人力、物質、自然三方資本均衡發展的結果。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認為經濟增長應體現在國家提升其滿足人民對經濟商品需求的能力上,而提升這種能力基于技術的進步和制度、意識形態的調整。我國著名經濟學家李京文認為高質量的經濟增長應依靠科技的進步而非生產要素的高投入,且經濟的增長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王積業將經濟增長質量定義為經濟增長的優劣程度,認為它是度量經濟數量上的增長以及反映福利分享、環境等方面改善的統一體。劉國光認為經濟增長質量應是國家的經濟發展在資源的配置以及滿足人民生活需求上的優劣程度。2.在影響因素方面,我國學者大多將影響經濟增長質量的因素歸納為科學技術的創新和進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生產效率的大幅提高以及環境治理等方面。3.在研究區域的選擇上,我國學者多是以全國或某個單一省份為研究對象,而對于經濟區以及跨省區域經濟增長質量的研究相對較少,且現有文獻大多從區域經濟增長質量的時間序列出發而少有從空間格局視角進行研究。
長三角經濟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龍頭”,其僅占全國5.25%的面積,2015年卻創造了21.85%的生產總值,長江三角洲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綜合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基于此,本研究以長三角地區30個地級市為研究單元,采用熵權TOPSIS法測算出其13年間經濟增長質量指數值,并借助ARCGIS對長三角經濟增長質量進行空間可視化分析,以期為全面促進長三角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二、指標體系與數據來源
經濟增長質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本文的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從經濟增長水平、經濟增長結構、經濟增長效率、經濟福利以及環境控制5個維度建立。經濟增長水平是經濟增長質量的前提,該維度下指標為:恩格爾系數、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可支配收入;我國現階段驅動經濟增長的方式以優化產業結構為主,且中國目前具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特征,因此該維度下的指標有:第三產業比重、城鎮化率、二三產業結構偏離度;經濟增長效率取決于地區經濟投入與產出,該維度下指標為:勞動生產率、經濟密度、投資產出率;經濟增長的目的就是改善民生,在經濟福利維度下選取每十萬人擁有醫生數、每十萬人擁有教師數、人均城市道路面積來衡量醫療、教育、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而我國收入分配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城鄉收入差距上,故采用城鄉收入比來反映收入分配的差異;在環境控制維度選用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生活污水處理率和人均綠地面積四個指標,詳見表1。
本文構建的指標體系共涉及17項指標,基礎數據均來源于2004~2016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江蘇統計年鑒》、《浙江統計年鑒》、《上海統計年鑒》和《安徽統計年鑒》。
三、研究方法——熵權Topsis法
1. 指標標準化處理:
正指標:vij= ;逆指標:vij=
2. 確定權重:
wj= (j=1,2,…,n)
其中dj=1-ej,ej=-k pij ln(pij) pij= =(0≤pij≤1)(當pij=0或1時,定義pijln(pij)=0)
3. 計算最優解S 與最劣解
Sj+=max(r1j,r2j,…,rmj)
Sj-=min(r1j,r2j,…,rmj)
4. 計算各指標與最優解(sepi+)和最劣解(sepi-)的歐式距離:
sep =
sep =
5. 計算各市經濟增長質量綜合評價值。
Ci= ,Ci∈[0,1]
四、長三角地區經濟增長質量時空格局分析
(一)時序演化特征
采用熵權Topsis法測算出長三角地區2003~2015年間經濟增長質量指數,結果顯示長三角地區30個城市的經濟增長質量總體呈上升趨勢,該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平均水平從2003年的0.149上升到2015年的0.228。13年間上海市經濟增長質量一直位列第一,而年平均增長率最大的城市為合肥,平均每年提高4.830%。
為深入探討13年間長三角各城市經濟增長質量的變化情況,表2列出了30個城市經濟增長質量排名。結果顯示,2015年排名1~10名之間的城市為上海、南京、無錫、常州、蘇州、杭州、寧波、嘉興、舟山和麗水,其中江蘇城市有4個,浙江有5個,安徽城市未出現。13年間這些城市名次變化較為穩定,且上海排名最穩定,一直第一。南京、無錫、常州、蘇州、舟山有小幅度變動,和基年(2003)相比,杭州、寧波各前進2、1名,無錫、蘇州名次各倒退3、2名,南京、嘉興各前進2、3名,麗水進步最大,進步了14名;2015年,排名居中的城市有江蘇的徐州、揚州、南通、泰州、鎮江,浙江的湖州、溫州、紹興、臺州和安徽的合肥。而這10個城市的名次變動比較明顯。與基年相比,合肥進步名次最為顯著,進步15名,溫州進步10名,而泰州退步7名。值得一提的是,首次出現的安徽城市合肥自2011年后,名次有明顯上升趨勢,說明合肥市抓住經濟發展時機,經濟增長質量水平得到提升。2015年靠后10名的城市有江蘇宿遷、淮安、連云港、鹽城,浙江金華、衢州以及安徽滁州、蕪湖、淮南、馬鞍山。江蘇淮安名次與基年相比上升了6名,連云港與基年相比下降了6名,而安徽滁州由開始的13名下降至24名,下降趨勢最為顯著。安徽的蕪湖和淮南名次一直較靠后。
綜上所述,長三角地區經濟增長質量水平較高的城市多分布于上海、蘇南、浙北地區,經濟增長質量水平中等的城市多分布于蘇中、浙江東南部,經濟增長質量水平較低的城市多分布于蘇北、浙江中部以及安徽。
(二)空間演化特征
基于長三角各市經濟增長質量指數,現抽取2003、2008、2015三個時間點,借助ARCGIS的Jenks最佳自然斷裂點分段法,將其30個城市的經濟增長質量指數進行空間可視化分析,并將其分為五個等級類型區域,用不同色塊表示高質量、中高質量、中等質量、中低質量和低質量(圖2)。
整體看來,經濟增長高質量的城市主要圍繞上海分布,包括上海、蘇州、無錫以及浙江的杭州,上海、蘇州在三年間皆表現為經濟增長高質量城市,杭州在2003年表現為中高質量城市,隨著經濟的發展,其在2008、2015年躋身涌入高質量城市行列;中高質量城市大多分布于高質量城市外圍,表現出較強的空間集聚態勢,大多為蘇南、浙北城市,2003年有3個,分別為南京、常州、杭州,到2008年中高質量城市在數量上沒有變化,但浙江寧波由中等質量城市轉化為中高質量城市,2015年中高質量城市數量明顯增多,共有6個,包括江蘇的南京、揚州、鎮江、常州以及浙江的寧波、溫州,這些城市由于地理位置便利,能夠接受上海的輻射,故經濟增長質量較高;2003~2015年中等質量城市在數量上變化不大,但是在空間分布上較為分散,不再是僅集中于蘇南、浙北較高質量城市的外圍,而是較為均勻的分布于各個省份;2003~2015年,中低質量城市數量逐年減少,且較多分布于蘇北、浙南地區,2003、2008、2015年分別有12、12、7個,一方面中低質量城市多轉變為中等質量城市,另一方面低質量級別的城市也隨之轉化為中低質量城市;2003年,低質量級別的城市大多位于蘇北、安徽地區,主要有:宿遷、淮安、淮南、滁州、蕪湖、麗水,2008年低質量城市減少為3個,主要有:淮南、滁州、南通,但是到2015年,低質量城市有淮南、滁州、馬鞍山、蕪湖、舟山、臺州、麗水,雖該級別城市數量有所增加,但整體來看,長三角自2003~2015年的經濟增長質量逐年上升。
五、結論
本研究以長三角地區30個城市為研究對象,通過熵權Topsis法測算出各市經濟增長質量指數,并借助Arcgis對2003、2008、2015三個時間斷面的經濟增長質量進行空間可視化,結論如下:
從時間序列上來看,長三角地區在2003~2015年間整體經濟增長質量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經濟增長質量排名靠前(1-5名)的城市以及排名靠后(25~30名)的城市整體上13年間排名較為穩定,經濟增長質量排名變化不大,而排名居中的其他城市相對排名波動較大。
從空間上來看,由于長三角各城市發展模式、地理位置的差異使城市間經濟增長質量差異明顯。以上海市為中心的近圈城市組成長三角經濟增長的核心區,而距離上海較遠的城市因接收上海的輻射小,經濟增長質量較差,因此空間格局呈明顯“核心-外圍”集聚分布的特點,高、中高質量區域多位于長三角核心區,質量較低的地級市多處于外圍區(蘇北、安徽、浙南),該格局既體現了上海作為長三角經濟增長“領頭羊”的影響力,也從側說明各地級市主動與上海經濟圈融合的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托馬斯等.增長的質量[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
[2]西蒙·庫茲涅茨.各國的經濟增長[M].商務印書館,1999.
[3]李京文.《 快速發展中的中國經濟》[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
[4]王積業.關于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宏觀思考[J].宏觀經濟研究,2001(01).
[5]劉國光.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問題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6]趙英才,張純洪,劉海英.轉軌以來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綜合評價研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03).
[7]鈔小靜,惠康.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測度[J].經濟研究,2009(06).
[8]李國柱,李從欣.基于熵值法的經濟增長與環境關系研究[J].經濟縱橫,2010(24).
[9]劉海英.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研究[D].吉林大學,2005.
[10]鈔小靜,任保平,許璐.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地區差異研究——基于半參數個體時間異質模型的檢驗[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6(01).
[11]鈔小靜,任保平.中國經濟增長結構與經濟增長質量的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11(06).
[12]程 鈺.任建蘭.崔昊.唐桂敏.基于熵權TOPSIS法和三維結構下的區域發展模式——以山東省為例[J].經濟地理,2012(06).
[13]耿煥俠.張小林.基于熵值法的江蘇省經濟增長質量定量分析[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4(01).
[14]李胭胭.魯豐先.河南省經濟增長質量的時空格局[J].經濟地理,2016(03).
*基金項目:江蘇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7YXJ028;江蘇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7YXJ021。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地理測繪與城鄉規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