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2018年是我國推進改革開放偉大實踐四十周年,也是科學的春天四十周年。四十年前,從全國科學大會發出的“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強音激蕩起中國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的浪潮。四十年來,我國科技事業迅猛發展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經濟總量連續四十年保持快速增長,中國從落后的發展中國家,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進入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新時代。
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我們要看到新時代呈現出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正深刻影響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國際競爭焦點已轉向深海深空等戰略新領域。面對競爭與挑戰,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不斷解放和發展科技生產力,充分發揮科技生產力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和“三步走”的奮斗目標。
一、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回顧人類發展史,生產力在其中始終發揮著決定性作用,而科學技術作為人類生產實踐的經驗總結和人類改造自然認識自然的結果,它也是生產力,而且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重要理論。恩格斯指出“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伴隨著時間不斷推進和各類實踐活動的發展,科學技術達到了日新月異的高度,對于生產力的推動,包括對于在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層面,均已經超乎人類想象的程度。比較其他元素為人類所做的貢獻,現代的科學技術在對生產力增長中發揮的作用,已經逐漸躍居到第一位。回顧人類社會近代以來的發展史,就證明了這一點。自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開始,蒸汽機的大量使用和普及,象征著科學技術在第一次產業革命中起到無法替代的先導作用,之后,伴隨著機器化大工業的出現,生產力的發展逐步進入到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黃金時期。正好像《共產黨宣言》中描述的:“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中期開始,由電磁學引發的第二次產業革命正影響著人類的發展,于是開始了第二次產業革命——電力技術革命。在第二次產業革命期間,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又有了進一步的飛躍:在鋼鐵、化工和電力生產三大產業中逐步發展和完善,并且逐漸開辟了汽車、飛機和無線電技術這三部分新的產業。對社會發展的作用愈來愈大。
從20世紀中葉開始,科學技術進入了全新的時代和全新的階段,主要的標志有:以微電子為標志的信息技術方面,以核能為標志的新能源技術、以超導為標志的新型材料技術、以人造衛星為標志的空間技術、以基因工程為標志的生物科技,還包括迅速崛起的海洋科技等。科技與人類的聯系日益緊密,產業技術不斷升級加速,科學技術領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逐步升高,包括在推動和影響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中,已經發生質的突變,并且逐步成為決定社會生產力總體水平不可或缺的因素。
新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同志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科技學說和生產力理論,在充分肯定了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這一理論,在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同志就明確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馬克思主義論斷。他還指出,“沒有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 十年之后,他又進一步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英明論斷,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逐漸成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動力,詳細并且科學的論述了科學技術在社會功能、地位與作用、發展的作用、它的基本任務、戰略的重點、體制改革、對外開放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的作用,成為我國新時期在科學技術方工作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指導思想。
二、科學技術生產力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的不斷解放和發展,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科技的發展和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也會證明這一點。在新中國剛剛建立不久,艱苦創業的時光中,在我們有限的物力和財力中,廣大的科技工作者和人民全中發揮他們的積極作用,在全國逐步建立起了一批優秀的科研機構,從而取得了較完善的工業體系,并且在這一時期取得了“兩彈一星”等偉大的成果。我國僅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就走完了發達國家十幾年的路程,縱觀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防實力,科學技術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全國人民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在鄧小平“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理論的指引下,黨中央、國務院根據當代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趨勢和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關于發展科技的方針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促進科技與經濟的密切結合。1985年3月,中共中央發布了《關于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科技體制改革啟動。1992年以后,科技系統按照“穩住一頭,放開一片”的方針,進行了以結構調整、人才分流和機制轉變為重點的改革試點。1995年中央提出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目標、任務和要求,科技體制改革進入了調整結構與轉變機制相互促進的新階段。在這期間,我國科技工作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實施了重點基礎研究規劃、科技攻關計劃、863計劃、火炬計劃、星火計劃、燎原計劃以及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設計劃、國家重點工業性實驗計劃等一系列重大科技行動。通過科技進步工作,攻克了國民經濟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大力加強農業科技工作,加強科學技術成果的轉化,積極推廣實用型技術包括高科技技術,把科學技術運用到農業中,使農業走上新的臺階。加速改造傳統產業技術,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金量,包括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同時提高工業增長的品質和效益,促進產業優化配置和升級。尤其是要注意運用科學技術的手段武裝基礎產業包括支柱產業,加速并盡快實現我國經濟和社會管理的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在此同時,科學技術還涉及到了環境保護、資源開發利用、人口控制等,與人類生產健康聯系較緊密的領域,并且發揮了積極作用。我國所取得的的成就清楚地表明,科學技術進步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力,是保持經濟高速發展的發動機。
特別是過去的二十年,中國加快了邁向創新型國家,建設科技強國的步伐。從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確定了我國“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學技術發展方向的指導方針,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技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加大對自主創新投入,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在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重要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增強了經濟持續發展的后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工業快速發展,領先國際的重大成果不斷涌現。鐵基高溫超導,量子科學,暗物質探測等基礎前沿領域實現重大突破;載人航天,深海探測,超級計算,衛星導航等技術領域取得重大成果;C919大型客機飛向藍天,首艘國產航母下水,高鐵、核電等高端裝備大步走向世界。我國的科技創新由跟跑為主轉向多領域并跑、領跑。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增強,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科技發展無時無刻影響人們生產生活,引領新興產業變革,顛覆傳統產業布局。在中國,汽車智能化、基因組編輯、干細胞再生等研究前沿多點突破,開辟新的產業方向,導入新的市場結構。城市交通和大數據,快遞員和無人機,蔬菜大棚和衛星,養魚和發電等跨界,跨主體,跨行業融合發展,帶來了顛覆式創新和指數級增長。科技進步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的豐富內涵和現實意義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思想了立足于新的社會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豐富的內涵。意味著:1.現代化科學技術在國民生產力增長中所做的貢獻,相對于其它生產要素而言,已經逐漸成為首要因素。在現今世界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科技技術進步貢獻率已從20世紀初的5%~8%上升到20世紀末的60%~80%。可見科學技術已成為最新、最強、最有生命力的生產力。正像鄧小平同志所說的,實現四個現代化,科學技術是關鍵,確立了科學技術在實現四個現代化過程中的地位,就抓住了治國強國的根本。2.現代化科學技術逐步轉化成為現實生產力,將科學、技術、生產三個重要因素融合在一起,因此,科學技術較生產力起到先導作用。3.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表明與傳統經濟學觀點不同,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要素,而且是生產力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4.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已把科學技術提高到經濟發展原動力的地位,在社會生產發展和社會實踐中越來越顯示出無與倫比的威力。
堅持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中國來說,要實現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戰略目標加快經濟建設,增強國家綜合實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是科技生產力的根本任務。而要實現這一任務,必須要按照新的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走以科學進步為依托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經濟高質量增長。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真諦在于實現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只有真正實現了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的有機結合,使科技與經濟真正融為一體,才能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
四、科學技術生產力成為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當今世界,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興起,其主要表現在:現代科技加速轉化為生產力,與經濟深度交叉融合,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構資源配置。科學、技術、生產一體化,極大的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促進了新型工業生產,第三產業的迅猛發展,催生了信息技術產業。光伏、風能、核能等新能源和傳統煤電重構能源系統。現代農業科技的廣泛推廣應用,促進了糧食等農產品產量的提高;基因編輯,干細胞等個性化治療方式為延續生命,保障健康帶來新的希望,也引發新的醫療革命。
當前,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水平加速邁向國際第一方陣,2016年3月,全國科技大會,習近平向全黨全國發出了向世界科技強國進軍的號召。黨的十九大宣告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我國的發展站在新的更高的歷史起點上,《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指出:到2020年,我國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30年,我國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年,我國將成為世界科技創新強國。要把這一藍圖變為現實,必須按照黨的十九大部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創新是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思想,把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提高我國科技水平,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去認識。要牢牢把握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凝聚起更為強大,更為持久地科技創新力量。要把科學技術變成強大的改造世界的生產力,最大限度地激發科技生產力的潛能。大力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科技產業,不斷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在科學技術推動下,實現經濟飛速發展,把我國建設成為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作者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華清學院)